夜读|我的遥远的课间十分钟

吕京笏
2021-04-14 21:11
来源:澎湃新闻

“‘丁零零’,下课铃响了,老师刚一说‘下课’,我们就像小鸟一样拥出了教室……操场上顿时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到处都充满了欢声笑语。”

你还记得吗?这是不少80后小学课文《课间十分钟》的开头。这篇400多字的短文,描绘了一幅热闹的场面:同学们“赛杠”、打沙包、跳皮筋……玩得不亦乐乎。

“小明是个调皮蛋,他只喜欢上一种课,是什么课?”十多年前,我上小学二年级,老师出了这道脑筋急转弯题。有人说是体育课,有人说是音乐课。最后,老师一脸得意地公布答案——是“下课”。

这个答案,似乎成了一个时代的符号。80后、90后们,一边在“小时候课间玩的游戏”的热搜里,欢呼“爷青回”;一边感叹现在的小孩,已经很难体验这种快乐了。

那时,我和小伙伴们发明了很多游戏,就是为了充实、有趣地度过课间10分钟。

比如“弹笔”。两人各自把笔放在桌上,用自己的笔弹对方的,谁的被打到桌下,谁就算输。这个游戏被我们不断升级,进化成了用一捆笔弹一捆笔的“霸王笔”,玩法从1v1,发展为多人大乱斗。后来还有了晋级制,赢者进下一轮,输者进“排位赛”,每天都要决出冠军……

还有“转书”。我小学时就对此“天赋异禀”——什么都可以转,手绢、篮球、笔记本电脑,当然还有课本。我们班的课间,同学们不是在“转书”,就是在学“转书”,还引来老师围观。

想想真很佩服当时的我们,就10分钟,可以玩得如此认真、一本正经。我都怀疑,有的同学生病也要上学,只是为了参加“课间大赛”,而不是因为好学。

在见缝插针的玩耍中,我们爱上了学校,也慢慢学会怎么与他人相处、怎么交朋友,也模糊懂得,什么是尝试、坚持与团结。长大后再“升华”点看,学校教给我们的,本就不该只有课本知识。那些隐藏在课间10分钟里的嬉笑打闹,不也是成长的模样吗?

网上有个灵魂拷问:为什么全国各地的小学生在课间玩的都是同样的游戏,但其实并没有人教他们?答案可能五花八门,我的解释是:天性使然。

因为大家处在同个年龄段,有那个年龄独有的创造力、好奇心、好胜心,才会不约而同地想出、玩着差不多的游戏。这样的巧合,是不是也说明,让孩子天性释放的重要意义?

现在的课间越来越静了。一些校园里,孩子们下楼都成奢望,更别说玩耍了,还出了个词叫“文明休息”。这让我感到尴尬,又心疼这些曾经的我们。“让孩子像孩子一样长大”,这句正确的废话,怎么就难以落地了呢?

我能理解一些学校和家长,他们怕孩子课间活动带来安全问题。毕竟,比起快乐,安全更重要。但我想,这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总是有办法兼顾的吧?

我想再讲一个自己的故事。我小时候有些胖,四肢也不太协调,运动能力很差,常生病。一次课间,几位同学在走廊玩“跳山羊”,我想尝试,又害怕。经过几次失败,终于成功了,我感到一种难以表述的成就感。回家后,我把这事告诉妈妈,她说:“妈妈不限制你玩,但要注意安全。”

从那以后,我从不怕运动到慢慢爱上体育,还实现了从“小胖墩”到中考“篮球特长生”的逆袭。上大学后,我也坚持每天跑步。我曾设想,那天的课间,我没有去玩游戏,或者我妈妈下了游戏禁令,我会怎样?

那或许就是另一个故事了。幸运的是,我和妈妈都跳过了各自心中的那道槛。

设计 王璐瑶

    责任编辑:甘琼芳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