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杲攻克“世界数学难题”,更令人叹服的是“天才”背后的家庭教育

2021-03-04 14:20
上海

看点 年仅26岁就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还攻克了世界性数学难题... ...温州男孩陈杲的成就令外滩君惊叹:怎样的父母与教养法,才能养出这般的孩子?在分析诸多资料后,外滩君找到了这位“天才”的家庭教育秘籍:“自律、自学、自立。”

文丨周滢滢 编丨Travis

近日,年仅26岁的青年数学家陈杲(gǎo),攻克了一道复微分几何领域的世界难题,在国内外引起轰动。

2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陈杲完成的论文《J方程和超临界厄米特-杨振宁-米尔斯方程的变形》,在世界知名数学期刊《数学新进展》在线发表。

值得注意的是,《数学新进展》是国际数学界最权威的期刊之一,与《美国数学会杂志》、《数学学报》、《数学年刊》并列为世界四大顶尖数学期刊。

目前,他的论文已经引发国际数学界的关注,被美国科学院院士劳森等人第一时间引用。

中科大官微发布消息

外滩君搜了一下陈杲的资料,才发现,这位年轻人并非“一夜成名”。

早在2016年7月26日,环太平洋微分几何会议开幕式后,欧洲科学院院士主持,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报告一小时,接着一位22岁的小伙子也做了一小时报告。他就是陈杲。这一年里,他曾先后赴哈佛大学、加州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等名校讲学。

二十出头,就在国际学术圈崭露头角的陈杲,在他的成长求学道路上,也是一路“超前”:

他14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

18岁获美国名校全额奖学金,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读博,师从国际著名的几何分析专家陈秀雄教授;

博士毕业后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博士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助理教授。

今年年初,陈杲在拿到海外名校教职后,做出了回国内母校任教的抉择,加盟中国科大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担任几何与物理研究中心特任教授。

陈杲与沃尔夫奖得主沙利文教授合影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样一位少年天才,还有一位同样“硬核”的龙凤胎姐姐陈杳,16岁考入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实验班,20岁获得三所世界名校全额奖学金攻读博士。

姐弟俩的成功,也让很多人将目光转向他们背后的家庭教育。“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这样一对优秀的天才儿女?后天的家庭教育,究竟占有多大的比重?”

正如陈杲在写给母校的信中提到:“回顾我近十年的科研之路,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成绩的原因,除了勤奋和机遇之外,和我远大的志向和较强的自学能力有关。”

自学能力的培养,可谓是家庭教育中的精髓。姐弟俩在成长过程中,之所以能一路超前学习,都得益于父亲陈钱林对孩子们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视和引导。

身为基础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研究专家的陈钱林,将自己的核心家庭教育理念总结为六个字,“自律、自学、自立。”

在他看来,任何孩子只要具备了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陈杲父亲,陈钱林

现任碧桂园实验学校总校长,家庭教育专家

陈杲的成长经历,也让我们发现,被啧啧称赞的“天才“背后,那些家庭教育故事,更能给人以启发和思考。

不盲目跟风

兴趣始终是最好的老师

很多人认为陈杲是“天才”,但是在父亲陈钱林眼里,儿子只不过是对数字更为敏感,又恰好受到了良好的引导和激发。

2岁多时,陈杲无论是对着书本的页码、自行车的车牌、门牌、电话号码,总是奶声奶气地讲了一遍又一遍。陈父注意到这个细节,就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儿子对数字的兴趣。

于是,陈父开发了“筷子玩具”,将筷子锯成几段,用于摆数字、摆数学计算公式。这游戏一直做到陈杲八九岁,大大促进了他的数学思维发展。扑克牌算24点的游戏,则持续了整个小学阶段。

除了强化孩子的数学兴趣,在教育过程中,陈父也深知取舍的重要性。

他并没有为孩子跟风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而是坚持“以兴趣为导向”,让儿子放弃一些自己不太感兴趣的学习项目,比如艺术学习和书写训练等。

