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社会,你需要具备这5种心智——

2021-03-05 13:28
上海

任何一代人都无法逃避通过分析成年人要做什么来决定学生应该学习什么的责任。

有一本70年前出版的小册子对学校教育应该切合社会实际需要这一明显的事实做了有趣的嘲讽。

这本书描述了在旧石器时代,学校是如何教授学生去抓鱼、吓跑剑齿虎的。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要贬低学校为了迎合社会需求而做的努力,而是用轻松的幽默故事来警示人们保持这些努力是多么的困难。比如说,当旧石器时代的老师最终决定要开设吓跑老虎这样一门课程后,他们只能找到两只不咬人的、衰老的老虎来给学生练习。

因此,预测学生未来的需求并不是赶时髦,乃是当务之急。

作者简介

霍华德·加德纳博士,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认知和教育领域约翰H. 和伊丽沙白·A·霍布斯教席教授。1981年获麦克阿瑟奖。曾获得来自26所大学的荣誉学位,并于2005年和2008年被《外交政策》和《展望》杂志评选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名知识分子之一。其20多本专著被翻译成28种语言。最为教育界所熟知的是他的多元智能理论,批判了可以通过标准心理测量工具评估的智力单因素论。基于对智能的研究,还编写了《领导心智》《改变心智》和《超凡心智》。

 

未来社会的五种心智

我们生活的21世纪初,全球化影响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的力量和对科技的依赖日益增强,由此产生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连接;唾手可得的大量信息常存在品质问题;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一体化,不同背景、不同愿望的人沟通交流、相互影响。

我们与他人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需要彼此交流、共同生活,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开辟共同的事业。

在未来社会生活,我们需要具备哪些心智呢?我描述了未来社会中我们应该培养的几种心智类型。

其中,有三种心智类型主要是认知方面的:学科心智,整合心智与创造心智。两种心智类型属于人文领域:尊重心智与伦理心智。

学科心智

我们谈的学科心智是指精通一门或者多门学科,如艺术、工艺、专业或学术追求。据不完全统计,一个人要花大约十年的时间才能学好一门学科,被视为专家或者大师。通常情况下,个体想要达到对某门学科的精通则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要么是正式的学校指导,要么是非正式的师徒学习或自学。

可能在过去,一个人可以在最初掌握这样的学科知识之后,躺在自己的功劳上休息,然而这种时代不会再有了!

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环境条件的改变,对那些已经掌握了初始技能的人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个体必须继续教育自我和他人,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真正拥有学科心智——即discipline的第二重含义。

也就是说,一个人需要以一种有纪律的方式持之以恒地实践,才能保持其在行业内的领先位置。

一个人首次在学校习得学科心智,但相对而言,仅有极少数的人最终能成为专家。其余人,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专业。

然而,有些工作——无论是从事专业性工作,如律师或工程师,还是从事人事、市场、销售或管理等事务的人员,都要求人们掌握某种思维方式。这类教育正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发生在正式的课堂或工作中。最终,一个人必须经过多年的持续自我完善,才能掌握一种学科心智。

现如今,跨学科人才非常稀缺。我们充分尊重那些名副其实的跨学科人才。跨学科的界定是某人的确能掌握并整合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学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够获悉多个视角是更为合理的目标。

认知学者通常认为,掌握一门学科需要花费十年之功。这意味着,人们几乎没有时间来掌握多种学科。然而,得力于出色的计算机教学法,现在也许只需花一半的时间,就可以快速地获取专门知识。同样,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精致的脚手架,我们仍存希望那些尚未获得专门知识的人能够参与学习某些学科,并从中对知识加以整合。

整合心智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默里·盖尔曼,被公认为多学科专家,他对我们的时代做了一个有趣的预测:21世纪,最有价值的心智将会是整合心智——这种心智能广泛地搜集信息资源;决定哪些信息是重要的和值得关注的,并且能以自己及他人可理解的方式加以整合起来。

盖尔曼的预测中揭示了某些重要内容。信息从未在供给上如此短缺,然而,随着新兴科技与媒体的出现,特别是互联网,使爆炸式的信息正时刻吞噬着个体。对信息进行合理地分类整理成为当务之急。

那些能够较好地整合信息的人,将会成为群体中的佼佼者;那些能够通过整合而对他人产生意义的人,将成为极为可贵的教师、交流者和领导者。

尽管如此,明确整合心智的基本要素并不难。首先,一个人必须确定他(她)期望进行整合的领域。有时,个体有时间去思考这个问题,而有时对整合的需求却是受外界所迫。

那么,需要什么样的心智来指导整合呢?显然,尽管他(她)应该有一个像“本部”一样的专业领域,但是整合者不可能在每一个相关的学科上达到理想中的知识更新速度。

作为补偿,整合者必须对必要的学科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做出判断:哪些人可以在哪些方面值得信任,哪些人有助于做出最后的决策。整合者也必须了解整合的相关形式与格式,以便在截止日期临近时随时做出决定。整合者需要有大局观,确保对材料信息有充分了解,并以有效的方式统筹安排。

