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记·惊蛰|春雷响,花鸟繁

李蔚
2021-03-05 09:08
来源:澎湃新闻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古称“启蛰”,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它的到来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

《夏小正》曰:“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虫儿。“蛰”是藏的意思。古人所谓的“蛰虫”并不单指昆虫——而是将一切动物都称为虫,比如老虎是“大虫”,蛇是“长虫”,就连人都被称为“倮虫”。

根据现代气象科学的解释,惊蛰响雷是由于大气回暖加快,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和仍然保持一定势力的冷空气产生碰撞,冷热交替加快就引发了雷电现象。而蛰虫虽有灵敏的听觉,却并不是被雷声叫醒的,日益变暖的天气才是它们结束冬眠的原因。

惊蛰是农民非常重视的节气。韦应物有诗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民们常常把惊蛰视为春耕的起点,开始翻新土地、处理种子、防治害虫,并播种农作物。

清余省画墨妙珠林(子)册 惊蛰一候桃花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图

2021年度惊蛰节气的时间是从3月5日到3月19日,涵盖“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三个物候。

惊蛰一候:桃始华

惊蛰的第一个五天,桃花开放了。“华”通“花”。 插画:季静

桃原产于中国黄河上游海拔1200m到2000m的高原地带,在河南南部、云南西部、西藏南部均有野生桃分布。目前已知最早的野生桃核距今260万年,是在昆明市北郊的一个客运站旁发现的。

2010年8月,客运站附近的一条马路正在修建。施工人员刚好挖出了一个新鲜剖面具有考古意义,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古生态组研究员在该剖面上找到了大量种子和果实化石,其中就有几枚珍贵的桃核化石。它们被命名为“昆明桃”,为桃子起源于中国提供了有力证据。

这说明,在人类出现在华夏大地之前,美丽的桃花就已兀自盛放于西南高地了。

作为桃树的故乡,中国也是最早对桃树进行人工种植的地区。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我们的老祖宗最先栽种了桃子。不过,如果穿越到那个年代,你大概率是不认识它的——那时候的桃子状如樱桃,果肉少,没什么汁水,也不怎么甜,据说还有点咸,口感类似扁豆。

经过几千年的人工选育,如今的桃与最早发现的野生桃相比,已是云泥之别:大了将近65倍,果核从占据一半的体积减少到10%,果汁增加了近30%,甜度也增加了4%。今天的桃不仅口感大大提升,品种也极繁多,在全球有3000多个品种,单在中国就有1000多个品种。

桃树在全球的遍地开花,源于古老的丝绸之路。当时,桃树伴随着文化和农作物交流一起,传播到了中东、印度,又从波斯传入西方。桃花的拉丁名称“Persica”的意思就是波斯。

山桃 李茂2015年4月拍摄于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刘典屯 来源:中国植物图像库

对于这一古老的植物,国人始终甚为看重,将其列为五果之首,还赋予了它许多神秘色彩。上古有夸父死而变为桃林的神话。传说中,桃是神仙吃的果实,被称为“仙桃”、“寿桃”。就连桃木都有神灵,早在先秦时代的古籍中就有桃木能辟邪的记载。

作为中国传统的园林花木,桃树可谓“浑身是宝”的典范了:花朵娇艳可观赏,果实美味,桃核可榨油,枝、叶、果、根俱能入药,桃木细密坚硬可雕刻。

文人墨客也一直对桃情有独钟。关于桃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是使桃花从此成为文化人的精神寄托。桃花亦是春天、爱情的象征。每年桃花盛开的日子,都会引来游人如织。以欣赏桃花文化为中心的“桃花节”在全国各地均有举办:西藏林芝、四川成都、安徽黄山、上海、山东肥城、孝感杨店……东西南北中一个不落。

一个略教人遗憾的现实是,尽管身为桃的故乡、年均产量占据全球总量约70%的最大桃产国(FAO数据),中国桃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却不足4%(《我国桃产业出口贸易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2019,金睦皓,毛双,刘鹏凌)。国际竞争力疲弱的原因是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品控、科技落后、缺乏特色品牌。

从260万年前昆明山岗上的桃核,到4000年前先人栽下的第一棵桃树,再至今日的遍迹全球,桃花依旧笑春风。倘若真有桃花仙子,也许不免哂笑国人:你们啊,别只顾赏花吟诗,倒也打造个举世知名的中国桃品牌出来!

