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庵|张爱玲的“晚期风格”

止庵
2021-04-10 13:09
来源:澎湃新闻

“‘才尽’也就随他们去说好了,先要过了自己这一关。”

——张爱玲1990年1月9日致宋淇夫妇

张爱玲

张爱玲1989年9月3日致信宋淇夫妇云:“几篇短文只改完了一篇,……姑且先寄了来,只为了自己想突破写不出东西的瓶颈。”该文即《草炉饼》,同年9月25日发表于《联合报》副刊。此前她曾陷入“人虫大战”,不断搬迁住处,非但时光都荒废了,还有重大损失,见1986年12月29日致宋淇夫妇信:“检点东西的时候,发现《海上花》译稿只剩初稿,许多重复,四十回后全无。定稿全部丢失,除了回目与英文短序。一下子震得我魂飞魄散,脚都软了。本来高高的一叠定稿一直看着担心,想送去复印,常去的一家关了门,另两家页数多了就每次漏印两页。要分好些次送去,耽搁了。后来在Serrano[塞拉诺]许多built-in[内置]的橱柜内藏来藏去防fleas[跳蚤]。恐怕离开Serrano后就已经没有了,一直疑心不全。写这封信实在painful[痛苦]。”张爱玲翻译《海上花列传》始于1967年,以后她再也未能重新完成这份定稿。宋淇1984年7月5日致张爱玲:“邵氏公司方面有电话来,制片部预备为这部戏上映而出一本特刊,希望你能为这本特刊写一篇文章。”张爱玲同年7月17日致宋淇夫妇:“匆匆寄这篇短文来,过天再写信。”整整五年半多,她只写了这么一篇三百字的《回顾〈倾城之恋〉》,1984年8月3日在《明报》登载。

宋淇、邝文美夫妇

在此期间,唐文标主编的《张爱玲资料大全集》于1984年6月由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出版,其中影印了张爱玲不少旧作,包括向未收入集子的《散戏》《中国人的宗教》《“卷首玉照”及其他》《双声》《气短情长及其他》《我看苏青》和《华丽缘》等;张爱玲另一篇旧作《小艾》经陈子善发现,亦重刊于《明报月刊》1987年第一期。为应对“盗印”计,皇冠出版社相继推出张爱玲著《余韵》(1987年5月)和《续集》(1988年2月)二书,编辑之事均由宋淇等人代劳。《余韵》所收《小艾》系委托皇冠编辑陈皪华代为删改;《续集》卷首那篇《自序》,除开头一段——“书名‘续集’,是继续写下去的意思。虽然也并没有停止过,近年来写得少,刊出后常有人没看见,以为我搁笔了”——截取自张爱玲过去一篇残稿外,其余部分皆为宋淇代笔。

《草炉饼》之后,张爱玲又有《〈草炉饼〉后记》和《‘嗄?’?》二文,分别于1990年1月20日和2月9日在《联合报》副刊上发表。身后面世的《一九八八至——?》,大约也写在同一时期。此前她一再表示:“目前就想写点东西,等仓库问题解决了,再把《海上花》译文整理出来,不想写考据。”(1988年12月27日致宋淇夫妇)、“我想我们都应当珍惜剩下的这点时间,我一天写不出东西就一天生活没上轨道。”(1989年3月6日致宋淇夫妇),现在终于开始了一生最后一个写作时期,——袭用一句讲得滥俗的话:留给她的时间不多了。

关于《‘嗄?’?》不妨趁便略说几句。1989年5月20日至30日,《联合报》副刊连载署名张爱玲的电影剧本《太太万岁》。张爱玲同年6月29日致宋淇:“《太太万岁》对白本经影片公司抄手滥改脱落。”《‘嗄?’?》中亦云:“在《联合报》副刊上看到我的旧作电影剧本《太太万岁》,是对白本。我当时没见过这油印本,直到现在才发现影片公司的抄手代改了好些语助词。最触目的是许多本来一个都没有的‘嗄’字。”这里显然有个误会:该剧本系“由香港科技大学郑树森教授根据电影上映本整理还原”(陈子善《〈沉香〉编后记》),并非出自“影片公司的抄手”的“对白本”,也根本没有“油印本”存在。张爱玲说:“对白本一切从简,本就要求读者付出太多的心力,去揣摩想象略掉的动作表情与场景。哪还禁得起再乱用语助词,又有整句整段漏抄的,常使人看了似懂非懂。在我看来实在有点伤心惨目,不然也不值得加上这么些个说明。”诸如此类的问题,实在应该由整理者负责。后来列为“张爱玲全集18”的《沉香》(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9月出版)所收另一部电影剧本《不了情》,也是用同样办法“整理还原”的。不过我们知道,在一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导演,即便是对白,演员表演时也会由导演安排有所增减改动,不可能逐字逐句照念剧本。是以根据上映的片子“整理”,并无从“还原”编剧的原作。前几年上海某收藏家曾展示张爱玲《太太万岁》手稿,计一百三十多张纸,二百多页,四十二场戏,上有大量修改字样,有些是别人的笔迹。如果得以整理出版,倒是一部她的“佚著”。

