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救灾到预防​​​​​​​

2021-03-05 19:48
孟加拉

中国地大物博,但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所以与自然灾害斗争就构成了我国灾害管理思想的主线。

我国灾害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总的来说,我国灾害管理思想可以化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9—1978年)

这是灾害管理思想的探索阶段。“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可以说是描述这一时期我国应急管理工作状态较为朴素且准确的说法。这一时期,灾害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救灾上,代表性口号如“以救人为第一”和“以工代赈”都尽人皆知,后来虽然也出现了“以防为主,防救结合”的说法,但是在实践中却并没有体现出对预防的重视。这一时期即便是强调救灾,但实际上救灾的能力和水平也还很不够,缺 乏现代化的救灾计划和救灾物资、救灾工具的保障,救灾能力比较差。

2.第二阶段(1979—1992年)

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执行,灾害管理思想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改革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开始关注灾前预报的作用和救灾措施的完善。尽管此时预报也主要集中在地震预防方面,但是能从救灾中转变思想,认识到预防比救灾更重要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

此外,根据预报采取救灾措施才会使救灾更为高效也成了这一时期的新 认知。1988年,联合国为了提高各国对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成立了“国际减灾十年指导委员会”。1989年4月,我国参与了“国际减灾十年”活动,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也成立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简称“国家减 灾委”,这对我国灾害管理思想的大变革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国家减灾委由28个单位组成,作为部级协调机构,负责制定国家减灾规划和方针政策,协调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进行减灾活动,指导地方政府开展减灾工作。

3.第三阶段(1993—2002年)

伴随着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决议案”及其行动纲领的推进,我国的市 场经济体制改革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在减灾方面最令人欣慰的工作是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这一规划确立了我国减灾的目标和工作原则,也标志着我国的灾难管理思想正式从救灾转到了减灾上。在这一减灾规划中,确立了减灾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全民减灾意识和知识水平,建立比较完善的减灾工作运行机制,通过农业和农村减灾、工业和城市减灾、区域减灾、社会减灾和减灾国际交流合作,使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率显著下降,人员伤亡明显减少,从而增强城市的韧性和社会制度对自然灾害危险性、易损性的控制力。

4.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

2003年的“非典”疫情逆向促进了我国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开启了我国应急管理元年的大幕。从灾害管理思想脉络上来看,2003年之后发生 了本质性的飞跃。尽管第三阶段时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工作重点转入了减灾,但是还没有建立起成体系的应急管理思想。应急管理“一案三制”的制定才真正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进入了规范化、科学化的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在注重减灾的同时也开始将关注点转到防灾上,产生了综合防灾减灾救灾机制的构想,制订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 2020)》。

防灾减灾的智囊团——国家减灾中心

国家减灾中心是我国主要承担减灾救灾技术工作的机构,立足于为政府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支持,以及决策咨询工作,目前隶属于应急管理部。

国家减灾中心的起源就是1989年为了响应“国际减灾十年计划”而建立的“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2000年时更名为“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2005年再次更名为“国家减灾委员会”,当时隶属于民政部。

随着我国减灾思想和减灾业务的推进,2002年4月,在原来的国家减灾委基础上,成立“国家减灾中心”并于2003年5月正式开始运转,2009年增加了“卫星减灾应用中心”,并于2018年4月我国组建应急管理部之后并入应急管理部管理。

1.国家减灾中心的机构构成

国家减灾中心共包括15个部门,其中行政支撑性部门5个,业务部门 10个。主要业务部门包括7个部,即卫星遥感部、航空遥感部、科技标准部、技术装备部、评估与应急部、政策研究部、国际合作部;两个重点实验室:减灾和应急工程重点实验室、灾害评估与风险防范重点实验室;此外还有一个宣传教育中心。

2.国家减灾中心的主要业务

除了国内科普及国际合作交流工作之外,国家减灾中心的主要业务包括灾害评估、卫星遥感、航空遥感、风险监测、风险普查、灾情统计以及最新灾情发布工作。

从以上几项业务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出来,减灾中心的业务重点已经从对已经发生的灾害的统计、评估逐渐转移到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灾害加强监测工作上了。在监测技术手段上,强化了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技术的介入,这将使得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大为提高,大幅提高我国灾难监测水平。

文章摘自《公共危机与应急管理领导干部读本》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是新时代“中国之治”制度优势的必然要求。本书按照“认知灾难、应对灾难、风险管理”的逻辑,对当前国内外公共危机管理领域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选取中国和世界天灾人祸的案例,系统阐述了公共危机的界定、科学应对天灾人祸、从应急走向预防等,从而完善对于危机事件的认知体系。

本书既阐释了应急管理的关键要素、协同决策、行动方案,又立足认知风险、防范风险、应急管理、风险管理、危机决策、应急响应、灾难救援、恢复重建等,为广大领导干部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提供决策参考,帮助领导干部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切实提升领导干部危机与应急管理能力、危机应急处置能力,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陈安,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风险及应急管理、机制设计、智库等方向的研究。

陈樱花,江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公共政策、社会保障、应急管理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