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贵州 | 中国近代教育先驱——李端棻
中国近代教育先驱——李端棻
李端棻(1833~1907),字苾园,祖籍湖南衡州府清泉县,出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市),清末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曾任山西、广东、山东等省乡试主考官、全国会试副总裁、云南学政、监察御史、刑部左侍郎、仓场总督、礼部尚书等职,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首倡者。
道光十三年(1833年),李端棻出生于贵阳勇烈街李宅。父亲李朝显不幸早逝,与母亲何氏相依为命,学习上得到舅父何亮清教诲;初学有成后,即北上直隶(今河北省)随叔父顺天府尹李朝仪继续学习,叔父督促甚严,李端棻勤奋好学,学业精进,于同治元年(1862年)应顺天府乡试中举,第二年会试联捷成进士,选庶吉士,入翰林。
同治十一年(1872年),李端棻出任云南学政。时值云南政局不稳,文教事业凋敝,其跋山涉水,足迹遍滇,认真考核各地生员,经多方促进,云南文教事业大有振兴。
光绪十五年(1889年),李端棻以内阁学士身份出任广东乡试主考。阅卷时,梁启超以“熔经铸史”的文笔应答考题,李端棻颇为欣赏,将其录取。后与梁氏见面,认为其谦恭有礼、忧国忧民,有经世济民之志,萌生联姻之意,将堂妹李蕙仙许配梁为妻,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段佳话。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李端棻上《请推广学校折》,建议在全国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奏请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首都设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省府州县设各级学堂,开设外文、算学、天文、地理、格致(理化)、外国历史等课程;还建议设藏书楼(图书馆)、仪器院、译书局、广立报馆,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等。李端棻这一奏请被光绪皇帝降旨允准,付诸实施,拉开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
甲午战后,为求国家振兴、民族富强,李端棻积极支持“公车上书”。戊戌变法,李端棻是变法的重要策划者、组织者、推动者,大力举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参与变法。变法失败,李端棻被以“滥保匪人”的罪名“着即革职,发往新疆,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以示儆惩”。
充军途中李端棻遇赦,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回到贵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李端棻应贵州巡抚邓华熙之邀,开始主讲贵州经世学堂(原贵阳学古书院),并与贵州名流于德楷、乐嘉藻、李裕增等人在贵阳次南门外创办了贵州第一所师范学校——贵阳公立师范学堂(贵阳师范学校前身,2009年并入贵阳学院)。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李端棻会同唐尔镛、任可澄、华之鸿等人提请将设于贵阳北书院的贵阳府中学堂移往次南门外丁公祠、昭忠祠、雪涯洞,改名贵阳中学堂(后又更名为通省公立中学堂,今贵阳一中前身),其后该校于南明河对岸河神庙地另辟新址,新建校舍,面向全省招生,成为当时贵州规模最大、设备最好、师资最为雄厚的一所中学。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0月,李端棻与唐尔镛等人发起成立贵州教育总会筹备会,推动了贵州近代教育的发展。据民国《贵州通志》记载:1902年到1910年,贵州全省共创设各类学堂683所;其中小学堂655所,中学堂6所,师范学堂及师范传习所10所,实业学堂3所,高等性质学堂6所;此外还有军事性质的武备学堂等。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1月,李端棻在贵阳逝世,终年75岁,继子李葆忠将其葬于贵阳大关口(今贵阳市南明区永乐乡境内)。
李端棻著作主要有《苾园诗存》等传世。其诗兼备众体,最擅七律,如《寓甘州示诸弟》:“传说边城极阻艰,轻裘忽近玉门关。远行经岁都忘倦,老去能生幸得闲。始识雷霆皆雨露,要乘风雪看天山。寄言群季休惆怅,得酒依然便解颜。”
1987年,李端棻墓被贵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李端棻墓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命名李端棻墓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端棻像。
李端棻纪念馆。
纪念馆展出的李端棻画像及其手迹。
李端棻手迹。
李端棻塑像。
光绪十九年(1893年),李端棻为《丁文诚公(宝桢)遗集》所作序言(部分)。
与李端棻一生密切相关的重点人物。
整修后的李端棻墓。
李端棻墓墓碑。
2018年,李端棻墓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端棻诗《有感》。
本期图文:谢辉、陈龙
编审:安轶伦
审签:王幸韬
低风险地区来黔无需做核酸检测!贵州卫健委发布清明假期疫情防控6点提示
贵州榕江一中学生被4人殴打,警方发布警情通报
11所学校在建!今年遵义这里将新增5000余个学位
原标题:《图说贵州 | 中国近代教育先驱——李端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