在张爱玲最后这一个写作时期,其如萨义德所谓“晚期风格”有两个可能的方向,落到实处即“虚构”与“非虚构”是也。宋淇1988年3月8日致张爱玲:“……尤其是你现在生活正常,如不断有新作品问世(最好除了写大陆的散文外,再写几个短篇,将来另写中篇或长篇,这才是你真正的métier[长处],仗以成名和畅销的工具。),我想绝对没有问题。”自从《小团圆》和《同学少年都不贱》被搁置以后,张爱玲一直没再写过小说。两人一度重新讨论她曾经打算写的以曹禺的故事为原型的《谢幕》,但随即不了了之。张爱玲1990年1月9日致宋淇夫妇:“想写的两三篇小说都还缺少一点什么。等到写出来也与出全集无关了。”同年2月15日致宋淇夫妇:“我一直想写一个中篇小说《美男子》,好两年了,有一处没想妥,先把两篇散文写出来再说。”宋淇3月18日致张爱玲:“我建议你应把《美男子》当作下一步骤的重点,这并不是说下一篇就是它,而是努力把它想通,算是一个‘节骨眼儿’好了,设法解决或克服它,甚至避重就轻也可以。这篇小说一发表,立刻会有一高潮,因为题目通俗而讨好,可以在《皇冠》和《联副》同时刊出,必可轰动,出版商和读者对你发生兴趣,信心更不在话下。散文只不过是‘吊嗓子’而已,不是正式开腔唱戏。如果再多写几篇散文,又可以出一本:《美男子及其他》集子了。”