“如果什么都想学得拔尖,看似得到很多,实际上可能失去更要紧的东西。”陈父说到。

初三时陈杲迷上奥数,到书店找了几乎所有能找到的奥数书,通过自学,居然获得浙江省一等奖,被瑞安中学提前录取。

本来以为,具有数学天赋的儿子,会在奥数这条路上披荆斩棘。但是到了高中时,儿子却突然对奥数打不起劲,觉得没味道了。

这时,陈杲的老师建议他去深圳参加辅导班强化学习一年左右,争取得奥数大奖,这样可有条件保送北大、清华。

陈父询问儿子的意见。陈杲说,“学下去也可以,但是总觉得没兴趣。”在清华北大的诱惑面前,陈父选择尊重儿子的感觉。

陈杲

放弃奥数后,陈杲反而有了更多自由时间,用于自学其他课程。高二结束后参加高考,凭着优异的成绩,14岁的陈杲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录取。

“从兴趣出发”,让陈杲在纷繁复杂的选择面前,始终听从自己的内心。

大学毕业后,陈杲申请博士专业。陈父希望儿子能选统计学,他为此征求了著名教育专家蔡笑晚先生的意见,蔡先生也认为统计学前景很好。当时,蔡先生的大儿子担任宾州大学统计学教授,小女儿则是哈佛大学生物统计学教授。

最终,陈杲还是选择了自己更喜欢的微分几何,属于基础数学学科,并一举攻克了复微分几合领域的世界难题。

回首陈杲的学习历程,陈父感到庆幸的是:

在发现儿子对数字的敏感和兴趣后,没有漠视;

没有跟风去报杂七杂八的兴趣班、培训班;

更没有在他对奥数失去兴趣后,出于名校招生的功利心而强迫他坚持下去... ...

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经常要躲避各种各样的 “暗礁”,最好也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对孩子的兴趣和选择,抱以尊重和信任。

引导孩子超前学习

是我最冒险、也最成功的决定

无论是陈杲,还是姐姐陈杳的求学经历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超前学习”和“跳级”的身影。

2006年,年仅12岁的陈杲,以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的成绩免试进入瑞安中学,这是一所百年名校。当12岁的陈杲来到瑞安中学(高中)时,像他这个年纪的孩子,才刚刚进入初中。

陈父告诉班主任苏香妹老师,孩子已经通过自学,具备了高中生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能力。担任化学老师的苏香妹内心疑惑,提了几个化学问题考他。

没想到,陈杲不仅思路清晰地回答了问题,而且答案还带着自己的思考和见解。班主任感慨,“这很难得,他在班里年纪最小,但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超强。”

12岁的陈杲入读瑞安中学

这种强大的自学和理解能力,究竟是怎么来的?这要从陈父在孩子幼儿时期就开始的启蒙教育说起。

在《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能行!》这本书里,陈钱林分享道,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通过“探究学习、拓展学习和超前学习”进行培养。

幼儿时期的探究学习,带有游戏的色彩。他会在游戏中加入一些学习的目的,和孩子的日常对话中也多一些反思和感悟。

孩子的探究“课题”,可能涉及动物、植物、天文、地理、历史等等,不知不觉中,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爱思考的习惯。

到了小学阶段,就开始了正式的拓展学习。陈父经常引导两个孩子围绕某一个主题,或去书店找书,或上网浏览,或是请教老师。每当教材中有感兴趣的内容,两个孩子也总是以拓展学习的方式,进行系统了解。

语文学习方面,他引导孩子自由阅读、看报纸,不时听取孩子的“汇报”,无形中培养孩子的识字量、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数学方面,他引导孩子做智力游戏、看数学家故事,从数学思维和文化上进行启蒙;

科学方面,则是引导孩子观看科普节目、浏览科普网站、看科普书籍,将孩子的视野拓展到自然界,观察社会现象。

通过这样的培养训练,孩子的自主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也为后来的超前学习打下了基础。

从小学开始,陈杲在父亲的引导下,开始通过自学,来进行“超前学习”。

每学期开始,他总是很快将全册教材自学完毕,抽空也自学课外书。读初二时,已经将初三的学科内容全部学完;到了初三,通过自学,啃完了高中三年的数理化课本。

陈父感慨:“引导孩子超前学习,这是我在家庭教育中做过最冒险,也是最成功的决定。”因为引导孩子走上“超前学习”之路,需要家长在现有教育环境下,有所坚持,并做出取舍。

