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差距都是用什么方法衡量的

苏京春
2021-04-06 13:28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范围内,从国际组织到各个经济体,都非常关注自身的贫富差距水平。贫富差距水平反映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成果的分配,决定着社会结构是哑铃型、金字塔型、鸭梨型或是橄榄型,关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稳定、代际关系与长期繁荣。

那么,我们用什么指标来衡量贫富差距呢?实际上,在学界,这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对于同一国家,使用不同的贫富差距描述方法,可能会得出差距较大的研究结果,而不同指标所能够反映出的贫富差距问题也不同。

基于国外学界自19世纪以来提出的主要贫富差距描述指标和相关规律理论,不难发现,学术研究对贫富差距的描述主要集中在9种方法上,包括: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五等分S80/S20比值,十等分P90/P50比值、P90/P10比值、P50/ P10比值,帕尔玛比值,基于农村贫困线、国家、城市贫困线或每天1.90美元(世界银行标准)的贫困率,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了不起的盖茨比”曲线,“财富/收入”比值等。

前几个是我们多少熟悉一些的指数。按照时间排序,最早被提出的是恩格尔系数。

它由恩格尔在1857年提出,是反映人们生活富裕程度的指标。

恩格尔通过统计研究发现,当居民家庭收入增加时,家庭支出中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会降低。这个规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而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则被称为“恩格尔系数”。

在实际应用中,恩格尔定律常常被用于一国范围内的穷富观察。某一个国家范围内,居民生活越富裕,居民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往往越低,即恩格尔系数越小。在贫富差距的研究当中,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可通过“家庭恩格尔系数”实现观察,通过该系数的横向对比,可以观察到基于居民消费结构视角的生活水平,从而观察到贫富差距的大小。

接下来,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基尼系数。

由科拉多·基尼在1921年提出的“基尼系数”,一直是在收入分配及贫富差距研究当中应用最广泛的描述方法。

基尼系数源于洛伦兹在1905年提出的“洛伦兹曲线”,后者是一条累计百分比曲线,体现了从贫穷家庭到富裕家庭的财富之和占社会总财富累计比重的变化。将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平均的收入分配线并置,能够以平面图形的形式,展示社会财富在贫富程度不同的家庭之间是如何分布的,以及财富分配的不平等程度究竟如何。基尼系数,等于洛伦兹曲线和绝对平均财富分配线之间的面积与绝对平均财富分配线下方面积的比值。

基尼系数在实际统计研究中,多用家庭收入代替财富,此外,也有针对存量家庭财富进行调查的财富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可以直接体现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即贫富差距总体而言是大是小:基尼系数等于0时,社会收入分配绝对公平,每个家庭都拥有相等的收入;基尼系数越接近1,说明社会贫富差距越大。国际上,通常将0.4作为基尼系数的警戒线。

基尼系数虽然应用广泛,数据充实,并具有简洁直观等优点,但仍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基尼系数不能反映结构性问题。基尼系数与贫富差距具体情形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两条不同形状、反映不同结构特征的洛伦兹曲线可能对应着相等的基尼系数,其中一种贫富差距主要来源于低收入群体和中、高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而另一种贫富差距主要由高收入群体和中、低收入群体之间差距悬殊导致。在进行比较研究时,如果仅仅看基尼系数的数值,这两种收入分配结构的区别将被忽略。

第二,基尼系数没有直观的经济含义。基尼系数可以反映一个社会中贫富差距问题的严重程度,但并不能由此追溯贫富差距受影响的机制,从而进一步为解决问题制定政策提供明确有效的依据。

第三,一些研究认为,由于其计算方法和统计学特性,基尼系数对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变化更加敏感,忽视了两极收入群体的变化信息。

与基尼系数和恩格尔指数不同,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是库兹涅茨于1955年所提出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Kuznets,1955),它试图为某一个经济体在经济增长中的贫富差距变化总结一条规律。

库兹涅茨根据对1913年至1948年美国数据的研究认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首先社会贫富差距会随着经济增长而扩大,而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贫富差距会逐渐降低,收入分配趋于平等。

然而,学界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库兹涅茨的研究进行的延伸,随着数据面板的完善,研究结论已经表明,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在现实社会中往往是不能自动实现的。也就是说,某一个经济体随着经济增长,贫富差距总会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除非政府采取正确的干预。

“了不起的盖茨比”曲线在白宫经济学家克鲁格2012年的演讲中引起广泛关注。这个名称源自著名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顾名思义,这条曲线反映的是与社会阶层固化现象的规律。2006年,克拉克通过对21个国家的数据进行拟合发现,在社会贫富差距越大的国家,代际收入弹性就越低,即子女收入水平受父母收入水平的影响越大,代际流动性越低。理论上看,收入更高的父母得以对子女教育、医疗健康投入更多,子女就拥有更优质的人力资源,可以获得更高收入,父母留给子女的财富同样可以为子女带来更多收入。

基于居民收入五等分的S80/S20比值,等于最富有的20%人群和最贫穷的20%的平均收入之比。欧盟统计局的收入和生活状况研究(SILC)公布从2004年起欧盟国家每年按性别和年龄组划分的可支配收入的S80/S20比值,被广泛应用于欧洲国家的贫富差距研究。可以发现,仅限于第一个五分位数和第四个五分位数之间收入水平人群(占比60%)的收入分配变动,不会影响S80/S20指标的数值。因此,这个指标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前提是社会中拥有规模较大、收入分配份额相对稳定的中等收入群体,适合社会经济发展成熟、收入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