惊蛰第二候:仓庚鸣

惊蛰的第二个五天,黄鹂感知到了春天的气息,发出了婉转悦耳的啼鸣。仓庚,即黄鹂。 插画:季静

“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是描述春景的诗词中的常客,被元代诗人杨载称为“春来第一声”。

黄鹂并非特定的一种鸟,而是黄鹂属鸟类的通称,羽色鲜丽,多为黄、红、黑等色的组合,雌鸟与幼鸟多具条纹。

黄鹂在中国主要为夏候鸟,部分为留鸟,通常每年4至5月迁来中国北方繁殖,9至10月南迁。它们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由内蒙古的东北部、东北、华北地区,往南直到广东、云南,西至陕西、甘肃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

金黄鹂 Pronoy Baidya 摄 来源:中国鸟类数据库

生活在中国的黄鹂有6种,其中分布范围最广、最为常见的类型近乎通体鲜黄,枕部至眼睛有一道宽宽的黑斑纹,故得名“黑枕黄鹂”,俗称黄莺。

黄鹂生性胆小,常躲在高大的阔叶树荫间觅食,很少下地,且飞速极快,转瞬即逝,难得一见。但它们的鸣叫声太过出众,令人无法忽视。特别是在繁殖期,雄鸟小叫似行云流水,大叫时清脆悦耳,婉转多变,妙不可言。

待进入孵育期,它们便不再鸣叫了。黄鹂夫妇将在水平枝杈间,用麻、草茎、棉絮等编织一只吊篮式的悬空碗状巢。雌鸟将在巢里产2到4枚粉红色有玫瑰斑点的卵。它们静悄悄地行动,专心致志,不想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经过半个月左右的孵化期,雏鸟出壳了。再经过15天左右的哺育,小鸟离巢。从雏鸟出生到离巢后的十多天,幼鸟一直接受着双亲的照料。据统计,雄鸟和雌鸟平均每天每巢要喂食70次,其中90%的食物都是农村害虫。

因其优雅的身姿,动人的鸣唱,黄鹂自古深受文人雅士的欢迎,是被唐诗宋词提及最多的鸟类。它在唐朝尤受欢迎,有“金衣公子”之称,且因“撞色”皇室服饰,仅限皇家饲养。

这兴许是最独特的“保护色”。在之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当禁忌不再,黄鹂便常被捕捉、饲养,成了遛鸟大爷的笼中物。

好在,随着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黄鹂现已被列为“三有”保护动物(《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不再允许饲养,有了法律的“尚方宝剑”护身。

如果想一睹它的曼妙身姿,循着歌声去观鸟吧。

惊蛰第三候:鹰化为鸠

惊蛰的第三个五天,鹰隼变成了鸠鸟。 插图:季静

当天气日渐暖和,代表肃杀之气的鹰隼开始繁育后代。古人没有看到鹰,只感觉毛色相近的鸠鸟一下子变多了,就以为春天的鸠鸟是由老鹰变化出来的。

“鸠”指的是什么鸟?根据目前的解释,有两种说法,一说泛指布谷鸟类,另一说指的是斑鸠。

布谷鸟属于夏候鸟,通常要到春末夏初才飞回中国;而斑鸠在中国多为留鸟,繁殖期恰逢初春,笔者倾向于认为此处指的是斑鸠。

中国可以观察到的斑鸠主要有5种,包括欧斑鸠、珠颈斑鸠、山斑鸠、火斑鸠和灰斑鸠。

珠颈斑鸠 Subhadra Devi 2018年3月摄于印度 来源:Macaulay Library

城市里最常见的就是珠颈斑鸠了。它在中国东部和南部最为普遍,也是上海常见鸟类的“四大金刚”之一(其它三种分别是树麻雀、白头鹎、乌鸫)。

虽然人们通常认为鸟类更喜欢原生态的环境,但并非所有鸟类都不适应城市生活。珠颈斑鸠就是高度适应人类社会的鸟类之一。

珠颈斑鸠对筑巢的要求特别低,低到令人难以置信。有些珠颈斑鸠会规规矩矩地用树枝垒个像样的窝,而有些就随便地在窗台、阳台拐角、空调外机、花盆等位置丢几根树枝,便开始蹲在上头下蛋了。碰到它们最爱的花盆,它们甚至连树枝都不放,直接入住。

很多南方城市的居民都会遇到不请自来的珠颈斑鸠家庭,它们有时跟人类就隔着层窗户,依然毫不见外地觅食、孵蛋,淡定得很。

珠颈斑鸠的筑巢风格体现了它们对城市生活的高适应性。在钢筋水泥的都市森林,路边的树枝往往时不时要被修剪,树下的枯枝落叶也每天有人打扫,能用来做鸟窝的材料太有限了。聪明的珠颈斑鸠便因地制宜,大胆地选择与人为邻,依靠人类的“基础设施”繁殖、生活。