张爱玲最后计划写的小说中,唯一留下题目并与宋淇具体讨论过内容的就是这篇《美男子》。她4月22日致宋淇夫妇:“《美男子》内,台湾来美的一对夫妇,北方人,自嘲‘两人都是加大毕业的,结果开超级市场!’我想他们读最容易的一科如社会学——企管也不太难?毕业后再读博士以便居留(’60年间)?不是加大也是东岸或中西部名大学。此后夫妇都工作(商行之类。如读社会学干本行只能做social worker[社工]或教书?),但是觉得为人作嫁没前途,还是自己开店。家境相当好。在LA盘下这爿店的时候,儿女都大了,儿子读医,女儿进私立学校(贵族化女校?天主教学校?虽然他们不信教)也许已经在别处开过超级市场。这些背景只需要提一声。请等下次来信再告诉我,不忙。”4月30日致宋淇夫妇:“关于《美男子》我想问的有一点是六〇年间毕了业不读博士,有职业就可以在美居留?”宋淇5月1日致张爱玲:“《美男子》两主角最好读Business Administration: Professional(applied)工商管理(不是企业管理),社会学并不像你说那么容易,社会工作另有social work[社工]系,属于professional(applied)[应用专业]的学科,而社会学是pure[纯]学术,另一部份现已分出去为anthropology人类学—考古学。B.A.毕业生开超级市场,好像有点大材小用,带有irony[讽刺的]味道。……比较起来似乎以Berkele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Wharton[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Harvard[哈佛商学院](你住过Boston[波士顿])最合适。读什么课程,……你先将二人主修那一系告诉我,然后我可以将该系的课程说明影印寄给你。又,我们学院的教员十九都是MBA,然后是ph.D.,B.A.很少有博士的,只有一位教员是Indiana[印第安纳]大学的DBA,BA的博士。在美国这一行的天之骄子往往是大学的Engineering[工程学]学士,入得厂,然后是MBA,然后再读Law[法律](要三至四年),因为美国做生意十九牵涉到法律问题。如有以上三学位,比博士还吃香得多。五十年代我姊姊和姊夫在三藩市开了一家小型store[商店],苦不堪言,因为用不起工人,manual labor[体力劳动]就把他们折磨得死去活来,不用说别的,把一纸箱牛奶或coffee[咖啡]从门外搬到架子上去就要你好看。做了几个月,勉强把自己的膳宿赚出来,后来以贱价让掉了。现在当然不同,超级市场大概用飞机场装行李的推车,轻便得多。六十年代或许已有电计算机,未必有personal computer[个人电脑],较之五十年代不可同日而语。”5月17日致张爱玲:“你所问的在美居留问题,有职业要看雇用你的公司,如果是有名的大机构,认为需要你,只要出面申请,无有不准。如是小公司、小厂,尤其中国人自己办的,就不能算数。有了博士,那时多数留下来任教,居留不成问题。”张爱玲6月6日致宋淇夫妇:“美男子被许多作明星梦来LA的少女看中,小说写他离婚经过与离后情形。过去的学历只略提一笔。他们夫妇同乡,同选一科最容易的,能读博士的,与以后的职业也许也无关。不是专门人才,大公司不会任用,一个在美国人开的小商行,一个是华人开的(什么生意?)。还没动手写,绝对来不及了,越是想赶越是没有。……忘了说美男子的超级市场就是他们夫妇俩,周末子女来帮忙。后来才雇了个人帮卸货等等。他们是山东人,也许比Stephen[宋淇]妹妹妹夫力气大。”宋淇6月30日致张爱玲:“忽然想出来,《美男子》两位主角,可以读教育,最容易读,博士名称为ED.D.,不是PH.D.,专为美国人而设,凡美国中学教员非有ED.D.的头衔不可,读的学校另有Teacher’s College[师范学院],以别于文、理、工、医等学院。最有名的是Columbia[哥伦比亚]的Teacher’s College(其实是中国人的教育或师范学院),我认识该校两位博士,英文都不通。美国各州立大学都有这科,目的在为本州中学训练师资。二人读了ED.D.,在美国是找不到事的,美国中学几时轮到结结巴巴的中国人来教?听起来都是博士,注定学非所用。”此后却不再见张爱玲谈及构思这篇小说的事。

宋淇1991年8月31日致张爱玲:“住的问题解决,我告诉了你最近财政状况,应该使你心理轻松不少,不必为了杀虫的事再浪费时间,大可乘现在把心中酝酿多时已久的短篇小说写出来,还可有几年风光。说老实话,你的作品自1976《张看》以来,《惘然记》、《海上花》、《续集》、《余韵》都是利用出土的旧作,拼凑而成,那时后来你正为‘扪虱’弄得走头[投]无路,如果再不振作一番,就此萎谢,not with a bang,but with a whimper[不是嘭的一响,而是嘘的一声],太可惜了。你并没有‘江娘才尽’,现在正是重振你说故事的人的地位的良机。你的《小说集》是‘王牌’,但《秧歌》、《赤地》、《半生缘》销售都上佳,因为是fiction[小说],《私语[流言]》是第一本散文集,销路也不错。《张看》已经很勉强,其余更自桧[郐]以下,《续集》又拿《五四遗事》(先见《惘然集[记]》)重登一遍,真是急形急状之至,无怪读者都避之若浼了。《海上花》是花了不少心血的,这本书可惜只有少数人能欣赏。严格说起来,最后几本书完全仗你前作的余威,不应该出,但总不能一片空白。《对照集[记]》可能吸引一部份‘看张’的人,但又是旁门左道,不像成大器的样子。原则是只要是小说,而且带点老派的讲情节的故事。你的散文近年来也只有《谈吃》是力作,放在《续集》中也起不了作用。其实,中西文坛没有人是以写散文传世的,有之,则要到英国十九世纪和晚明小品作家中去找了。台、港的红作家以女性居多,都是写情节小说的。我从来不看,但小市民都争着看,有什么话可说。”张爱玲1993年1月6日致庄信正:“另外还有几篇故事要写。”这是目前所见她最后一次提到仍有写小说的计划,然而终于未能实现。

