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医八年制】做生命护航者!选择仁济麻醉的八大理由

2021-04-02 10:21
上海

随着实习生活逐渐进入尾声,又到了一年一度迷茫纠结的混乱时刻。左手外科,右手内科,还有各种辅助科室探头探脑,面对琳琅满目的科室选择,你是否已经眼花缭乱,一边满心期待一边又怕一脚踩个大雷?不慌,有一个科室可能是尚未引起你注意的明智之选。

“麻醉科”几个字在八年制同学的心中其实算是一个陌生而又神秘的存在,没有专门的科目,没有实习的机会,对麻醉科的了解只停留在短短几节的外科学课程以及“口口相传”。麻醉医生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保证病人在无痛、安全的前提下和手术医师共同完成手术。术前评估、术中麻醉和术后监护,是日复一日的职责和守护。俗话说:“开刀去病,麻醉保命”。麻醉医生是手术病人麻醉手术过程中的“生命保护神”。选择麻醉,今后你就是那位伟大的生命护航者。

麻醉科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历史悠久,成绩卓著,2018年被评为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2020年被评为上海围术期器官支持与功能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复旦学科排名上海第一、上海市住院医师临床技能培训基地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教师队伍雄厚,导师认真负责,包括终身教授1名、博士生导师7名、硕士生导师6名,高级职称24名。目前承担国家科技部重大攻关课题1项,国家973专项2项,国家级项目5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共发表论文500余篇,SCI收录200余篇。本科室实验室临床样本种类丰富,基础研究条件卓越,可为各类实验的开展奠定重要的技术支持。科室已经培养了国家优青1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5名。选择了仁济麻醉科,不仅在临床方面能积累到丰富的经验,得到有效的指导,同时在科研方面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良好的学术氛围可帮助你顺利走上学术道路,有所建树,一扫八年制同学科研偏弱的劣势。

选择仁济麻醉的八大理由

如果你心思缜密,做事情胆大心细,麻醉科就是为你量身定制的职业选择;

如果你低调内敛,愿意成为生命的护航者,你就能在麻醉科的工作中找到职业的满足感;

如果你喜欢操作,不喜欢处理冗杂的文字,麻醉科将是你不二的选择;

如果你担心毕业后的就业压力,选麻醉科吧,因为麻醉医生缺口大,就业前景优势明显;

如果你想工作生活两不误,麻醉科正合你意,上班时兢兢业业,下班后则可以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

如果你面对不同科室不同病种举棋不定,来麻醉科可以接触各大科室各大病种,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和人脉储备添砖加瓦;

如果你担心医患关系不好处理,来麻醉科,你的患者何时入睡,何时苏醒听你的,一切尽在掌控;

如果你担心自己是个科研小白,仁济麻醉科有6位循循善诱的导师可供选择,不同的研究方向,必有一款适合你。

同学们,今天的专业,就是明天的职业,如果你还在纠结如何选择,希望你在看完以上内容以及以下导师介绍后静静思考看看麻醉科是否是你合适的选择。如果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仁济麻醉科日益强大的临床及科研队伍正期待你的加盟!

导师介绍

俞卫锋: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Email: ywf808@yeah.net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麻醉与危重病医学系主任。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会会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儿科学组组长,上海市医学会麻醉专科委员会第九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并担任《麻醉.眼界》、《Anesthesiology》中文版主编,《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JAPM》副总编辑。主持9项并指导科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重点课题和科技部重大研发计划各一项。以第一负责人承担30项省部级以上课题,主编专著11部。共发表论文300余篇,SCI收录108篇,总IF>300分。有多篇发表在Anesthesiology、BJA、Pain、Stroke、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ACS-NANO等著名杂志上。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另获总后勤部“科技新星”、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军队院校“育才奖”银奖、“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等各种奖励。

研究方向:长期从事围术期麻醉相关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尤其是在疼痛发生的中枢神经机制,围术期肝保护与黄疸麻醉的基础、临床研究等方面一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现在是我国麻醉学的领军人之一,也是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麻醉学专家。

闻大翔: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Email:wdxrwj@126.com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长期从事麻醉医、教、研工作和医院管理工作。先后担任仁济医院科教处副处长,医务处处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仁济医院副院长。现担任:中国日间手术合作联盟副主席,上海市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医院协会日间手术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院协会医疗质量管理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分会全国委员,中国药理学会麻醉药理学专委会全国委员,上海医学会外科学会委员,上海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上海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委员;并担任《中华麻醉学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中国卫生资源杂志》等杂志编委。

199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1997至2003年攻读麻醉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师从于著名麻醉学专家杭燕南教授和孙大金教授。2002至2003年作为访问学者于日本鸟取大学医学院附属病院麻醉科从事医学科研工作。2006年赴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学习。2014年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2016年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SCI收录5篇。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编《肌肉松弛药》、《日间医疗麻醉与加速术后康复》,参编《当代麻醉学》等专著10余部,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5名。曾先后入围“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卫生系统百名优秀医学人才”计划等。

