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咱浚县人,打响了中原民众抗战第一枪!

2021-03-23 12:21
河南

常仙甫出生在浚县屯子镇裴庄村,是豫北地区反封建势力的先驱,也是当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先锋和组织领导者,还是农民武装组织——天门会的领导人。

3月17日,记者来到浚县屯子镇裴庄村,采访了解常仙甫的事迹。

▲常仙甫故居雕像。

乐善好施,卖地买粮施粥赈灾

常仙甫,名玉堂,字仙甫,号老仙,1888年4月23日出生于浚县屯子镇裴庄村。受父辈影响,常仙甫乐于助人、嫉恶如仇,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

1920年,豫北大旱,民不聊生。为了救济灾民,常仙甫在自家院内水井旁支起粥棚施粥。他先用家中的粮食,然后向村中富户借粮借款,最后出赁出卖自家300余亩土地买粮,直至来年新粮上市粥棚才停止施粥。后来,这口井被当地村民称为“爱民井”。

▲爱民井。

“我父亲这一生做了很多好事,所以他在群众中的威望很高。”3月17日,常仙甫的小儿子常温歧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听父亲的老朋友讲,父亲经常帮助人。“有一次,村民来借粮,他把家里仅有的五六斤小米全送了出去;有人来借白面,家里没有,他就把20多斤麦子全送给了人家。父亲总是说,我们缺米缺面还能向富人转借一下,穷苦人可借不出来呀。村里的老瓦匠王河得了重病,父亲嘘寒问暖,送米、送面、送钱、给他请医生,还把羊皮袄送给他。等王河病好了,逢人就说是常老仙救了他。”

1927年,国民党浚县县长周栋伙同地方劣绅郜振方向百姓强行派捐,当地百姓怨声载道,常仙甫亲赴县政府呼吁减免派捐。周栋不仅不允常仙甫提出的要求,反诬他煽动民众抗捐。常仙甫火冒三丈,抓起水壶照周栋摔去,被周栋以“无理抗捐、大闹县府”的罪名投入监狱。消息传出后,裴庄一带千余名村民围住县政府,迫使周栋答应停止派捐、撤销郜振方的职务、释放常仙甫。

率众阻击日军,打响中原民众抗战第一枪

据裴庄村82岁村民常金刘介绍,他七八岁时曾在村里见过常仙甫,也听家里的老人讲过常仙甫率领村民抗击日军的事情。

1938年2月,日本占领了安阳汤阴,威逼浚县。同年3月,浚县代县长谢锡崇在县政府会议室召集城乡绅士、社会名流商讨对策,常仙甫也参加了会议。

从县城返乡后,常仙甫联络附近十几个村的族长在家中开会,决定利用有利地形抗击日军。

当时的裴庄村四周筑有一丈多高、三尺多厚的寨墙,安阳汤阴至浚县的公路从裴庄村东穿过。日军若从汤阴犯浚,裴庄是必经之地。1938年3月15日,日军从汤阴出发,向浚县扑来。常仙甫组织村里的青壮年手持刀枪棍棒前去阻击日军,不明情况的日军不敢恋战,被击退后向西逃窜。同年3月18日,日军卷土重来,将裴庄三面包围。

▲杨得志将军题词。

“当时的寨墙后高前低,日本人来的时候,常仙甫让人埋伏在城墙上,看到日军来了就吹攻击号,后来又用装着铁砂、黑火药的‘牛腿炮’打日本人。在他的带领下,裴庄村的青壮年借着寨墙掩护,用步枪、土枪、石块、大刀、长矛痛打了日本人。”常金刘介绍,常仙甫率众打响了中原民众抗战的第一枪,这场战斗从上午激战至傍晚,共击伤击毙日军160多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除了裴庄抗日,我父亲还参加过屯子镇石桥村、汤阴司马村、浚县县城等地方的抗日活动,这些都是后来我从父亲的老朋友那里了解到的。”常温歧说。

掩护邓小平夫妇经浚县赴延安

艰苦的抗日岁月让常仙甫意识到,要打败日本侵略者,只有依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部队。1938年7月,经共产党员、汤阴县长刘汉生介绍,常仙甫进入太行山区抗日根据地,找到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陈赓。陈赓安排他到八路军晋南干校学习,并亲授其战略战术要领。

经过半年的学习,1939年2月,常仙甫返回浚县,在冀鲁豫边区抗日武装的支持下,组织成立了浚、滑、汤、淇四县民众自卫抗日筹备理事会并任副会长,宣传、动员、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活动。同年3月,常仙甫加入中国共产党。