任何读过一堆教科书或参加过各种周末研讨会的人都知道,不是所有的整合都同样有效。

某些整合太杂乱无章,试图涵盖各种材料;某些整合太过聚焦,只对该领域专家有用,不能为大众服务。某些整合太技术化,另一些又太大众化。

我比较喜欢文学整合,审慎而明智地利用人物、故事、比喻和类比。其他人可能更喜欢使用图、表、无题漫画等没有语言修饰的整合。一个好的整合者必须知道什么对他以及那些必须使用他的整合成果的人有效。

创造心智

当今社会,我们已经开始重视那些敢于尝试新事物的人,监督他们是否工作,不断寻找新的想法和实践,在明显的失败之后重新振作起来,等等。

社会给予极少数人——这些人的创新确实改变了他们同伴的思想与实践——专门的荣誉,在我所在的行业中,我们将这些人称为“大C创造者”。

当然,单纯的创新远比有效的创新容易得多,我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原创方式来写这篇文章——例如,在句与句之间使用无意义的词语。这样的添加很可能是很好的原创行为,但这种计策没有任何有利的目的,也基本不可能对未来的创作者产生影响。

但是,假设我设计了一套指向关键点的网络链接,这些网络链接能根据特定读者提出的问题而变化,或者能精确评估不同受众的兴趣的复杂性。这样的行为就是有意义的,我的试验成功地证实了这样的创新具有创造性。

在研究创造力的过程中,我一直认为,创造首先是一种认知技艺——拥有必要的知识和恰当的认知过程。但现在我相信,对于想要成为创造者的人来说,人格与性情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很多人了解了大量的知识,其中大多数人能够不断地获取知识与技能。那些想要追寻普罗米修斯之火的人必须具备稳健的人格和性情。创造者们必须竭尽全力地抓住机会,进入未知的领域去探索,即使失败,也能够微笑并振作,再次投身于战斗之中。

即使成功了,创造者也不会躺在荣誉簿上休息。他们又会燃起新的动力去探索未知,冒着失败的风险,以即将到来的再次突破的憧憬为支撑,将明显的不足当作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

尊重心智

人类早期,人的一生仅仅只接触几百人,他们的人际关系的性质或者团体间的态度不那么重要。

而如今,个人的生活处于几乎每个个体都有可能接触到成千上万人的时代,数十亿人可以选择出国旅行,或者通过视觉、数字媒体接触来自遥远文化的个体。

心怀尊重心智的人乐于与不同的人和组织交往。这样的人乐于认识、了解并开始喜欢遥远地方的人。一个真正的世界公民愿意选择相信他人,率先表现出信任,并试图建立联系,避免做出带有偏见的判断。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态度并不是不加批判的,也不是毫无意识的;对另一些人来说,失去别人的尊重,甚至是招致不信任或憎恨都是有可能的。然而,尊重心智源于这样的假设——有差异是好事,如果人们尝试互相尊重,那么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对尊重产生威胁的是狭隘与偏见。有偏见的人对某些个体或群体有先入为主的成见,并不愿意承认那些成见的存在。

例如,如果我是一个失礼的白人美国人,而你是德国人、非裔美国人或者是同性恋者,我就会认为你是劣等的,并自觉地与你保持距离,也可能会利用每一个机会在言辞或行为上打击你。一个狭隘的人对陌生人的门槛极低,他们默认的假设是奇怪的就是不好的。不管你长什么样或者你是谁,如果我没有拥抱你的理由,我就会拒绝你。

虚假的尊重也存在。例如,我可能会阿谀奉承或落井下石,换句话说,只要你有权力支配我,或者为我提供帮助,我就对你好!一旦我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上,我就不再理会你了。或者我当面会尊重你,而一旦背着你,我就会取笑你或你所属的群体。

尊重那些曾经害怕的、不信任的或者不喜欢的人绝非易事。然而,在相互关联的世界中,这种成长的潜能对于新建立的或重新建立的尊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伦理心智

道德立场与尊重立场绝不会是对立的,但道德涉及对个人和群体更为复杂的立场。

一个拥有道德的人可以抽象地考量自己,并能够自问:“我想成为什么样的劳动者?我想成为怎样的公民?”不仅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而且能以普适的态度思考自己:“如果我所在行业的全体工作者都采取我这种立场,如果我所在地区的全体公民或全世界的人都像我这样履行职责,世界会怎么样?”

