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抗疫故事】王贵强:即使疫情结束,要做的还有很多

2021-03-05 19:49
北京

 

王贵强,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治专家组组长,“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获得者。

哪里疫情严峻,他就出现在哪里

当突发传染病及其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医院感染科是冲在第一线的科室。

投身感染科事业几十年的王贵强,现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可谓是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

17年前的北京,SARS流行初始,在医院出现首例患者时,王贵强就主持会诊和治疗方案制订,建言献策,配合院领导设计重新启用的旧病房楼,用于SARS患者的集中收治。不仅负责SARS主诊和会诊工作,他还承担了大量普通传染病重症患者的救治,因此获得北京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称号,所在科室也获得了北京市“抗击非典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17年后,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王贵强仍然冲在一线。

 

王贵强(右一)作为专家组成员指导防控工作

哪里疫情严峻,他就出现在哪里。即便是在全国各地已陆续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王贵强仍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出现局部疫情的地区。9个月来,他先后去了安徽、新疆乌鲁木齐、云南瑞丽……在疫情最危重的地方指导 临床救治等工作。王贵强先后担任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冠肺炎恢复期血浆治疗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应对新冠肺炎联防联控机制科技攻关专家组成员、科技部新冠肺炎国际合作专家组成员等,全方位参与临床救治、诊疗方案编写、主持科技攻关、国际交流、新闻发布、培训和科普宣教等。

作为核心专家,王贵强参与了第五、第六、第七和第八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恢复期血浆治疗方案等编写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意见并写入诊疗方案;对诊疗方案进行全国培训和解读,累计培训全国医务人员超过500万人次。

在乌鲁木齐期间,王贵强参与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并负责普通病例的查房,最多时同时负责指导8个病区共计280例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在查房中仔细询问流行病学信息,并及时反馈至流行病学调查专家组,进一步降低了疾病的传播。对当地医务人员进行线下和线上培训,通过对一系列预测预警指标的观察,早期干预,降低了重症发生率。他代表医疗救治专家组,和孙春兰副总理视频连线汇报重症患者救治工作。

分享“中国经验” 传播科普知识

半年多来,王贵强积极投身国际交流与合作。

 “因为这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流行病,关乎的是每个人的生命。我希望全世界都要联合起来,正像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全球一体化地进行防控。”在王贵强看来,中国经验要和全球分享,携手应对威胁和挑战。

国际视频交流会议成为王贵强众多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从2020年2月20日至7月7日,他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外交部指派的专家,参加了20余场国际视频会议,累计向160余个国家介绍了中国新冠肺炎诊断和治疗经验。通过交流,王贵强解答了各国卫生官员和专家提出的相关问题,为各国防控疫情提供了有益借鉴,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赞扬。

王贵强认为,这次疫情有四大方面值得认真总结。一是疫情发生后,我们快速地分离到病原,找到了病因;二是国家采取了及时有效的“封城”和全民抗疫等防控措施,阻断了疫情进一步传播;三是分层救治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挤兑,将病人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四是全国驰援武汉,充分发挥了国家的指挥动员能力,病人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大大降低了病死率。

除了向国际社会分享“中国经验”,王贵强还非常重视科普工作。他参加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13次,针对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和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专业解读和答疑。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科学普及抗疫知识,讲解“气溶胶传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无症状感染者”“复阳”等问题,指导公众科学防护、增强抗疫信心。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人们格外关注免疫力,也存在很多认知上的误区,是否能给大众提供介绍免疫力的科普读物呢?王贵强教授和王立祥教授、张文宏教授共同主编了《活出健康——免疫力就是好医生》一书。编写专家组包括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的感染病学、精神心理学、营养学、免疫学、中医等各方面的专家,王陇德、钟南山、李兰娟三位院士主审。王贵强希望这本书“从多个角度解读免疫系统,告诉大家如何提升免疫力”。

“免疫力就是人体的好医生,”王贵强介绍,但同时免疫力也是一把双刃剑,过犹不及,贵在平衡,“把免疫力维持在健康平衡合理的状态,才是最好的状态。”

倡议回归“大感染学科”建设

如果没有大规模疫情,在公众心目中,感染科似乎是“被边缘化的”。但不容忽视的是,即便在现代医学高度发展、公共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传染病并没有像我们预期的那样被彻底遏止。

王贵强认为,需要进一步强化感染疾病的防控体系和诊疗体系建设,要加强综合医院感染科、临床微生物和公共卫生等相关学科建设,建立协同发展模式,“平战结合”提升传染病救治能力。专科医院应该向综合医院发展,成为具有综合救治能力并有专科特色的医院。要进一步加强感染学科人才队伍建设,要有相对应的培养机制和保障机制,“让专业人才真正发挥作用”。

 

王贵强

“这些年我一直在强调‘大感染学科’建设,通过这次疫情我们更加认识到,应该在综合医院把公共卫生、感染相关学科建设好。而建设好不是盖个楼、配好硬件设施了事,一定还有人才机制、人员保障,这是非常重要的。”

十多年来,王贵强一直致力于加强感染科能力建设的工作。2017年,王贵强启动了全国感染科主任和骨干医生培训项目,两年多的时间,做了41场培训,累计培训了5900多位感染科主任和骨干医生。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提示我们,对感染病相关学科的建设要有更多反思。”即使疫情结束的那天到来了,王贵强认为,自己要做的还有很多。(本文作者程恳系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宣传研究部干部)

 

《白衣披甲 家国情怀——九三学社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典型事迹》 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主编 学苑出版社2021年1月版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