从傅雷写《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起,张爱玲即被批评为作品题材狭隘,然而终其一生,未必不曾努力予以突破,所著《秧歌》《赤地之恋》即是例子。《同学少年都不贱》后半部分背景移至美国,描写赵珏与恩娟在这里的生活,境遇,较之此前诸作诚为值得留意的变化。张爱玲1979年12月8日致宋淇夫妇:“像Mae[邝文美]说的‘午夜梦回’的时候,我耿耿于心的就是有些想写的美国背景的故事没写。好坏又是一回事,不过这点故事对于我是重要的。”1988年8月30日致宋淇夫妇:“《谢幕》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两个party[聚会],战后上海电影公司欢迎曹禺从重庆回来,加大演《雷雨》后的鸡尾酒会。”可知也有一部分内容发生在美国。相比之下,《美男子》显然完全是个“美国背景的故事”,主要人物也是《同学少年都不贱》两位主人公那类第一代华人移民,而且同样写的都是作者自己以外的事。可惜此篇未能写出,不然这一特色真可归为“晚期风格”了。

张爱玲没有写出《美男子》,写出的是前引宋淇信中提起的《对照记》。这也是她最后时期唯一有点分量的作品。在通信中,张爱玲往往在谈论《美男子》的同时说到《对照记》,最终则舍彼取此。而她这番写作有个契机,即皇冠计划为其出版全集。宋淇1987年6月22日致张爱玲:“皇冠最近深深体会到你作品的份量,尤其在台湾,深入各阶层,复为各女作家的model[榜样],大家都已认你为作家中的作家,多年来就是没有新书出版,销路始终可以维持水准以上。所以他们打算重新排过,出全新的版本,开本比目前稍大,这样一来,投资相当浩大,远比不上坐吃现有的版本,希望在版权上有新的协议,使他们有保障。”1989年12月3日致张爱玲:“皇冠想出你的全集,到现在为止只有十册,琼瑶是44册,连於梨华都有十数册,你到现在为止的十册虽是double digit[两位数],未免寒酸一点,所以动脑筋动到电影剧本上去。”张爱玲1990年4月22日致宋淇夫妇:“以前刘绍铭编英文小说选集,志清代向我借用一张照片。我用胶带封在照相馆用的硬纸夹内寄去,告诉他只此一张,请叫他们特别当心。后来志清寄还给我,没用硬纸夹,装在太小的大信封里,塞得太紧,许多皱裂痕,我非常痛心。有些照片当时拍了就都说不像我。也可以看出没怎么化妆,是角度问题。反正是我珍视的我的一部份。出全集可以登个‘回顾展’,从四岁起,加上notes[笔记],藉此保存,不然迟早全没了。过天去仓库拿了寄来,你们看附在哪本书上,也许有助销路。”她写《对照记》的念头,也就藉此萌生。而在书中选用自家照片,还可追溯到更早她起手编集《续集》的时候:“《重访边城》很长,倒不是凑字数,也觉得扯得太远,去掉一部份,但是就浅薄得多,还是要放回去。现在又搁下了。……《重访》文内提起往事,又有《卷首玉照及其他》(几篇勉强能用的旧作不收进去白送了盗印者,由别人代出也不成话),所以预备插入几页老照片,从四岁起。”(1983年10月10日致宋淇夫妇)

张爱玲1990年6月6日致宋淇夫妇:“去仓库取回老照片,发现一张1955来美入境证,意外之喜。真是查不出入籍纪录,至少可以重新申请入籍。照片很多——以前寄来的一张不预备用——这section[部分]可以叫‘老照相簿’。附注有繁有简,成为一篇‘对影散记’——或‘对照记’?正在写。”宋淇同年6月30日致张爱玲:“信中说找到照片,很为你高兴。《对照记》的名字似比《对影散记》好(‘散记’给沈从文的《湘行散记》用掉了)。同《美男子》都值得写,慢慢来好了,不必性急,到了我们这age group[年龄段],一切都要慢半拍。”张爱玲8月2日致宋淇夫妇:“我一直在赶写这篇《对照记》,……这次挂号寄来四包照片,最小的一包是我母亲的一张,因为破损(见memo[备忘录]第一段),很难包装,最好原封转寄去,不用拆看了,省点事。这张大部份是房屋外景,剪掉一截没关系,我没剪,让他们美工部剪比较好。照片太多,插入书内又会太厚,只能出单行本,就叫《对照记》。台湾报上登过李香兰的自传,似乎在台湾已经平反了。如果提起她还是招骂,也就随它去了。”宋淇8月14日致张爱玲:“昨日收到航空挂号寄来大小四只信封,里面全是旧照片,因信封是特制的,经拆开检视后,内容完整无损。……写到这里邮差送来你八月二日写就、八月九日寄出的信和《对照记》,比照相迟了一天。”至此《对照记》已经交稿,并设想印成“单行本”。8月16日张爱玲致宋淇夫妇:“书名我想改为《张爱玲面面观》。”宋淇1990年9月8日致张爱玲信附前一日致陈皪华信,其中有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张爱玲最近完成了一本书,原名《对照记》,现改名《张爱玲面面观》,计照片五十四帧,每帧均有说明,有些只是讲人物、地点、时间的简单说明,有些长达数百至千字以上,等于是小品文,格调似《流言》,张爱玲笔触到处可见。最可珍贵的是那些照片,文美和我见到那时的照片也不算少,但绝无如此洋洋大观的一套,其中服装、道具、背景、气氛另有历史价值,何况人物是爱玲的父亲、母亲、姑姑、自己、弟弟,仿佛从书中走了出来。文字约共二万字。我现在先要自己细读一遍,代她再校阅一过,然后等她有无更改,大如书名,小如内容(已经来了第一批,撤换四张稿纸),再行寄上。”此后张爱玲仍有增补修改,但该书至此已大抵完成。

