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滨江公园绿地......竟是废弃地改造成的?
原创 上海徐汇 上海徐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利用好城市废弃地,将之转化为城市绿地,既不影响建设用地标准,整合城市废弃地资源,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提高城市绿化指标,又能为城市绿地开辟新的发展方向。
小编,上海的哪些绿地是用废弃地改造的呀?
徐汇滨江公园绿地正是由废弃地打造出的新景观。一起来看看它的故事吧~
徐汇滨江公园绿地
“老码头”+“新景观”
徐汇滨江
徐汇滨江是上海首个以滨江景观整体开发概念营造的城市公共开放公园,总岸线达3.6千米,占地24公顷,北至日晖港,南至中航油油库。以现代城市滨水景观为核心打造,通过对沿江历史建筑的保护性改造或复建,将黄浦江沉淀的历史与徐汇的当下与未来连接。
徐汇滨江
徐汇滨江公园保留了过往诸多建筑与构筑物,又融入国际新景观理念。
来到徐汇滨江开放空间的游客,总是会驻足在位于亲水平台的港池附近,坐在巨大的系缆墩上,休息赏江景。这里的水泥墩上经常会有飞鸟驻足,浪花拍向江岸,小鱼水中游弋,有时甚至还有小乌龟慢悠悠地划过。
港池里的水泥墩、遍布亲水平台各处的系缆墩等皆是曾经徐汇滨江所保留下来的码头遗存。
而当人们行得累了,或是跑得疲了,便可以在江畔、水上栈道、步道旁、绿树间找到长椅,舒展手脚,休憩放松。
这些散落在黄浦江畔长椅上的木头,质地朴实厚重,做工不过分精细,设计不夸张,坐上去,却总能感觉安心妥帖。和徐汇滨江开放空间里的塔吊、煤漏斗、铁轨一样,它们也来自于徐汇滨江的过去。在改造徐汇滨江开放空间时,秉承对工业遗存的保留、循环再利用的宗旨,让空间与历史对话,徐汇滨江保留了拆下来的枕木。其中部分被重新铺设在谷地花溪的铁轨上。另外部分经过处理,化身成为现在遍布在徐汇滨江开放空间的长椅。
而黄浦江畔那两座巨大的、似乎发光的橙色塔吊却一直都是游客们热衷的城市地标。它们那种强烈的工业感,刚硬厚重,仿佛两座雕塑,与周围的公共开放空间的休闲气氛形成对比。这两座塔吊所在地曾是上海煤炭储运枢纽——北票码头。在过去,它们一直是煤炭生产和运输中的重要角色。如同不知疲倦的大力士一样,装卸运载着货物。
从设计开始,徐汇滨江就决定保留被视为“废墟”的工业遗存,通过改造升级,成为公共开放空间里兼具文化性、艺术性、趣味性的互动体验空间。过去煤渣漫天的码头变成了开放的绿地空间;过去装卸煤炭的塔吊变成了浦江边记载历史的人文景观;过去24小时轰隆隆响的高架皮带机变成了420米的可观赏江景的高架栈道——海上廊桥。
漫步徐汇滨江公园内,黄浦江新景观与老上海码头的印象会同时呈现在眼前,老徐汇乃至老上海的集体记忆会被全部勾起,使人们享受到不一样的浦江景观特色,滨江公园成为新景观物语。
徐汇滨江公园周边好去处!
格楼书屋
荣获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
地址:徐汇区滨江公园
格楼书屋四周被开阔江景和茂密绿树环绕,若干高低错落的平台漂浮在树林中,支撑它们的是一组钢格架构成的片墙。一部曲折的楼梯将这些平台联系起来,把人带进一个个方位各异、大小不一的空间。
设计亮点
书屋内的空间依托于平台,相互开放联通。通透的幕墙玻璃和格架墙模糊了平台之间和室内外的空间层次,在建筑任何一个角落,周围的枝叶和格架上的书籍都是触手可及的景物。
通过结构、家具和空间三者的融合,格楼书屋成为一种实体媒介,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起尺度和知觉上的积极关联。
运营亮点
格楼书屋不仅仅是一个书店或阅读室,它也是一个咖啡馆、一个驿站、一个观景平台、一个小演讲厅。
龙美术馆(西岸馆)
工业感与原始感的碰撞
地址: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
龙美术馆(西岸馆)选址原北票码头,位于龙腾大道3398号,由著名收藏家刘益谦、王薇夫妇创办、大舍建筑事务所柳亦春担纲设计。总建筑面积约33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具规模和收藏实力的私立美术馆。建筑以“煤漏斗”为原型,凸显工业文明遗迹的场所特性,是极具当代性与艺术性的城市文化艺术公共空间。
设计亮点
展馆大楼的设计采用独立墙体的"伞拱"结构,呈自由状布局的剪力墙插入原有地下室与原有框架结构柱浇筑在一起,地下一层的原车库空间由于剪力墙体的介入转换为展览空间,地面以上的空间由于"伞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对联接形成了多重的意义指向。这样的结构性空间,在形态上不仅对人的身体形成庇护感,也能与保留的江边码头的煤料斗产生的视觉呼应。
运营亮点
除七个展厅外,美术馆还设有纪念品商店、轻型餐饮、咖啡厅、停车库等服务设施。藏品涵盖了中国传统艺术、现当代艺术、“红色经典”艺术,以及亚洲和欧美的当代艺术等各种门类,数量丰富,体系完备。
相关阅读:
原标题:《徐汇滨江公园绿地......竟是废弃地改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