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重返童真”反而是一种更高的境界?

2021-04-06 12:58
上海

佛教有“童真入道”、“童真住”这种修行方法或阶段,道教有“返璞归真”这种境界追求——童真,可以说是人们修身悟学过程中,一个绕不开议题。

而论及「童真」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带给我们的联想,大部分人心中最先浮现的可能还是孩童的笑脸。

什么是童真?孔子在《论语》中写:“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老子理解的童真则是:“专气致柔,如婴儿乎”。

很多修身悟学之人追求“重返童真”,渴望成为有智慧,而兼有真我的人——“返本复初,归根回始”。这的确是个颇难抵达的境界。

人的一生以孩提时代最为简单直接,最能直来直往地表达内心的真实世界,没有半点矫饰、没有半点造作。这份「真」是极其难得,也是极为珍贵的。

 就像我们觉得孩童的笑脸可爱,不仅仅因为他是孩「童」,更因为他的纯「真」。在描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时,「重返童真」这个词的重点往往不在于「他像个孩子」, 而在于「他像孩子一样,至诚至真」。

我们会称文殊菩萨为“文殊童子”。除了因文殊菩萨常化身为童子相,其实又何尝不因这称呼包含着人们对其“本真至纯、和乐清净”的崇敬?

 

清 金廷标《儿童斗草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简单来说,童真是一种纯洁又不造作的「本真状态」,它属于自在、真诚的灵魂。这种「本真状态」不仅存在于孩童身上,在成人身上也一样可能存在。比如,孟子在《离娄下》中写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所谓赤子之心,其内核绝对少不了一份“返身而诚”的本真。佛教禅宗有一句很知名的禅语叫“活在当下”。从某种角度来说,活在当下也有点类似于“用孩童的视角与当下相处”——

 没有过去拖住脚步,亦没有未来拉扯目光,全都集中在这一刻。于是,每一天便可当成新的一天;所遇到的人和事,便可当成第一次接触。生命便因此有了一种强烈的、初生的张力......

 

 明 赵佶(款)《童戏图册页》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