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网络-核稳定报告|避免冲突:中美有足够大的共同利益

《关于中美建立网络-核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稳定性的报告》项目组
2021-04-14 11:37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在信息时代,网络攻击已成为核武器面临的重大风险来源,网络稳定因而也成为当前国际安全领域最具前瞻性和战略性的议题之一。作为有核战略能力的网络大国,中美目前在网络空间的分歧有扩大的趋势,但双方仍有对话与合作的利益基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于2017年启动了中美网络与核稳定联合研究项目,重点探讨核国家之间达成某种共识和协定的可能性。

中美两国专家在数年时间里广泛探讨了他们认为可能将两国引向极不可取方向的互动态势,也清楚认识到,在两国内部和两国之间的网络与NC3互动确实带来了难以解决且极度严峻的挑战,但这项研究充分表明,中美在避免武装冲突及冲突升级为核冲突方面有足够大的共同利益,因此有可能彼此合作,以达成降低网络对NC3系统(Nuclear C3,即核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的威胁这一共同目标。

该联合研究项目的成果——《关于中美建立网络-核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Cyber-Nuclear C3)稳定性的报告》将由中美双方同步以中英文版本发布。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合作,陆续刊发报告全文。

本报告是中美两国战略事务专家多年对话的成果,双方在此期间广泛探讨了他们认为可能将两国引向极不可取方向的互动态势。最初,他们并不确定能否在非政府机制下对这样一个微妙和敏感的议题进行有意义的探讨,更不用说双边讨论了。因此,开始时他们谨慎地探讨了两国政府是否有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兴趣来支持像这样的非官方专家级别研究小组。在得到了两国政府将欢迎此类研究项目(但并未事先承诺赞同其研究成果)的保证后,双方专家一起拟订了该研究的主题、范畴,并就实施该项目的方式达成共识。

随着时间推移,与会者清楚地认识到,在两国内部和两国之间的网络与NC3互动确实带来了难以解决且极度严峻的挑战。本报告力求描述和解释这些挑战。对此的探讨颇为冗长,反映了参与者对NC3系统所面临网络威胁所做的相当严峻的评估,以及他们认为这些威胁(尚未)被广泛理解的基本看法。

这些挑战的形成,源自两个高度专业化、秘密、相互分隔、持续演化的领域的相互交叉。这两个领域的人员之间很少进行严肃的系统性交流。此外,在相互竞争、某些领域甚至彼此冲突的背景下,中美两国在网络与核领域的操作者和政策制定者均做好了一旦有需要就针对对方展开行动的准备,这使得两国间形成相互谅解难上加难。

我们希望,通过本报告第一部分的介绍,可以表明两国都迫切需要对网络与NC3的互动进行审慎、全面的审视,并为双方在不损害机密信息或过度破坏各领域间隔的前提下进行通用分析奠定基础。

报告第二部分讨论了中美可各自应对这些风险和挑战的方式,并希望双方可以就此合作。专家们已经指明,为什么此处所讨论的一些措施很难在双边层面实现(至少在开始阶段是如此)。双方对彼此意图的极度不信任,根深蒂固的以某些特定方式应对安全挑战的倾向,以及中美在网络和核领域的结构性不对称,共同导致了这一结果。美国主要关注与俄罗斯的竞争,也使中国对美国所构成威胁的看法更为复杂,同时限制了华盛顿缓解中国顾虑的能力。尽管如此,本项目的参与者依然认为,有多种方法可以开展有意义的合作,以应对核武器和网络武器相互交叉所固有的风险,特别是与双方极其敏感的NC3系统相关的风险。

本项目参与者认为,这项研究充分表明,中美在避免武装冲突及冲突升级为核冲突方面有足够大的共同利益,因此有可能彼此合作,以达成降低网络对NC3系统的威胁这一共同目标。他们认为,对双方而言最可行的开展方式是,首先进行内部考察、头脑风暴、建立模拟团队和开展桌面演习,并将相关情况通报两国最高领导人。这一进程本身可能立即产生效益,因为它有助于缓和中美之间在总体战略问题和特定NC3领域事务中的一些摩擦。

随之,双方可做好准备,在特定对话者之间谨慎开展双边对话。对话可建立在一个或者多个现有制度化双边对话渠道的基础上。其目的是:帮助双方更好地理解各自的关切、理念和政策,并建设性地应对至少部分关切;如初步双边对话证明有益,且中美间更广泛的政治关系得以改善,那么双方还可就如何防止在网络-核领域采取最不利于稳定的行动设计一些自我限制和彼此限制的措施,并相互达成共识。

(本文为报告的“结束语”,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报告作者简介

1. 阿里·莱维特(Ariel Eli Levite)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核政策项目与网络政策倡议非常驻高级研究员

2. 蔡翠红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

3. 戴丽娜     上海社会科学院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4. 杨帆   厦门大学法学院网络空间国际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5. 封帅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所副研究员

6. 潘可为(George Perkovich)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副总裁,肯·奥利维尔和安吉拉·诺梅里尼讲席研究员,主管技术与国际事务项目、核政策项目

7. 惠志斌    上海社会科学院互联网研究中心研究员

8. 约翰·戴维斯(John A. Davis)帕洛阿尔托网络安全公司副总裁及联合首席安全官,国防部负责网络政策的前助理副国防部长

9. 康春梅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

10. 凯瑟琳·夏勒(Katherine Charlet)谷歌公司数据治理、政府事务与公共政策主管,曾任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技术与国际事务项目主管

11. 郎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研究员

12. 李彬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曾任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核政策项目和亚洲项目高级研究员

13. 鲁传颖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14. 鹿音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副教授

15. 吕晶华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网络政策倡议访问学者

16. 史文(Michael D. Swaine) 昆西国家事务研究所东亚项目主管,原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亚太项目高级研究员

17. 罗伯特·施密德(Robert Schmidle)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网络能力与冲突研究项目顾问,政治与全球研究学院实务教授,冲突未来中心高级研究员,原美国网络空间司令部副司令,退役中将

18. 沈逸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19. 赵通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核政策项目研究员

20. 吴莼思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

21. 怀特·霍夫曼(Wyatt Hoffman)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研究员,原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核政策项目与网络政策倡议高级研究助理

22. 许蔓舒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23. 徐纬地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教授

24. 叶江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研究员

25. 赵武文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

26. 朱莉欣  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安全法治研究所教授

    责任编辑:朱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