儿子陈杲的超前学习,源于一次“退步”。

上小学的第三个月,陈父吃惊地发现:原本颇有数学天赋的儿子,数学思维居然出现了退步!观察发现,孩子一直在按部就班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其中甚至包括很多抄写。

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样的作业,对儿子来说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基于对儿子从小培养的自学能力有信心,也为了能让他在更有挑战的学习中锻炼思维能力,和儿子商量后,他做出了大胆的决定:跳级。并向老师申请有选择性地完成家庭作业,省下时间用于自学教材。

就这样,陈杲从上小学开始,一直至今,都保留着良好的自学习惯。

当然,根据每个孩子自身特点的不同,自学方式和起步时间也有所差异。陈杲的姐姐,陈杳则是从初中开始,逐渐将家庭作业的时间省下来,自学进度比学校教学略微超前,不懂的地方利用课余时间向老师请教。

后来,姐弟俩回顾这段自学经历感慨:“超前学习的效率,比死板地做老师统一布置的作业要高。”、“自学过程中,要想搞清楚所有的知识点,会花很多时间,甚至会钻牛角尖,但学了后边的内容,回过头来再看原来的‘拦路虎’,克服起来会很轻松。”

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进行自学,不仅为他们争取到了相对自由的时间与空间,还享受到同龄人少有的轻松的中小学生活。

陈父甚至认为,当前教育之所以出现孩子学业负担过重,正是忽视了自学。

超前学习,不是为了早学知识

而是为了锻炼自学能力

在反对超前学习的今天,这一做法,可能会让大家觉得这是在违背教育规律,等同于揠苗助长。

为此陈父解释道,自己所提倡的超前学习,不同于幼儿园提早学习小学知识,或是培训班上提早教授课本这类“抢跑学习知识”的行为,而是为了锻炼孩子的自学能力。

在他看来,如果孩子不具备这一能力,当然不能勉强为之。但是,如果孩子完全可以进行更高阶段的学习,却要跟着统一的教学进度,肯定不是因材施教。

看到陈杲姐弟在超前学习上的成功,很多家长疑惑,自己孩子是否也能超前学习?有什么办法进行引导?为此,陈钱林曾在一篇专栏文章中分享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当前学校是班级授课制,为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听懂,教师上课是基于一个班级的中等水平来教,所以每个班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是有能力超前学习的。只是在缺少引导的情况下,孩子根本不会想到要超前学习。

此外,一般孩子的超前学习,可以有个“梯度计划”。

比如,先从预习开始,老师还没有教,先预习,这是低层次的超前学习;

养成良好习惯后,可以尝试超单元学习,老师教第一单元,孩子超前学习第二单元、第三单元。

这时候的超前学习,增强自信的意义,大于培养能力。因为每个孩子刚开始都是不自信的,总感觉自己做不到,陈杲姐弟也一样。但是当他们慢慢发现自己可以做到时,就有了自信心,学习兴趣大增。

这种情况下,孩子几乎不可能学不好。慢慢地,随着自学能力的提升,他们就可以尝试超年级学习了,比如老师教第七册,孩子自学第八册、第十册的内容。

不过,陈钱林提醒:自学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听老师授课。

“学科知识是有一定体系的,如果没有老师的宏观引领,学习容易走弯路。在老师的宏观引领下的自学,既能帮助孩子寻找最佳的学习方式,又是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就这样,坚持自学和超前学习的陈杲,在大学期间也表现出强大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众不同的数学思维。

著名数学家陈秀雄教授来中科大选苗子时,就对陈杲印象深刻。陈秀雄教授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对求同思维强调过多,求异思维培养不足,而陈杲的求异思维与众不同,正是做学问的好苗子。”

陈杲(右)与同学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合影

在陈父看来,这主要得益于孩子从小以来养成的自学习惯。

当其他孩子在按部就班完成作业时,陈杲在尝试自主学习,不断挑战更高难度的学习内容;当其他孩子在做标准化习题时,陈杲在天马行空地思考,发展了他的求异思维。

陈杲也曾表示:“正是爸爸引导我自学,让我免于作业的困扰和标准答案的束缚,走上科学研究之路……”

自律和立志

不可忽略的两把成长“金钥匙”

无论是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想要很好地坚持下去,都需要强大的自律。

陈父很认可中科大少年班原院长陈卿教授的一个观点:决定孩子能否成大材的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时间管理能力,二是计划能力。

他相信,一个孩子如果能将时间管理好,做到劳逸结合,既有利于身心健康,又能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是,怎么从他律,变成自律?