研究方向:

课题组主要致力于:

● 麻醉药理学研究,特别是肌肉松弛药相关药理学研究;

● 慢性疼痛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机制;

● 围术期重要脏器的药物保护机制。

杨立群: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Email:lqyang72721@126.com

1995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麻醉专业。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上海市麻醉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麻醉学会麻醉药理学组副组长,国际麻醉药理学会(ISAP)终身委员等学术职务。已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和首批“优秀青年医学人才”等计划资助,并入选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及上海交大医学院“高原高峰”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围术期肝脏损伤与保护及急性疼痛慢性化的阿片机制。论文发表于Intensive Care Medicine,Anesthesiology,Anesthesia & Analgesia等著名杂志,总数超过100篇,被同行引用超千次,High-index指数为18.5。

研究方向:课题组主要集中围术期肝损伤与再生的机制,包括是临床肝切除与肝移植围术期肝脏保护和长期预后研究。课题组主要从免疫和的代谢度对于肝脏手术和肝移植后肝再生障碍的机制进行研究。重点聚焦但不限于对以下科学问题的探索:

● 肝脏损伤及再生免疫和糖脂代谢通路机制

● NAFLD术后肝损伤和再生障碍的分子机制

● 肝损伤新纳米标志物筛选和干预靶点的探索

苏殿三: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Email: 184872238@qq.com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副主任。现任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会常务委员,中国心胸麻醉学会麻醉新技术推广学会候任主委。International Airway Management Society(IAMS)创建人之一,担任Anesthesiology中文版编辑,European Journal of Anaesthesia,Ageing, PloSone, 《中华麻醉学》,《上海医学》等杂志的审稿人。2005年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后一直在仁济医院麻醉科工作。曾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美国麻省总院学习一年。承担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上海市级项目,研究经费充裕。获得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交大医学院“青年十杰”和“研究型医师”称号。第一和通讯作者在Anesthesiology, BJA,GIE,BBI等杂志发表SCI文章28篇。

研究方向:课题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气道管理,尤其是无痛胃肠镜麻醉的气道管理。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和全麻机制研究。重点聚焦但不限于对以下科学问题的探索:

●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免疫机制

●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和衰老的关系

● 麻醉和手术后血脑屏障破坏的机制

●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药物治疗

● 全麻机制研究

何征宇: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Email: hzyyy@163.com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行政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麻醉和危重病医学系教授。是上海市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资助计划培养对象,同时目前担任上海危重病分会第六届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中西医结合麻醉与疼痛学分会危重病医学学组成员,美国Laboratory Investigation杂志编辑委员会成员。1998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2004年获得外科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麻醉学博士学位,2017年6月至11月赴香港大学麻醉学系及玛丽医院ICU访学。长期从事围手术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及肺纤维化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治疗策略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监测治疗、呼吸衰竭和感染性休克的综合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2018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PBL案例大赛特等奖。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6篇(累计影响因子>50分)。部分研究成果被美国Laboratory Investigation杂志社论点评并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2015年荣获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奖(青年研究奖),相关论文于2016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领跑者5000(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

研究方向:课题组主要集中于围手术期脓毒症、ARDS及肺纤维化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先后建立了脓毒症、机械通气、体外循环以及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多种病理生理状态的动物模型,系统性研究脓毒症、ARDS及肺纤维化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

李佩盈:医学博士,研究员,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

Email: peiying.li@qq.com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醉科副主任,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 英国医学科学院“牛顿高级学者”,上海市科委“青年学术带头人”、“启明星”,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脑缺血损伤的免疫调控及围术期神经保护。共计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SCI论文20余篇,包括Brain, Annals of Neurology, Stroke等。担任CNS Neuroscience & Therapeutics杂志副主编、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Neurodegenration专刊副主编及Stroke、Neuropharmacology杂志编委,《临床麻醉学杂志》青年编委。主持科研项目11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发计划-培育项目、 中英人才项目、面上项目等5项国自然, 3项上海市科委项目及申康医学发展中心新兴前沿多中心联合攻关项目等。曾获得国际脑血流与代谢协会颁发的“Niels Lassen杰出青年科学家奖”,是该国际协会成立以来首次获得该奖项的中国青年医师。担任国际脑血流与代谢协会委员,英国Glasgow-Brain大会联席主席,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神经外科学组委员,上海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委员。

研究方向:课题组以缺血性脑卒中后的免疫调控为总体研究方向。以转基因小鼠、行为学实验,双光子在体成像,细胞及脑片培养,并结合临床手术室中患者的临床标本,采用生化及组织形态学分析,核磁共振影像、激光共聚焦等多种先进的技术方法,展开从分子、细胞、动物到人脑的多层次多尺度研究。课题组注重结合临床研究,通过建立前瞻性多中心的临床病例队列,结合多模态磁共振扫描的序列对临床患者进行多角度的评估。

原标题:《【交医八年制】做生命护航者!选择仁济麻醉的八大理由》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