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潮起沪甬,城杨生活艺术节上两地共话乡村愿景

2021-04-09 21:01
来源:澎湃新闻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全面部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一系列新举措。随着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可以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如何合理配置在地资源,坚持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是所有乡村开发者和建设者们必须要关注的一个问题。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东钱湖畔的一个千年古村城杨村,如今以“艺术”结合乡村建设,用艺术为村民赋能,激发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这个古老的村庄,快速蜕变为充满艺术气息和人文气息的“国际旅游村”,走出了一条富有新意和参考价值的绿色发展之路。

艺术赋能城杨村,草根的艺术也有蓬勃的生命力

城杨村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是一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距离宁波国际机场约35分钟车程,离宁波中心不到50分钟。全村共有村民360户,户籍人口910人,整个村庄村三面环山,环境优美,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1475每立方厘米。城杨村有独特的自然禀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简单概括为“七个一”:“一山”为4200亩的原生态森林,“一寺”为千年古寺白云延祥禅寺,“一道”为宁波市十大古道之首的亭溪岭古道,“一溪”为长年流过村庄的亭溪,“一桥”为杜月笙先生捐款修建的永安桥,“一树”为千年银杏树,“一庙”为沿湖十八裴之一的裴君庙。虽然城杨村有很好的区位优势以及独特的自然文化禀赋,但是长期以来缺乏一个有效的载体把“沉睡的资源”变成“活化的资本”。

去年7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丛志强教授带着团队来到城杨村,帮助城杨村进行“艺术化发展”。城杨村也组织了6支近80人艺工队,镇政府抽调6名科级干部作为艺工队驻组帮助工作。他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山上的竹子、溪里的石头、废弃的瓦缺、房前屋后堆放的砖瓦等等,都作为元素融入到改造中。村里许多公共空间变美了,原先不起眼的瓦缸变成了如今溪畔亮点、原本堆放建筑垃圾的角落变成了游客拍照打卡点、原来废弃的猪舍变身展览馆、酒吧、茶室等等,村里公共空间及部分村民的院子变得更加整洁、干净、有序且充满了艺术气息。通过艺术改造,不仅让村庄变美了,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去年国庆和今年春节长假,村里的亭溪岭古道、千年银杏树下杏缘书吧、慈孝公园内“农夫的帽子”、爷爷家的宝贝……成了城杨村新潮的“网红打卡点”。

双城直播城杨村艺术节,乡建艺术家登台献技

2021年4月9日,在热闹的开场大鼓和舞龙中,城杨生活艺术节开幕。作为城杨村艺术建设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既是对现阶段建设成果的一个总结,也是城杨村开始走上新发展之路的预告。

这次城杨生活艺术节,是由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政府、东钱湖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和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主办,东钱湖人民政府、甬派传媒和澎湃新闻、中国日报浙江分社、鄞州区融媒体中心承办。与开幕式一同举行的,还有宁波上海两个会场共同进行的高峰对话。在上海白玉兰广场澎湃直播厅的分会场,上海城乡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姚敏与城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沙浩辉及两位乡建艺术家俞振飞、杨坤明以“艺术生态拓宽乡村边界”为题,共话乡村愿景。

城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沙浩辉演讲

宁波会场进行了首届城杨乡建艺术家颁奖大会,十几位各有所长的村民,获颁“大•织竹艺术家、精•研木艺术家、真•土石艺术家、鲜•美食艺术家”等称号,其中两位更上台展示了他们的作品。

丛志强从发起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度,在开幕式上详细介绍了城杨村艺术蜕变的动机和过程。从志强如数家珍般地将城杨村的艺术蜕变娓娓道来,对他接触的每一位村民和每一份努力都加以高度的肯定,他表示:“作为一名乡村设计师,我的感受就是,当乡村设计放弃了与民为伍,只能成为孤芳自赏。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来到乡村,希望来到乡村后多帮助村民成长, 希望来到乡村后,脚上多留一些芬芳的泥土。”

让艺术成为乡村振兴的起点

上海城乡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姚敏演讲

在上海分会场的直播中,姚敏发表了名为“艺术与乡建:共生与繁荣”的演讲,从时代背景、历史机遇出发,结合包括陈杨村在内的诸多实践案例,提出“设计使乡建更美好”的观点,精辟地总结了艺术与乡建的共生关系。

姚敏表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城乡二元必须再平衡,资源必须再调整,当前我们迎来了最好的政策的机遇,自2012年十八大以来,中央一直在推行土地制度改革和完善,与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根基,也是历史信息的重要载体,文化印记是乡村建设最应该倚重和发扬的优势资源。艺术振兴乡建、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既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也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打下重要的文化基础。”

结语:让艺术为乡村振兴建设赋能,不仅是一条环保、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更是一条能够充分激发村民归属感,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参与到乡村建设治理中的双赢之路。当艺术“遇见”乡村,重点不在艺术,而是重拾村民们对乡土文化的自信。

    责任编辑:蒋雯琦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