这样的思考牵涉到对每个角色的权利与义务的认知。最重要的是,有道德的人会根据心中已有答案行事,即使这些行为与自我利益相冲突。

我对伦理心智的思考主要来自一项历时15年的对“优质工作”的研究——这些工作既是优质的,又是有吸引力的、符合伦理道德的。

大多数人羡慕拥有优质工作的人,并且希望自己能获得一份优质工作。换句话说,他们希望自己的行为符合伦理道德,也希望他人的行为一样合乎伦理道德。

但要实现这个愿望并不容易。判定什么是符合伦理道德的也并非易事,在当今外在环境急剧变化、市场力量强大且往往无法减弱的时代,这样的判定更具挑战性。

即使一个人选定了正确的道路,但以符合伦理道德的方式行事也绝非易事。特别是当一个人雄心勃勃,而别人似乎在偷工减料时,当不同利益团体对工人们提出的需求出现矛盾时,道德并不如我们想象得那么清晰。并且当这一过程与个人的切身利益产生矛盾时,以符合伦理道德的方式行事会变得难上加难。

虽然大多数孩子缺乏将伦理道德课程概念化的能力,但构成基本道德生活的基石是清晰的:在家、学校和社会中受人尊敬的长者的言行。创造良好的伦理道德环境有助于培养伦理心智。

随着年龄的增长,仅仅维持个人的道德规范是不够的。每个人都有义务影响自己所属的更广泛的领域。

例如,一个记者或遗传学家可能在道德上表现良好,但如果他(她)的同伴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时,作为资深人士应主动承担维持所在领域声誉的责任。我认为这些个体受托人是:那些获得广泛尊重的、无私的、致力于促进该领域合法性的资深人士。

正如法国剧作家莫里哀所说:“我们不仅要为我们所做的事负责,而且要为我们没有做的事负责。”

五种心智如何整体培养?

即使有人认为这五种心智全都应该培养,但仍然会问怎样才能最好地实现这个目标。

例如,老师可以将年轻人随机分配到五个班级或五所学校;或者会有意识地去做心理评估,然后把每个孩子放在最合适的位置(约翰尼看起来在整合方面很有天赋,那我们就主要培养他的整合能力),我不赞成这样做。

我认为,每个人都应有培养五种心智的机会,即使最后某些心智会在个人的成长中越来越强,而另外一些心智会发展得并不理想。

这些心智,并无严格的等级之分,比如先培养一种心智后培养其他心智等,然而,也确实存在某种节奏。

无论顺序的细节如何,最终每个人都有希望达到五种心智能力的各个方面,所有五种心智都是未来的目标。

当个体在能够展现并重视所有五种心智的环境中成长时,最有可能实现个人整合。

如果其角色典范——父母、教师、导师、或者监管者——能够习惯性地表现出学科、整合、创造、尊重和伦理心智,则更好。为了体现这些类别的心智,学校或职场中的教育者可以提供支持、建议与指导,来传授学科知识,倡导整合心智,推崇创造力,培养尊重意识和鼓励道德心智。

然而,最终,每个人都不能强迫五类心智的整合与培养。每个人必须坚信,心智至关重要,它们值得付出大量时间与资源,即使没有外部提供帮助与支持时,也仍值得持续培养。

个体必须在工作中、在家里、在社区里、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以积极倡导者的角色,展现上述五种心智。

个体必须意识到,有时这些心智间也会产生冲突,任何一种处理方式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未来,综合心智极有可能成为最重要的心智类型。因此,也许个体内部的心智整合才是个体整合心智的终极挑战。

当然,这只是一个开始。

难的部分是:首先,明确这些新的需求如何与现行的课程相匹配;其次,寻求与内容相匹配的教学方法;最后,管理复杂的实施过程。

《21世纪学习的愿景》一书的目的就是在这些重大的问题上提供帮助。就像本杰明在书中描述的那些旧石器时代的人一样,或许我们不会在这些事上取得完全的成功,但我们必须接受挑战。

推荐阅读

《21世纪学习的愿景》 [美]詹姆斯·贝兰卡 罗恩·勃兰特/主编  安桂清/主译

内容简介

本书集合了美国教育界思考最为缜密的教育学家们的作品,既有理论的建构,又有实践的经验,为21世纪的教育蓝图提供了翔实的细节。

生活与职业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和技术技能为什么能成为21世纪的核心学科与主题?本书为读者贡献了思考与智慧,期望读者形成自己对素养培育的真知灼见并予以践行。

本书为面向21世纪的教育系统规划了一个全方位的蓝图,帮助读者识别机遇、风险和收益,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增加职业选择,从容应对这个变化的世界。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