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大会》易立竞爆火:毒舌人设,凭什么这么出圈?

2021-03-05 19:47
湖北

原创 书单君 书单 收录于话题#解读社会现象10#书单观点38

易立竞,真是太犀利了

《吐槽大会》最新一期不知道大家看了没?

作为“娱乐圈鬼见愁”的访谈主持人易立竞,在节目中的表现简直让人拍手叫绝。

书单君随便举个例子。

本期主咖李若彤,最大的标签除了小龙女,就是“恋爱脑”。

她在事业巅峰期为富商男友退出娱乐圈,息影10年。

后来复出,坚持健身,在54岁时,还能轻松穿上17岁的校服。

一众人都在吹捧她的少女感,易立竞却大胆开火:

为什么中年女性要追求少女感,那你让少女追求什么呢?中年富商吗?

太猛了!

连频频吐槽“男人垃圾”的杨笠都不敢惹她,在被问到“你怎么不犀利了?你是喜欢上男人了么?”也只是不好意思地笑。

李诞上场,直接吐槽易立竞“就是没礼貌”。

张绍刚怼她:“你的一生是不是只说疑问句,没听见你说过陈述句。”

但这些都没影响到易立竞的出圈。

李若彤本人在现场就对她赞不绝口,节目结束后还特地发了个微博表达欣赏。

网友们更是看得痛快,恨不得原地起立鼓掌。

如果说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那么她就是凭一己之力把冒犯的边界放到了最大。

不怕得罪你,就怕不得罪你。

“我其实采访的时候怎么判断自己的问题好不好呢?

就是当我问完一个问题的时候,嘉宾说:我们可以不要聊这个了吗?

这个时候我就知道——我们只要聊这个。”

在采访浪姐时,她就凭借这个,把一众明星逼到了死角里,更是生生撕下了万茜“人淡如菊”的人设。

让我们来看看这令人窒息的追问。

易:你对于红这件事怎么看?

万:你怎么看?什么叫红?

易:我这样说你会抵触吗?

之前更是在采访郭敬明时,步步紧逼关于抄袭的事,急得郭频频喝水,让她赶紧进行下一个提问。

其实,像易立竞这么生猛的人,娱乐圈并不是独一个。

凭借犀利骂男人火起来的杨笠就不用说了,同期参加《吐槽大会》的金星,也是一张“毒舌”闯江湖。

前段时间《演员请就位》中的尔冬升,也因为敢说敢骂圈了不少粉。

日常生活中,遇到同类型的人,我们第一反应肯定是避而远之。

现在又为什么会对这种咄咄逼人,这么着迷呢?

这背后,其实和人的天性——攻击性有关。

“累了,毁灭吧”

《脱口秀大会》第三季,杨天真说,杨笠站那就像个“女流氓”。

罗永浩则给了个更精准的描述——她是所有的脱口秀演员中最具攻击性的。

这听着好像并不是在夸人?

但我想说的是,能合理释放自己的攻击性,绝对是种“美德”。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

人具有两种本能,一种是生本能(也即爱),另一种是死本能(也可以被叫做攻击本能),而这种促使人类走向死亡的本能的驱力,会导致攻击行为。

“累了,毁灭吧”虽然听起来像段子,但可能真的是我们潜意识的一种投射。

当这种攻击性转向外部时,会导致对他人的攻击,易立竞的吐槽就算一种。

转向自身时,则会导致自毁,比如自我批评、自残等等。

弗洛伊德还就此提出了一个液压理论。

让我们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自来水管的口堵塞了,而开关是打开的,源源不断的水流了过来。

这时会发生什么呢?

你很容易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除非水管的口被打开,否则这个自来水管迟早会因水压过高爆炸。

其实,人也是同样的,如果不采取措施将攻击性能量释放出来,压力就会过度累积,进而导致失控的严重攻击行为或是疾病。

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有点骇人听闻,那么来看看更常见的例子。

还记不记得电视剧《欢乐颂》里的乖乖女关关?

她其实也有攻击性,但因为从小所受的教育,一直在将其强行压下去,只有在极偶尔的时候才会透露出来。

比如自己暗恋的男生喜欢曲筱绡,她会很隐晦地说曲的坏话。

在明知喜欢的人已经恋爱的情况下,她写下了“世界就像巨大的夹娃娃机,我隔着玻璃,只想得到你”。

这也导致她这种类型的人虽然温和,但相处的时候总会让人觉得有点不舒服,因为她的攻击是内隐的。

后来她选了一个音乐人做男友,这个男生还曾因打人进过少管所,也算是某种程度上对自己攻击性的一种投射和释放。

管理攻击性就像治洪,只能疏不能堵。

西方国家就深谙这一点,因此设置了很多相关的节日和活动。

比如著名的万圣节和愚人节,英国的枕头大赛等。

大家可以把自己的攻击性,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释放出来,以免滋生成更大的恶意。

看到这,可能有人要说,这跟我们喜欢易立竞有什么关系?