皇冠出版社(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对照记》

由《对照记》所开启的张爱玲的“晚期风格”,再次退回到有关自己身世与经历的追忆之中——加上下面要谈的《爱憎表》与散文《小团圆》就更加明显,似乎是此前所著The Fall of the Pagoda(《雷峰塔》)、The Book of Change(《易经》)和小说《小团圆》的余响。不过这次她写的不是虚构作品,而是非虚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近乎为那几部小说写“本事”。然而她再也没有机会从这种追忆中走出来了。

张爱玲1990年8月16日致宋淇夫妇:“《中国时报》转载校刊上我最讨厌的一篇英文作文,一看都没看就扔了,但是《爱憎表》上填的最喜欢爱德华八世,需要解释是因为辛泼森夫人与我母亲同是离婚妇。预备再写段后记加在书末,过天寄来。”《中国时报》转载《明报月刊》1990年7月号刊出的陈子善《雏凤新声——新发现的张爱玲“少作”》一文有云:“该期[指《凤藻》1937年年刊]的中文部还有一个‘学生活动记录,关于高三’专栏,其中刊出一项题为‘一碗什锦豆瓣汤’的专题调查结果。所谓‘豆瓣’,是对三十五位毕业生的爱称。这项调查提出六个测验‘豆瓣性格’的问题,分别由每位‘豆瓣’用一句话作答。”此即张爱玲所谓“爱憎表”。她同年10月21日致宋淇夫妇:“现在先写一篇《填过一张爱憎表》,很长,附录在《面面观》末。”12月23日致宋淇夫妇:“搁了些时没写的长文(暂名《爱憎表》)把《小团圆》内有些早年材料用进去,与照片无关。作为附录有点尾大不掉,我想书名还是用《张爱玲面面观》,较能涵盖一切。”此后便不复提及《爱憎表》了。1991年1月18日致宋淇夫妇:“《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书名现在又改回来了,这本新书再叫《张爱玲面面观》确是太自我膨胀,使人起反感,还是恢复原名《对照记》。”《爱憎表》仅存未完成的草稿,经冯晞乾整理,2016年7月发表于《INK》第十二卷第十一期。其中引言与“最怕死”“最恨有天才的女孩太早结婚”两节较完整,此外部分则残缺零碎,据引言可知,尚拟写“最喜欢爱德华八世”和“最爱吃叉烧炒饭”。文章写得细腻,舒徐,不同于当年《雷锋塔》“里面的母亲和姑母是儿童的观点看来,太理想化,欠真实”(1964年5月6日致宋淇夫妇),乃是站在当下立场回忆往事。