▲常仙甫故居。

为了培养抗日骨干人才,1939年春,常仙甫带领王友文、王发仁、王麟图、段锡爵、孙逢春等青年到八路军晋南军政干校学习,再次受到陈赓的热情接待。为给革命队伍输送有生力量,1940年,常仙甫在自己家中办了一所学校,教书先生是地下党员傅凌云的伯父傅金良。

1939年,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所创建的太行山和冀鲁豫两大抗日根据地得到进一步扩大和巩固,在两个根据地之间的浚、滑、汤三个县的天门会仍属于敌占区。为了争取天门会这支农民武装,冀鲁豫军区领导决定开展对天门会的争取工作。1940年8月,冀鲁豫军区敌工部部长李一非派该部股长黄友若到浚县了解情况,他们会见的第一人就是常仙甫。

1940年冬,常仙甫担任浚滑汤天门会总办事处副会长,他利用自己在当地民众中的威望,协助地下党组织做了大量工作。经他介绍,胡紫青、傅凌云、李子明等一批共产党员进入天门会,为团结争取天门会创造了条件。常仙甫还在自己家里办起木匠铺,用以掩护、隐蔽过境军政人员及地下工作者,向革命根据地提供军需物资,向抗大选送了一批革命青年。在1945年天门会起义关键时刻,他积极努力,保证了起义的顺利进行。

▲常仙甫故居。

从1941年开始,冀鲁豫军区派黄友若、李先贤、石侠风、朱天德等几十名党员同志进入天门会地区工作,并建立了县级地下党组织——中共卫西工作委员会(简称卫西工委)。卫西工委的党员经常在常仙甫家中吃饭、住宿、开会和隐藏,常仙甫家也成了卫西工委的主要办公地之一。

卫西工委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开辟太行山和冀鲁豫两个抗日根据地之间地下秘密交通线,维护交通线的畅通,确保共产党的干部、战士和文件信函的安全,为根据地输送物资和药品。常仙甫的家就是地下交通线上一个重要的交通站。1942年8月3日,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政委黄敬率队1000余人途经浚县赴延安。常仙甫和杨贯一、胡紫青等人进行了周密安排,使部队顺利通过京汉铁路。

1943年5月6日,邓小平夫妇经浚县赴延安。卫西工委要求常仙甫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确保邓小平夫妇顺利通过日军京汉路封锁线。常仙甫把邓小平夫妇秘密安排在开明绅士姜廷庆家中。他亲自布置岗哨,并调天门会两个大队、民众自卫抗日理事会会员,分驻在裴庄及周围几个村子里,严密封锁消息。1943年5月8日晚,常仙甫率队护送邓小平夫妇到达京汉路封锁线后,命队伍严密监视日军,利用两个炮楼的间隙,掩护邓小平夫妇跨过京汉路封锁线;又西进20余里,与接应部队会合,顺利完成了掩护任务。

孤身迎敌痛斥敌军 身中三弹壮烈牺牲

由于常仙甫对抗日斗争的贡献突出,1943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委任他为参议员。1945年9月,浚县民主政府成立,常仙甫被冀鲁豫边区四专署委任为参议员。他在开展减租减息和赎回土地运动中,积极协助政府工作,因而被反动势力痛恨。

1946年5月20日,曾任国民党浚县县长的盛绍汉、还乡团头子李子斌带人包围裴庄。在还乡团到来前,常仙甫劝离了家人、乡亲,孤身迎敌。面对敌人的威逼,常仙甫怒斥:“你们这些祸国殃民的败类,不要想从我嘴里掏出任何东西,你们的末日快到了!”敌人恼羞成怒,开枪射击,常仙甫身中三弹,壮烈牺牲,终年58岁。

常仙甫牺牲后,边区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冀鲁豫边区报》载文揭露了敌人的罪行。浚县举行了追悼大会,时任县长的杨贯一在追悼会上说:“常仙甫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斗争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无论是在白色恐怖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年代,对共产党忠心耿耿,对敌人嫉恶如仇,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崇高品质。”

1995年8月21日,经浚县人民政府批准,常仙甫故居被确定为浚县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25日,常仙甫故居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6月,常仙甫故居被命名为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

▲常温歧夫妇。

常仙甫共有7个儿女,现健在的只有小儿子常温歧,今年已经77岁了。据常温歧介绍,他退休前在浚县建设局(现住建局)工作;大哥常温礼生前在焦作从事教育工作,当过焦作三中的校长;二哥常温贞生前在广州远洋公司任党支部书记;三哥常温廉生前一直在屯子镇当老师;3个姐姐都在家操持家务,没有外出工作。

“父亲的故居成了文物保护单位、国防教育基地,希望他的精神能够一代代传下去,也希望更多人了解那段艰苦奋斗的历史,不忘革命奋斗的初心。”常温歧说。

来源:淇河晨报

原标题:《他,咱浚县人,打响了中原民众抗战第一枪!》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