基于居民收入十等分的P90/P50、P90/P10和P50/ P10比值,能够结构性地反映高、中、低收入水平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往往和能全面总体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共同使用。其中P90代表第9个十分位数,即收入最高的前10%,P50代表居民收入的中位数,P10代表第1个十分位数,即收入最低的前10%。P90/P50比值反映了高收入人群与中等收入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P90/P10比值反映总体贫富差距或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P50/ P10比值反映中等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这几个指标相比基尼系数和基于五等分的S80/S20指标,能更细致地反映收入分配构成,展示贫富差距是源自高、中、低收入群体中的哪一部分,针对性地作为调节收入分配的政策依据。同样,这几个十分位数比值的缺点是只考虑了分位数点的数值,而没有将分位数点之间的收入分配变动信息纳入描述的范围。

帕尔玛比值同样基于居民收入十等分数据,但与其他几个比值不同,它等于收入最高的10%家庭所获得的收入份额,除以收入最低的40%家庭所获得的收入份额。这个指标源自帕尔玛对135个国家1990到2010年的收入分配数据研究,他发现在大多数国家,中间50%的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占社会总收入份额始终相对稳定保持在50%左右(Palma,2011)。2013年,世界发展中心(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研究人员Cobham和Sumner提出使用帕尔玛比值来描述贫富差距,曾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也将其作为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消减不平等提案的基础。帕尔玛比值去掉了占比相对稳定的中间50%收入群体,只考虑收入最高的10%富裕阶层和收入最低的40%贫穷阶层的收入之比,可以最大程度地反映社会收入分配结构中主要变化部分的信息。尤其是对于拉美国家等中等或以下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来说,帕尔玛比值可以更好地反映高低收入群体间的贫富差距。

贫困率也是反映社会贫富差距的重要指标,高贫困率往往伴随着严重的社会贫富差距问题,贫困率指标尤其适用于贫困人口占比较高的不发达国家和以消除贫困为重要任务目标的国家。贫困率等于收入在贫困线(poverty threshold)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和地区的贫困线往往相差悬殊。例如,世界银行目前的国际贫困线是每人每天收入1.9美元,美国人口普查局则对不同家庭成员人数、不同年龄段的家庭分别设定贫困线,2018年的单人家庭加权平均贫困线为12784美元,即每天35美元。显然,世界银行的国际贫困线在取值时更多考虑贫穷国家,更适用于非洲等地区的不发达国家的研究。

“财富/收入”比值由皮凯蒂2013年在《21世纪资本论》中提出。它的计算方法是国家存量资本与GDP的比。这个指标同时包含了存量和增量,实际上是从要素收入分配角度展现贫富差距。因为富裕人群拥有较高的储蓄率、更多投资机会和更高回报率,增量财富往往更多被富裕人群拥有,那么当国民收入相比财富存量越来越少时,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低于资本收益率,就表明收入越来越多地被集中在高收入人群中,社会贫富差距扩大。但是,许多学者指出,皮凯蒂这一理论存在将财富等同于资本、低估了资本回报率的下降等问题。“财富/收入”比值指标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也有待进一步验证。

总体上看来呢,恩格尔系数提出最早,但属于典型的结构性视角,通过居民消费结构描述贫富差距水平。

基尼系数应用最广泛,但不能反映结构性问题,经济含义不直观,且对两级收入群体变化不灵敏。通过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给予的灵感,学界研究已证实贫富差距不会随经济增长而自动实现。

“了不起的盖茨比”曲线则反映了社会阶层固化现象,且贫富差距越大,代际收入弹性越低。

居民收入五等分的S80/S20比值已被欧盟国家应用于实践。居民收入十等分的P90/P50、P90/P10和P50/ P10比值则能够结构性地反映高、中、低收入水平群体之间的贫富差距,弥补基尼系数对结构性反映的失灵。

相比之下,贫困率则更适合低收入国家的贫富差距描述。

而“财富/收入”比值能够同时反映存量和增量导致的贫富差距问题,但由于计算方法存在低估,所以对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体贫富差距描述有效性待论证。

在这些方法当中,由“收入最高的10%家庭所获得的收入份额,除以收入最低的40%家庭所获得的收入份额”所得到的比值,被称为“帕尔玛比值”,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社会收入分配结构中主要变化部分的信息,对于中等收入发展国家认知贫富差距水平,意义十分重大。

笔者认为,中国贫富差距描述应积极考虑采用帕尔玛比值、了不起的盖茨比曲线等新兴方法纳入常规描述。由于不同国家处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收入分配格局变迁规律必然有所差异,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对于社会整体贫富差距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在度量贫富差距时,可能就需要使用更适合该国发展阶段的、能够充分反映特定收入群体份额特征的贫富差距描述指标。像帕尔玛系数这样基于中间50%收入群体收入份额相对稳定的实证性规律的贫富差距描述指标,在实现广泛应用前需要经过充分论证检验。目前国内研究在这方面存在较大的空白,未来需要更多对新生贫富差距指标在中国的适用性的研究。

(作者苏京春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共生态经济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对外经贸大学开放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曾赴剑桥大学访问,并曾受邀担任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客座讲师(Guest Lecture);著有《论中等收入阶段的收入分配》《行为公共政策》等,译著有《通往衰败之路》《经济奇点》《经济学家时刻》等。)

    责任编辑:蔡军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