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邬达克重新认识上海这座城市▸艺行上海◂
原创 上海文联 上海文联
艺行上海
通过邬达克,重新认识上海,
这座你熟悉又陌生的城市。
从邬达克个人命运与建筑设计,
看时代变迁、城市变化。
邬达克建筑是上海的一个“符号”,
亦是上海的城市历史文脉。
“阅读建筑”让我们走进上海历史,
触摸海派文化印记。
上海文联微信公众号的线下品牌活动“艺行上海”,于3月31日下午,以“寻找邬达克”为主题,特邀邬达克纪念馆馆长刘素华,舞台剧《邬达克》编剧郭晨子、导演周可,绿房子后人严尔纯,城市规划师秦战,带领沪上文艺爱好者,走进邬达克的建筑、探寻上海的文化脉络。此次“艺行上海·寻找邬达克”活动,由上海文学艺术院、上海市文联社会服务处、邬达克纪念馆、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
第一站
邬达克纪念馆
▲ 参观邬达克纪念馆视频
“艺行上海”第一站,邬达克纪念馆。馆长刘素华讲述了她与这个“旧居”的缘分以及邬达克的传奇。舞台剧《邬达克》编剧、上戏副教授郭晨子,导演、上戏教师周可来到邬达克的家中,讲述戏里戏外的邬达克。此次活动,还特别设置了剧本朗读环节,在邬达克家中读《邬达克》自是一番特别而难忘的记忆。
上海跟邬达克彼此成就
■ 邬达克纪念馆馆长刘素华
在上海,邬达克创造了世界城市史和建筑史上的一个传奇,但是这份传奇应该是上海跟邬达克彼此成就。上海的城市魅力让邬达克来到上海,这个城市接纳他成就他,这个故事本身就可以彰显上海的魅力。
这幢建筑是1930年建成的,可以从建筑的细节里解读到邬达克的不同面相,很多人都在试图解读邬达克的成功密码。还记得那是在一个清晨,我来到这里,薄雾掩盖了年久失修的破败,那一刻我爱上了它,跟它有了一段不解的生命之缘。2011年开始修缮,外观虽然破败,但建筑依然非常好、很少沉降。所以说,建筑是力量的相互牵制。我可能是最多、最深去了解邬达克的,沿着他的生命足迹走过无数次……
通过邬达克认识上海
■话剧《邬达克》编剧郭晨子
当时这里是一个越界筑路的位置,邬达克自己的家也建在这里,对于我来说这是解读邬达克的一把小小钥匙。他的一生,命运在不停为他设置界限,而他在不断改变和逾越这些界限。这样的一种命运刚好跟他的建筑语言,有一个很有趣的对话。
刚才刘馆长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建筑是各种力量的相互牵制。牵制和调和,我觉得在邬达克的人生故事和他的留下来的建筑上都看得特别的分明,刚好这种特质也跟上海这座城市有一种贴合。希望话剧《邬达克》再打磨提高,让更多的人看到邬达克,让更多的人通过邬达克来好好地认识上海这座城市。
从他的个人命运看到时代变迁
■话剧《邬达克》导演周可
我们跟上海这座城市的相遇,就像邬达克跟这座城市的相遇一样,你在这个城市跟它产生连接,以至于最后不可分割。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个建了100多幢建筑的建筑师,生命给他开了一个最大的玩笑,就是他到最后好像无家可归。当他不得不逃离上海时,我记得有一篇文章里提到——他说:我真希望有一个巨大的手提箱,这样我就可以把我在上海所有的建筑打包带走。
舞台剧《邬达克》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实验,演出后观众还是接受并且喜爱的,从他的个人命运中可以看到了他背后整个时代的变迁、上海城市文明的变化。喜欢上海、建筑、历史、文化的朋友,都可以在剧当中找到自己想看的。
在邬达克家中读《邬达克》
舞台剧《邬达克》
前不久,由上海戏剧学院出品、上海戏剧学院演艺中心制作的原创舞台剧《邬达克》在上戏首演。展现了拉斯洛·邬达克(Laszlo Hudec)漂泊动荡的人生,探索凝结在他生命中的身份认同、艺术理想与家国情怀。
“艺行上海”活动现场,参加活动的朋友踊跃参与朗读舞台剧《邬达克》剧本片段,虽是第一次拿到剧本,但读得声情并茂,现场反响热烈。在邬达克的家中读《邬达克》,也是一份独特的体验。
“艺行上海”参与者在邬达克纪念馆前合影
第二站
绿房子
▲ 参观绿房子视频
“艺行上海”第二站,“绿房子”。在艺术家的引领下,我们一起走进这座神秘而传奇的“远东第一豪宅”。绿房子后人严尔纯,揭开传奇建筑背后的传奇故事。城市规划师秦战边走边讲解,带大家近距离了解邬达克设计的这幢建筑,对于当时如此讲究的各种细节,大家不时发出惊叹声。
老照片中珍贵的记忆
■绿房子后人严尔纯
严尔纯从小在绿房子长大,他用一口标准的上海话,讲述了发生在这栋老房子里的生动往事。那些坊间传说的奇闻异事,于他而言,是老照片中泛黄的珍贵记忆。
位于上海市静安区铜仁路333号的绿房子,耗时3年打造,于1938年落成,是建筑大师邬达克在上海设计的最后一幢私人住宅。作家程乃珊的小说处女作《蓝屋》原型就是丈夫严尔纯的外祖父、旧上海颜料大亨吴同文位于铜仁路上的这座宅邸,该建筑曾被冠以“远东第一豪宅”的美名。
想了解更多绿房子的细节?
想听严尔纯讲传奇的故事?
请关注“上海文联”公众号后续推送。
彼此的信任成就经典
■城市规划师秦战
80多年的沧桑,绿房子更换了几任主人,逐渐有了破损。作为绿房子的业主,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时1年多完成修缮。城市规划师、高级工程师秦战参与了绿房子的修缮工程,他一路带领大家参观绿房子,介绍了邬达克的建筑特色、建筑的精巧设计。这栋房子的门牌是铜仁路333号,其实是有讲究的。因为占地面积是3亩3分3,所以门牌号是333号。
吴同文先生从来没有出过国,造这个房子的时候30岁不到,请了邬达克来做设计,造了一栋跟当时完全不一样的房子。秦战很尊敬吴同文先生,因为他有一个非常开阔的胸襟。好的设计一定要有好的甲方,彼此的认可和信任造就了这么一个经典。当时邬达克造完房子,说这是他最后一栋在上海造的房子,造出来50年不会落后。秦战感叹,现在80多年过去了,我觉得它这一辈子都不会落后。
“艺行上海”在邬达克纪念馆前合影
期待,我们的下次相遇
与艺术家一起行走上海
去探寻城市的文化脉络
去留下上海的艺术足迹
文编 | 王 虹
美编 | 潘华佳
摄影 | 蔡 晴
摄像 | 金 捷
原标题:《通过邬达克重新认识上海这座城市▸艺行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