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下主人公丧夫、失业、流落街头,这位华人导演拿下金球奖最佳导演

2021-03-04 19:06
上海

在全球为数不多的女导演中,赵婷开了先河。

3月1日,赵婷凭借《无依之地》,拿下金球奖最佳导演。

荧屏里的她举着杯子,不施脂粉,比谁都松弛。

在此之前,影片已经包揽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影片等27项大奖。

拿奖拿到手软,口碑几乎无敌。

可以说,史无前例。

然而今天,我们不说赵婷,只聊电影。

《无依之地》

Nomadlan

每一个人看,甚至一个人每一次看,《无依之地》都有不同的主旋律。

一个小众而冷门的题材,一个走进女性私密世界的救赎故事,探讨的却是整个人类的困境。

但看过之后,有人仍然会问:

这部拿下28项大奖的《无依之地》,真的是一部好电影吗?

向着美国西部流浪追踪15000公里的导演赵婷,究竟在寻找哪一种答案?

01.

美国内华达州一个营业长达88年的石膏板厂遭遇危机突然被关停,连着小镇也被遗弃,甚至其所在地的邮政编码也被销号。

石膏板厂的女工弗恩,就是其中一位“受害者”。

年过60,丈夫离世,丢掉工作和住所的她,开着一辆破旧的白色房车,彻底逃离眼前的生活,成了一位“现代游牧人”。

她准备走出去感受生活?恰恰相反。

她靠养老金活不下去。

生活逼得她开始四处打零工,吃喝拉撒睡,全在车上。

在流水线上做封装工人,在土堆里收割甜菜;

从炸薯条到擦马桶,只要给钱就肯干。

在一份工作结束之后,立即收拾东西继续上路。

为了活下去,她不停对面试人员强调:

“我喜欢工作,我需要工作。”

只有工作,让她可以累到倒头就睡,不必在清醒时攥着丈夫的牛仔外套偷偷哭泣。

它在讲述贴地飞行的故事,直到梦境中的乌托邦在路上变得厚重。

她做着最苦最累的活,零下几十度的大雪天,躲在单薄的杯子里瑟瑟发抖。

她徒手改装房车部件,自己对着镜子剪头发。

常常从一个村子穿过另一个村子,路上到处都是与她一样的游牧人,说的话从来不超过两句。

影片悄悄为“孤独”二字加注,又抬手推翻主流:一个人也可以过得很好。

弗恩,过得不好,甚至很糟。

她偶然间加入一个被称为“流浪者橡胶集中营”的组织。

在这里,人手一辆房车;在这里,每个人都习惯谈起死亡。

70多岁的斯旺基身患癌症,最多能活7个月。

也许当我死后,我的朋友们会聚集在篝火前,把石块投入火中来纪念我。

退休女工Linda,忙忙碌碌30年,抚养两个女儿长大成人,到头来买不起一套房子,账户里的养老金仅剩660美元。

她被迫住在房车里,只能靠打零工养活自己。

组织的主人,五年前儿子自杀,他在绝望之下建立组织,用帮助其他流浪者的方式纪念儿子。

在这里,每个人都是被时代甩下的人,可以说,房车是“游牧者们”最后的体面。

他们的“先锋”,一点都不“先锋”,外人眼中所谓“自由的乌托邦”,被巨大的孤独和绝望笼罩。

当每一个具象的个体命运呈现在眼前,沉默的观众心里早已清楚:

整部电影并不单单指向失落的“美国梦”。

房子,工作,养老,哪一个,没在狠狠掐住当代人的命脉?

可即便如此,弗恩也曾三次向古老的权威宣战——

房子,谁说一定要有?

02.

第一次,弗恩在超市偶遇朋友,拒绝了朋友邀请入住的好意。

旁边十岁的孩子童言无忌说漏了嘴:“我妈妈说你无家可归。”

下一秒弗恩纠正她:

我不是无家可归,我是无房可归。

据说,当弗恩说出这句话时,威尼斯电影节的观众们都笑了。

他们在笑什么?

那种尖锐而直白的讽刺感,在主角的轻描淡写中更显无力。

“家”和“房”,在什么时候有了明显的区别?

有了“人”之后。

某种生长在主流意识中的东西,弱化了“人”的存在,而弗恩,试图重拾它。

房子,是必需品吗?

这个问题,弗恩在姐姐家的花园里,忍不住第二次向“主流”发问。

在听到对面一位张口不离炒房的“资本家”说:

要是我2008年有前大买特买就好了现在就能出手了房价似乎一直在涨价。

长久积压在弗恩心底的想法脱口而出:

很奇怪你鼓励人们投资他们一生的积蓄去负债,就为了买一栋买不起的房子。

听到这里,对面的“主流”开始喊停:“你对我们工作的看法很狭隘。”

言下之意:别急着表达愤怒,你才是那个另类。

此处,是导演半遮半掩的神来之笔。

背着房贷,踮起脚尖享受美好生活,就是生活的本来,人人都是如此。

可“人人如此”,便对吗?