这就不得不说到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

在中国,我们受儒家影响,更多被强调要做一个君子,攻击性基本上是无处安放的。

而易立竞们,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我们自行安排的“愚人节”。

没机会骂人,就看别人骂人

台湾学者孙隆基认为,中国人都有着“自我压缩的人格”。

在其著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他说:

点击上图,购买《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原价 68元,书单优惠价 54.5元

“中国人总是‘自我压缩’的,遂致没有个性,逆来顺受,妄自菲薄。因此,从来也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自我评价的问题,就如同他们从来不知道如何进行有控制性的攻击一般。”

他还提到了这样一种现象:

华人与外籍人士结婚后,当其配偶在外面遭到了不公待遇要去抗争时,华人的第一反应不是帮助配偶想办法,而是会先进行劝阻。

这个场景熟不熟悉?

海淘买到了假货,你想去投诉,父母很有可能会劝你,就认栽了呗,没事干嘛给自己找不痛快。

忍着就不是不痛快了吗?

在他们看来,不是。

逆来顺受、息事宁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中国人常用的这每一个词,都指向了这样的劝诫:攻击性是不能被表达的,而该被消解,忍耐,才是美德。

但忍耐,是有后果的。

书单君上高中时,听闻附近一所高中的惨案。

一位老师中午到男生宿舍检查,教训了其中一个男生几句,他突然疯了一样,拿刀朝着老师的脖子砍去。

紧接着,他狂奔到操场,又把刀捅向自己,试图自杀。

周围的人得知这个消息都一片咋舌,因为这个男生平常沉默寡言,也几乎不发脾气。

在我看来,这就是攻击性能量长期被压抑的恶果。

小的时候,每次看到有人当街破口大骂,我心里其实都是又害怕又羡慕。

害怕的是,万一我惹到类似的人怎么办?

羡慕的是,我要是也能像他那样维护自己就好了。

这背后的本质,其实是渴求能够释放被压抑的攻击性。

当然,我们的社会还是有一些调节手段的,比如举办奥运会、舞蹈比赛等等,把攻击性通过更有建设性的方式释放出来。

易立竞们之所以这么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刚好就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你可以把这看作是一场思想上的“奥运会”。

他们在公众视野里把攻击行为娱乐化,且合理化了。(当然,这里仅指合理的攻击行为,非特定场合下的人身攻击根本是语言暴力。)

而且,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不管是讨厌还是喜欢这些节目的人,都在其中释放了攻击性。

前一种相对比较好理解,讨厌节目嘛,那就通过一些发言直接进行实质性的“攻击”。

比如微博上会有人这样批评易立竞:

“又当又立,哗众取宠。依靠采访明星蹭热度,却拿别人的痛处取悦自己的粉丝。从媒体的实际价值角度讲;即无立意、也无价值、更无正确社会的传导价值。采访几个所谓的明星有什么社会价值意义......”

还有甚者,直接举报。

<杨笠被举报>

孙隆基说:

“中国人不是没有攻击性,只是着力的方向有点问题。在表现所谓‘个性’时,仍然得借助‘二人’来定义自己这个‘一人’,亦即是靠铲低别人来肯定自己。”

这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想对自己的价值观进行确认和抬高时,就通过贬损他人的行为言论来实现。

这才是又当又立的“典范”。

另一批喜欢的观众,采用的方式就比较特立独行。

他们其实是通过投射,把自己代入到了那个表达者的身上,让攻击性得到了外化和释放。

而且这些公众人物所表达的观点,本身就和观众的看法有契合之处。在某种程度上,是把其“私人的谈话”公开化,这也让“投射”变得更为精准。

简单来说就是,他们把我们想说的话,用更加具有攻击性的方式说出来了。

比如杨笠骂男人普通且自信,就是闺蜜间会有的吐槽。

尔冬升吐槽爱豆演技不好,也是很多观众的心声。

毕竟,我们不可能通过不感兴趣的事情释放攻击性,不然去看一期拳击比赛岂不是更高效。

✎✎✎

当然,除了有助于释放攻击性,易立竞的表现更有意义的地方在于,引发了更多碰撞与反思。

包括受访者和被吐槽者本人,也包括节目的观众。

在提及脱口秀时,很多人都会提到一个词——冒犯。

冒犯的背后,是打破对方原本建立的防卫边界,触碰到最真实的那部分。

不论是谁,包括作为普通人的我们,都会有“人设”。

试想下,你会在什么情况下,展示出最真实的自己?

对我来说,是在吵架,感受到对方的敌意的时候。

不管是持续攻击,还是进入了防备状态,行为都是没有完全设计的,立刻就把自己的本性暴露出来了。

易立竞就是通过这种单刀直入的方式,快速卸下一个人的伪装。

她就像是一面照妖镜,让每个人在她面前都无所遁形。

这也让她在这个人人都粉饰太平的时代,显得格外珍贵。

主笔 | 邹雨 编辑 | 燕妮

图源 | 《吐槽大会》、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今日荐书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原标题:《《吐槽大会》易立竞爆火:毒舌人设,凭什么这么出圈?》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