而且,珠颈斑鸠是典型的杂食动物,从植物的种子、果实、嫩叶,到昆虫,再到厨余垃圾、零食渣滓,无一不是它们的美味。这也是它们能够在城市安家落户的重要原因。

尽管如此,对珠颈斑鸠来说,城市也并非完全的天堂。因为适应城市生活的除了它,还有红隼之类的猛禽。要是在窗台外头看到珠颈斑鸠的巢穴,红隼会故意前来破坏、袭击。

如果斑鸠夫妇此时正好在家看孩子,那么,一场血雨腥风的争斗势所难免。

上期回顾|物候观察笔记|雨水

在上一期《物候记·雨水|小雨润如酥》中,我们介绍了雨水三候的特点。这里呈现的是本土志愿者对于雨水的物候观察记录。参与观测的伙伴从上海市区、上海崇明岛、湖南郴州、安徽合肥、贵州贵阳等地又扩展到广东惠州、福建福州、北京朝阳、江苏宿迁等更多区域。

从雨水节气开始,我们开始尝试定点观察。我的定观地点是上海虹口区的江湾公园,加上家附近600年树龄的古银杏所在地。根据初步的观察统计,小小的江湾公园有60余个物种。我将重点选择山茶、蜡梅、圆锥绣球、石楠、白玉兰、梅花、结香、银杏等植物作为定观对象。

雨水节气的物候观测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上海奉贤南桥一对飞进阳台客厅和书房之间的珠颈斑鸠,选了一盆铁线莲花盆做窝。这原是惊蛰的物候,看来气候变暖使得鸟儿们求偶繁殖的日子提前了不少。

也欢迎更多来自不同区域、热爱自然的你加入家门口的自然观察。

雨水物候记录:第一个五天

望春玉兰,花期最早的玉兰。蜡梅已日渐凋零,望春玉兰则开得蓬勃灿烂。坐标:上海闵行,日期:2021年2月3日,记录人:李蔚。

酢浆草开花,像一朵朵小玫瑰。坐标:安徽合肥植物园,日期:2021年2月19日,记录人:阿紫。

雨水物候记录:第二个五天

杨柳黄,紫叶李、樱桃花、豆梨花苞。坐标:上海松江大学城,日期:2021年2月23日,记录人:朱海燕。

梅花最后一波,杏花开得正好。坐标:安徽合肥植物园,日期:2021年2月23、24日,记录人:阿紫。

昨夜一场雨,树还是那棵树,花却飞入梦中,只留身影满枝头。坐标:贵州贵阳,日期:2021年2月26日,记录人:侯侯。

春雨贵如油。雨水一来,老樟树新芽顶旧叶,一夜枝叶顶端全嫩了。坐标:湖南郴州苏仙区,日期:2021年2月26日,记录人:米谷。

珠颈斑鸠雌雄对鸟第一次。坐标:上海奉贤南桥正阳,日期:2021年2月26日,记录人:金吴玥。

最近一直下雨,草地里就多了一些大自然的馈赠。只知道我们这边叫“地得皮”(又叫地蛋皮、地衣、地木耳、地蕨皮、地耳——编注),炒鸡蛋真是人间美味。坐标:安徽合肥植物园,日期:2021年2月27日,记录人:阿紫。

雨水物候记录:第三个五天

小朋友把蚯蚓送到草丛中。坐标:江苏宿迁东关口公园,日期:2021年2月28日,记录人:蜗牛妈妈。

喜欢雨天里的它们,伴着雨滴我见犹怜。樱·梨·李·柚。坐标:上海宝山,日期:2021年3月1日,记录人:土豆爱碳水。

婆婆纳有短柔毛,花直径5毫米,蓝、白、粉三种颜色。叶边缘有圆齿,叶茎味甜。坐标:贵州贵阳,日期:2021年3月1日,记录人:侯侯。

苔藓,绿。坐标:上海松江,日期:2021年3月2日,记录人:罗子涵。

经过几天雨水的浸润,小草纷纷长出雏形,四季桂、枇杷树的芽尖变成嫩枝,香樟的香味消失了,只有栾树自然故我,丝毫不见动静,或许在酝酿着新一轮的爆发也说不定。坐标:上海宝山,日期:2021年3月4日,记录人:十一。

以上就是惊蛰相关物候的解读及雨水的物候实际观测记录。下一期《物候记》,我们将为大家解读春分三候,同时回顾惊蛰的物候观察记录。

(作者李蔚系自然教育机构自然萌创始人。封面、物候卡插画:季静,封面图设计:薛之韵,海报设计:白浪。)

“物候记”专栏记录一年之中节气、物候的指征,观察自然变化与城市生活的关联,积累当代中国城市的物候观察资料。

    责任编辑:沈健文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