陈父的经验是:家庭教育,贵在“法治”。

“家庭教育,不是为了管住孩子,而是重在培育孩子自己做主的独立人格。有的家长喜欢时时、事事管着孩子,这是‘人治’,看起来好像也能管住孩子,但孩子容易形成被动的性格;而‘法治’是用规则在管着孩子,孩子也容易主动遵守,变得自律。”

因此,当孩子还在幼儿时期,他就和孩子口头约定作息时间;上小学后,开始引导孩子制订作息时间表。至于作息时间表到底怎么安排,完全由孩子自己决定,家长提供参谋。如果发现不好执行,随时可以更改。

但是,一旦确定好了作息时间表,就要严格执行,该休息时就休息,该锻炼时就锻炼,该学习时就学习。

自律的作息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也是陈杲日后走上“自主学习”之路的重要保障。

14岁的陈杲在中科大少年班读书期间,也基本做到晚上10:00就寝,早上7:00前起床,一直坚持这份从小养成的良好作息。

在家庭家庭中,与培养时间管理能力同样重要的,还有引导孩子立志。

在陈父看来,许多孩子到了青春期,学习成绩迅速滑坡,大多数不是智力问题,而是精神世界不强大,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因此要引导孩子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培养积极向上的内心精神世界。

在这方面,陈父可谓用心良苦。他相信:和名人接触和对话,是最好的立志。

从农村搬家到瑞安时,陈父特地选在文化底蕴最深的虹桥路安家。他常带孩子到家门口“寻找名人的足迹”:

考察晚清大儒孙诒让的故居玉海楼;

浙江省最早的医科学堂——利济堂;

去湖滨公园看天文学家孙义燧院士的题词石刻。

也因此,孙义燧院士,这位促成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瑞安中学星”的校友,成了少年陈杲心目中的偶像。

尽管只是带孩子到家乡的景点走走,陈父相信,陪孩子欣赏地方特有的人文景观,本身就很有意义,也是潜移默化的立志过程。

他还喜欢引导孩子读名人传记,将这看成是与名人对话的一种形式。

陈杲姐弟俩儿时的偶像是爱因斯坦,于是陈父出差时看到爱因斯坦的书都会买来。

《一路投奔奇迹》这本关于爱因斯坦的传记,是他们儿时最珍贵的宝贝。后来,牛顿、马可尼、弗莱明等改变世界的科学家事迹,都让姐弟俩一度痴迷。

在现实生活中,凡有知名教授、文化名人到家乡来,陈父都会想办法让孩子碰个面。有次,中国工程院钟山院士前来,陈父争取到了机会,带着孩子到酒店跟院士有了一个小时的谈论。与院士碰面,孩子的眼睛都冒出光了。

“教育,要让孩子做梦,帮助孩子追梦,而不要太在乎是否圆梦。”

梳理“天才”陈杲的成长经历,我们会发现,陈父所坚持的“自律、自学、自立”培养,真的在若干年后,为孩子插上了追梦的翅膀。

注:本文部分图源:浙江省瑞安中学官微

参考资料:

《家教对了,孩子就一定能行!》陈钱林著;

《浙江这对龙凤胎,牛!弟弟攻克世界难题冲上热搜,姐姐也是名校博士》都市快报采访陈杲父亲;

《陈钱林:超前学习不神秘,大约三分之一孩子都能行》原载于南方都市报;

《自律、自学、自立,让孩子幸福成人、轻松成才》陈钱林;

原标题:《26岁青年陈杲攻克“世界数学难题”,更令人叹服的,是“天才”背后的家庭教育》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