《INK》杂志

此前宋淇曾长期是张爱玲写作的积极参与者,然而现在他病了。宋淇1991年1月2日致张爱玲:“今天早上我约了皇冠的代表麦成辉君前来,当面交代图和文。……我入医院后不知何时才能出院,请你直接和皇冠陈皪华通信,我无从插手而且也无能为力。以后要管也管不了。”同年2月4日致张爱玲:“有关书名和《对照记》的事,请你自己和皇冠联系,因自生病以来,外事一概不闻问,这是第一封信。”及至1992年8月22日,邝文美更同时致信张爱玲与陈皪华:“外子宋淇目前患充血性心脏衰竭,遵医嘱静养,不再闻问外事。张爱玲女士有信及祝贺皇冠四十周年特稿亦不敢惊动。兹代转来稿,以后恳请两位直接通讯联系,以免延误,切盼体谅是幸。”此后他们的通信——邝文美更多替代宋淇成为其中一方——涉及张爱玲写作之事多有缺漏,相关来龙去脉也就难以厘清。我读宋以朗编《纸短情长:张爱玲往来书信集Ⅰ》《书不尽言:张爱玲往来书信集Ⅱ》,觉得遗憾的是未将现存张、宋二人与皇冠平鑫涛、陈皪华、方丽婉等人的通信全数附录于后,——假如这部分内容够多,甚至应该单独整理出版。尽管如平鑫涛所说:“张爱玲的生活朴素,写来的信也是简单至极,为了不增加她的困扰,我写过去的信亦是三言两语,电报一般,连客套的问候都没有,真正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彭树君《瑰美的传奇,永恒的停格——访平鑫涛谈张爱玲著作出版》)但是对于完整了解张爱玲的写作史,恐怕仍为不可或缺的材料。

张爱玲1991年5月27日致宋淇夫妇的信中,提到她告诉皇冠编辑方丽婉,“只要求全集内原稿部份(两篇自序、《对照记》书中两篇长文)让我自校一遍”。同年7月,皇冠开始陆续出版《张爱玲全集》。每册前勒口印有“张爱玲的作品”,计十五种,最后是“15小团圆”,而《对照记》不在其列。这里说的《小团圆》不是原来那部小说,而是以此为题目写的散文。此前,张爱玲1990年1月9日致宋淇夫妇:“就连正在改写的《小团圆》也相当费事,改了又改,奇慢。”假如是指散文《小团圆》的话,那么开始写作此篇尚在《爱憎表》乃至《对照记》之前。

张爱玲1991年8月3日致庄信正:“每次搬家总要丢掉点最怕丢的东西——这次是正在写的一大卷稿子,因为怕压皱,与一包原封未拆的新被单放在一起。小搬场公司的人偷被单一并拿了去,连同地址簿等等。”同年8月13日致宋淇夫妇:“我每次搬家都要丢掉点要紧东西,因为太累了没脑子。这次是写了一半的长文,怕压皱了包在原封未启的一条新被单一起,被小搬场公司的人偷新货品一并拿走了,连同住址簿。只好凭记忆再写出来,反正本来要改。《对照记》一文作为自传性文字太浮浅。我是竹节运,幼年四年一期,全凭我母亲的去来分界。四期后又有五年的一期,期末港战归来与我姑姑团聚作结。几度小团圆,我想正在写的这篇长文与书名就都叫《小团圆》。全书原名《对照记》我一直觉得uneasy[拘束],仿佛不够生意眼。这里写我母亲比较soft-focus[委婉]。我想她rather this than be forgotten[不愿忘记这些]。她自己也一直想写她的生平。这篇东西仍旧用《爱憎表》的格局,轻松的散文题裁,剪裁较易。”10月12日致庄信正:“搬家后忙着添置东西,因为全扔了,灯都没有,非常不便,所以一个多星期后才发现稿子遗失,再查也一定早给扔了。反正本来要改,凭记忆写出来,不过多费点事。”

这里不妨稍作归纳:1991年7月皇冠出版《张爱玲全集》时,原定包括《对照记》和另一篇在内的那本新著,书名已由《对照记》改为《小团圆》,即所列“15小团圆”是也。同年五月张爱玲说的“《对照记》书中两篇长文”,其中一篇是《对照记》,另一篇应该已经由《爱憎表》换作散文《小团圆》。张爱玲只说散文《小团圆》“这篇东西仍旧用《爱憎表》的格局”,两篇在内容上是什么关系则不得而知。不过能够确定,它们都“把[小说]《小团圆》内有些早年材料用进去”,——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讲,“晚期风格”笼罩在小说《小团圆》未能问世的阴影之下。同年七八月间散文《小团圆》已经写到一半,但却不慎遗失,只好从头再写。张爱玲1992年7月8日致夏志清:“我出全集还有几篇东西要写。”理当包括这篇在内。1993年1月6日致夏志清:“为了出全集写的一篇长文迄未写完。”同日致庄信正:“我正在写的一篇长文还不到一半。”说的都是散文《小团圆》。

