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同济设计集团副总裁贾坚:地下空间集约化开发应以人为本

澎湃新闻记者 杨漾 实习生 刘航
2021-04-10 08:59
来源:澎湃新闻

“在地下空间集约化开发中,把既有的地下空间串起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网络,成网成片最大化地利用地下空间,既体现了以人为本,更能集聚人气、促进该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兼轨道交通与地下工程设计院院长贾坚近日在第八届中国(上海)地下空间开发大会介绍道。

贾坚介绍道,地下空间的开发从大规模、大面积到讲究以人为本、便利性、舒适性。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讲,从大规模建设逐步往绿色建造、绿色节能,往内涵式、集约化、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方向前进。

他表示,对于上海而言,地下空间集约化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地下空间互通互联和共享;另一方面在风貌保护区的改造过程中,既要做到历史风貌保护、文化传承,也可合理有序开发地下空间。

贾坚长期从事地下工程、地铁工程、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的设计和研究工作,主持了上海中心、徐家汇中心、国金中心、上海陆家嘴 CBD 地下空间的互通互连工程等50余项工程的地下空间设计工作。获国家及省部级以上设计奖2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0余 项。

大会间隙,贾坚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专访,他认为地下空间的互通互联需要政府进行引导,包括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引导资金等。目前上海地下空间的互通还不多,既需要各建设方的协调配合,也需要政府从中引导。

此外,他强调,智能化和信息化对于地下空间集约化利用中的绿色节能、人员导向、防灾救灾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以下为专访实录:

澎湃新闻:复兴路上的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建造是城市更新中地下空间集约化开发的典范之一,能否讲讲其背后的故事?

贾坚: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的建筑方案由日本的矶崎新设计,我们同济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了整个项目的设计落地,这里很重要的一块是地下空间。

第一,音乐厅下面是地铁10号线,列车震动会产生低频噪音,我们应用了很多技术,包括隔振降噪技术,把地铁震动噪音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满足听音环境的高标准要求。

第二,音乐厅旁边是历史风貌保护区,有很多别墅、历史文化建筑。我们在开挖时采用了微扰动控制变形技术,将开挖引起的变形控制到最小,相当于手术中的微创技术。因此,工程对周边的历史风貌建筑的影响很小,起到了很好的环境保护作用。

澎湃新闻:您曾提到,与日本相比,中国目前对于市政道路下方的地下空间利用,无论是在政策法规方面,还是在投融资模式及后期运营维护管理方面,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请问您觉得我国相关政策法规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加强和完善?

贾坚:关于地下空间利用,大家已经有了共识,而且国内目前的设计和施工的技术也较为成熟,关键还在于政策法规的配套和引导。

由于城市道路下方地下空间的属性与周边开发地块的权属不同,因此,让道路两边的开发商对地下空间进行互通互联,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引导,让建设方或者开发商对地下空间的互通互连产生积极性。

比如,投入前期引导资金;再比如,制定涉及地下空间的投资、建造、使用管理以及收益分配等方面的政策法规。

澎湃新闻:您提到,上海中心城区已建成了大量的地下空间,但这些空间多为各自独立,难以做到充分利用。如能将地下空间互相连通,同时打通与区域内轨道交通站点之间的联系,就能极大地提升地下空间的吸引力和交通的便利性。目前上海市地下空间打通的情况如何?

贾坚: 我们将陆家嘴地区的三栋标志性建筑——金茂、环球金融、上海中心以及国金综合体的地下空间连接互通,并与下方的地铁14号线和2号线换乘连通,极大的提升了该区域人们出行交通的便利性,实现了地上地下互通、资源共享、聚集人气、提升活力,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城市、交通和人和谐有机共生。

目前上海地下空间打通连接的数量不多,一个原因是缺乏牵头人,地下空间的互通互连需要其中一家开发商或运营商牵头,或者政府牵头,但这都需要政府进行引导推动。

我们可以再建地下南京路和地下淮海路。通过采用非开挖技术将平行于南京路下的地铁2号线、淮海路下的地铁1号线两侧的沿街楼宇的地下室进行连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一个便利通达的南京路地下街、淮海路地下街。

澎湃新闻:物联网、5G、大数据、AI等技术的日渐成熟,给城市更新中的地下空间集约化建造带来了怎样的助力?

贾坚:这些技术都会推动地下空间集约化。比如说,地下空间互通互联后,可以采用APP助力人的通行、引导和疏解。

特别是在绿色节能、人员导向、防灾救灾方面,我觉得智能化和信息化会有大的发展。

澎湃新闻:在您看来,未来上海地下空间集约化会有怎样的发展趋势?

贾坚:一方面是通过互通互连盘活既有地下空间的存量,把原本各自独立的地下空间连通成为地下街。同时,引导市民更多的采用公共交通出行,并提倡共享地下车位的理念。如区域地下空间相互连通后,不需要每栋楼都修建大量足够的停车位,可以从区域整体的视角出发规划制定地下的车位数量,从而通过地下空间互通互连达到共享地下车位的目标。

另一方面是上海城市更新中历史风貌保护区内老建筑的更新改造,在对其进行保护性修缮的同时,在其下方进行合理适度的地下空间开发,从而实现功能拓展和活化利用。

    责任编辑:张静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