被绝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生活,可不可以有“错误”的答案?

弗恩的格格不入,开始照进现实。

第三次的“宣战”,也是弗恩最靠近“家”的一次。

“游牧者”中的戴夫对弗恩心生好感,邀请她与他的家人“同住”。

同住,意味着结束“流浪”,从此安定下来。

有一个细节,弗恩注意到他的房车轮胎坏了,而戴夫不以为然。

面对现实,年迈的戴夫妥协了,而弗恩选择重新上路。

弗恩在对抗什么?现实能回归吗?

这种“安稳”的回归,对她来说只会面临越来越沉重的麻木感。而麻木的本质,是我们已经习惯的,对于生活各方面的成本计算。

所以,弗恩再次逃离了,只不过这一次,她选择走进人群。

她顽皮地示范戳破轮胎,在听到队友分享如何在房车上厕所时哈哈大笑。

她跟着戴夫,体验蟒蛇卷曲全身的恐惧与欢乐;

从望远镜看宇宙中的群星,看人类渺小如微尘;

她对着悬崖呼唤自己的名字,看到车窗外缓缓移动的野牛,弗恩选择跟随。

这一刻,在这群被称作美国社会的边缘人身上,你会发现:

车不是车,车即人格。

这群在外人看起来一无所有的人,拼了命靠近真实,试图向那些“绝对正确”的人说出真相:

我们的大战只是心灵之战,我们恐慌的只是我们的生活。

忘却伤痛投入新生,必然是最好的结局吗?

弗恩给出了第二种答案。

影片中,同行的队友看到她手上的婚戒时说:戒指是一个圆,代表爱不会消失。

弗恩脸上凝重的表情突然放松:“我觉得我摘不下来。”

那一刻,她获得救赎,生活给的伤痛,她大大方方接下来。

发现没有?

那些声音更大、意图更宏大的故事,通常都会赢得满堂彩,但生活并非如此。

弗恩在寻找的“家”很小,也很大。

她失去丈夫,丢掉工作和房子,开着一辆破车一路向西。

在听到同桌吃饭的陌生人说出那句“家只是一个字?还是你永远放在心里的东西”时,默默点头。

流浪,并非他们生活的本意。

那些鼓起勇气再次上路的人,生活也绝不可能轻易。

03.

坦白说,《无依之地》是一部另类的杰作,反权威、反主流、反精英。

关于电影中群体性的失焦与孤独,导演曾经给出过自己的答案:

世界正试图分裂我们,过去的几个月里,我们都有和弗恩一样的感受——回忆过去曾拥有的生活而感到巨大的失落。

这就是你感受的空虚,你需要回归正常,这也会引导你接受现实,并接受你在这个世界上的处境。这正是很多人现在所需要的。

弗恩需要的是什么?

是稳定?是保障?还是自由?

她渴望的,是在当下的真实中战斗,抵达另一种人生。

与社会规训中被鼓励的“循规蹈矩”相比,谁都渴望冒险的人生,可又恰恰是真实的痛苦,令一群人不得不踏上冒险的征程。

在当代社会,谁不是另一个游牧者呢?

传统意义上,《无依之地》绝不是一鸣惊人的神作,用导演赵婷的话来说:

它的节奏甚至缓慢到,随时都有睡着的可能。可是看下去,你会看到你想要的……

电影中大多数时间,演员们不着一词,却能实实在在感受到阵痛的心碎。

失去儿子的老人,身患绝症的母亲,被女友抛弃的流浪汉……

痛吗?痛,但生活还要继续。

有人问:《无依之地》为什么能够轻易牵动你我的情绪?

因为真实,极度的真实。

他们害怕迷失,却渴望成为制度外,更无序的另类;

他们鄙视世俗的观点,又试着对每一个俗世中的人互诉衷肠;

他们与周遭格格不入,甚至享受孤独,又一遍遍尝试回归自我......

总在对抗与妥协之间,拼尽全力靠近真实。

这种衣冠楚楚的执拗,像你,也像我。

只是,你可以选择一脚油门,扬长而去。

可是请永远记得,要回来。

电影的最后,弗恩回来了,镜头定格在沉默的风中,她早已重拾自己。

生活还要继续,弗恩是,所有奔赴在“那条路上”的人是。

导演赵婷,同样也是。

— END —

原标题:《丧夫、失业、300万人流落街头,这位华人导演真实揭露美国社会阴暗面,拿下金球奖最佳导演!》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