《瑰美的传奇,永恒的停格——访平鑫涛谈张爱玲著作出版》有云:“张爱玲写作多年的散文作品《小团圆》终究未能出版,则是一件令人遗憾且痛惜的事。本来,她已应允,《小团圆》可能于一九九四年二月‘皇冠四十周年庆’时刊出,也可与《对照记》合集出书。但是她写作此书的进度非常缓慢,主要的原因是她的健康状态时好时坏,让我们也深感忧心,因此不忍催促。她先后来信表示:‘……《对照记》加《小团圆》书太厚,书价太高,《小团圆》恐怕年内也还没写完。还是先出《对照记》。(一九九三年,七月三十日)……’‘……欣闻《对照记》将在十一月后发表。……《小团圆》一定要尽早写完,不会再对读者食言。(一九九三年,十月八日)……’‘……《小团圆》明年绝对没有,等写得有点眉目了会提早来信告知。不过您不能拿它当桩事,内容同《对照记》与《私语》而较深入,有些读者会视为炒冷饭。(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十日)……’也许,从她来信中的字里行间,可以得知一些讯息,可能《小团圆》是她的某部分自传,可能她已写成一半,可能已在完成阶段,可能……最后还是不及问世,委实令人扼腕长叹。”从所摘录的信件中约略可知该稿的写作进展情况。

1993年11月至1994年1月,《对照记》连载于《皇冠》第四七七期至第四七九期。1994年6月,《对照记》由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该书包括两部分,一是《对照记》,一是《散文六帙》,即《罗兰观感》《被窝》《关于〈倾城之恋〉的老实话》《‘嗄?’?》《草炉饼》和《笑纹》。《笑纹》系比较新的作品,1993年3月发表于《皇冠》第四六九期。《罗兰观感》等三篇则是陈子善发掘的张爱玲旧作,1993年5月1日重新刊载于《联合报》副刊。张爱玲同年6月9日致苏伟贞:“《写〈倾城之恋〉的老实话》我不记得有这篇东西。对于这些旧作反感甚深,但是无法禁绝,请尽管登。先问我,我已经十分领情了。”(苏伟贞著《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影像·书信·出版》一书卷首影印)《散文六帙》如何编进《对照记》,张爱玲与皇冠编辑或曾有讨论,然无从知晓。张爱玲留下一篇为《笑纹》所作的后记,写于1994年5月以后,不知为何没有编入书中,生前亦未发表。《对照记》一书前勒口印的“张爱玲的作品”,为“15对照记”“16爱默森选集(译作)”,已无《小团圆》。《爱默森选集》于1995年5月出版,所列“张爱玲的作品”与《对照记》相同。

从现已公表的张爱玲信件中,可以得到她继续写散文《小团圆》的一些信息。1994年9月11日致《联合报》副刊陈义芝:“她[指苏伟贞]信上提及《联副》《皇冠》合刊《小团圆》事,请转告痖弦先生,以后《小团圆》当然仍照宋淇教授原来的安排,在《联副》《皇冠》同时刊出。《对照记》因照片太多,有些极小,零零碎碎,宋淇恐易遗失,径寄皇冠(详见《痒》Ⅱ),所以是例外。不过《小团圆》与《对》是同类性质的散文,内容也一样,只较深入,希望不使痖弦先生失望。”(《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影像·书信·出版》卷首影印)所云“《痒》”,指1993年12月28日《联合报》副刊所载张爱玲的文章《编辑之痒》。1994年10月5日致庄信正:“我正在写的《小团圆》内容仝《对照记》,不过较深入。”同年12月8日致宋淇夫妇:“这本书[指《对照记》]没什么情节可改编影视,除了引《孽海花》部份。作为我的传记,一看《小团圆》也顿然改观。等写完了《小》要声明不签合同,还照以前的合约。”结合张爱玲所说“《对照记》一文作为自传性文字太浮浅”和“作为我的传记,一看《小团圆》也顿然改观”来看,其以自传为主要载体的“晚期风格”,应该更充分地体现于散文《小团圆》,可惜终其一生,此稿未能完成。

