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举重若轻地填满整个空间?

2021-03-07 08:59
上海

雨后初晴的森林,浪花迭起的海岸,清晨的柠檬园,落日的咖啡店……

如果要在脑海重建上述地点,那除了声音、画面,还有一个元素似有若无,却又能轻易将你带回那个场景,它是——气味。

电影《香水》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人可以在伟大之前、恐惧之前、美之前闭上眼睛,可以不倾听美妙的旋律、动听的言词,却不能逃避味道,因为味道与呼吸同在。”

人的“五感”中,嗅觉与情绪的关系最为紧密。甚至在我们还未意识到之前,气味就可以唤起我们的记忆,带给我们某种情绪。

美好的气味通常令人心情愉悦,这或许是人们偏爱闻香的原因之一。

而倘若你生活在古代,品香,更是雅致生活绕不开的“一番闲趣”。

南宋 佚名 《竹涧焚香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先秦时,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无论男女,都有随身佩戴香物的风气。“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江离、白芷、兰草、宿莽、肉桂……在《离骚》中,诗人屈原就列举了不下二十种香草。

江离

 

白芷

《礼记》中写:“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这个容臭(xiù),即装满了香草、香木的香囊。佩在身上,既芬芳了自身,又尊敬了他人。

唐宋时期,文化艺术繁花似锦。在文人的引领之下,琴棋书画渐渐成为一种风尚,人们的衣食住行也颇为讲究。焚香逐渐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北宋诗人王禹偁在《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中写,“公退之暇,手持《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事虑”。

陆游也爱在书斋中焚香静读。“初日破苍烟,凌乱松竹影,老夫起烧香,童子行汲井。” 这首《晨起》,写的就是他一大早焚香的情景。

南宋 李嵩(传)《焚香拨阮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焚香,静观炉烟云缕,品“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的自在。文人们更形成了 “焚香看画”的雅趣——

“焚香看画,一目千里,云树蔼然,卧游山水,而无跋涉双足之劳。”于斗室中,燃一炉香,闻香品画,嗅觉与视觉都在远游。

明清时,儒学盛行,修身养性成了文人雅士的追求。这使得焚香与文人审美的联系更为紧密。在很多文人画中,你总能看到画中人随意卧坐,几案上摆着一炉熏香。

明 周臣 《香山九老图》(局部)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明 陈洪绶 《蕉林酌酒图》(局部)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香,举重若轻。它被点燃,然后慢慢充盈了整个空间。若有似无的幽香能将人从日常生活气氛中抽离,切换到更为内敛沉静的状态。

好的香,就像电影背景乐,它从不会喧宾夺主,只是提供一种氛围,为生活锦上添花。

静室之中,燃一株幽香。或捧读,或品茗,或沉思,或畅聊,居于尘世,而又能从日常氛围中抽离,实在是一种安心愉悦的享受。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