张爱玲1992年2月25日致宋淇夫妇信中谈及立遗嘱事,有云:“《小团圆》小说要销毁。”1995年9月8日,她被发现在洛杉矶寓所逝世。后事系由林式同料理。庄信正著《张爱玲来信笺注》云:“她去世后林式同于同年十月十八日在电话上告诉我,他见到《小团圆》有两种手稿。”张爱玲1976年3月18日致宋淇夫妇:“昨天刚寄出《小团圆》,当晚就想起来两处需要添改,没办法,只好又在这里附寄来两页——每页两份——请代抽换原来的这两页。以后万一再有要改的,我直接寄给皇冠,言明来不及就算了。”1979年7月21日致宋淇夫妇:“《小团圆》(翻查几处,已经看出许多地方写得非常坏)女主角改学医,……”都说明除宋淇处存有一份张爱玲寄去的小说《小团圆》的手稿——即我们后来所见到的——外,张爱玲自己也留存一份。所以林式同所说“两种手稿”,可能一份是已完成的小说,一份是未完成的散文;如果张爱玲自己已经将那份小说稿销毁了,则有可能是两份不同版本的散文稿。无论如何,可知张爱玲死后,散文《小团圆》的手稿仍然存在。

林式同作《有缘得识张爱玲》云:“张爱玲去世后,各方反应的热烈程度,真是大出我意料之外!心想管理她的遗物,责任可不轻,面前摆着的这些信件手稿和衣物,不小心给什么人拿去,又会大作文章,这样我的罪过,可洗也洗不清了。我特别谨慎,按照遗嘱,把所有东西,全部寄给宋淇夫妇,不得有所遗漏!”可知这一环节未曾发生问题,散文《小团圆》的手稿已经寄给宋淇夫妇。

然而冯晞乾作《〈爱憎表〉的写作、重构与意义》云:“外界一直猜测,宋家的遗稿中还藏着一篇《小团圆》散文,连宋以朗自己也不确定有没有,这次整理《爱憎表》,正好顺带澄清这个疑团。照目前状况来看,遗稿中并没有一篇完整的《小团圆》散文,即使有一些初稿,也是非常零碎的。”

在苏伟贞著《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影像·书信·出版》中看到两段相关记载。第一段是:“我在二○○三年三月求证皇冠出版发行人平云,他说明宋淇夫妇依张爱玲遗嘱及他们了解的张爱玲,做出几项较大决定:一,将张爱玲已完成的《小团圆》文稿销毁。二,未完成的文稿不得发表。三,已完成的《知青下放》(‘Reeducational Residential Hsia-fang”)仅供保存。”第二段则提到“一九九五年张爱玲平静逝去,遗嘱执行人林式同,将张爱玲遗物分装十余个中型纸箱运交香港给继承者宋淇。一九九六年二月,长年出版张爱玲著作的皇冠出版集团平鑫涛与平云专程前往香港,拜访宋淇商议张爱玲遗物处理事宜。宋淇考量张爱玲在台湾有许多读者,决定‘选择台湾为张爱玲遗物最后的居所’、‘除了张爱玲部分私人书信和衣物予以保留’,其余遗物于二月底运到台湾,交给皇冠。……当时宋淇夫妇依张爱玲遗嘱及他们了解的张爱玲作出几项较大决定”云云,其中列的三项决定与前引第一段所列一模一样,只是在第一项后有云:“根据平云表示,张爱玲曾以小说体写完《小团圆》,因不满意而未曾发表。后来以散文重写,可是只完成部分。平云称张爱玲生前特别写信给宋淇,叮嘱在其死后‘销毁’未完成的《小团圆》。因此《小团圆》没有以小说或散文形式发表的可能了。”

假如所言无误,那么被销毁的是“未完成的《小团圆》”,即张爱玲最后一个时期一直在写的那部散文作品;而张爱玲嘱托宋淇夫妇(“《小团圆》小说要销毁”)和宋淇夫妇嘱托皇冠(“将张爱玲已完成的《小团圆》文稿销毁”)销毁的小说《小团圆》却保存了下来,亦即2009年由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那本书。该书版权页标明“著作完成时间-1995年”,实际上小说《小团圆》完成于1976年。行文至此,心中真乃悲喜交集:喜者小说《小团圆》得以幸存,且已公之于世;悲者作者念兹在兹的散文《小团圆》不复存乎天地之间。

《小团圆》,张爱玲著,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出版

    责任编辑:彭珊珊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