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看不买:深圳看房纪事

一一
2021-03-01 15:59
来源:澎湃新闻

2021年2月8日,春节假期开始前三天,深圳住建局发布了《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关于建立二手住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的通知》。一夜之间,各大房屋中介平台上找不到任何二手房价格数据。

2018,因房出走

我的第一次看房经历,是由租房引起的。两年前,我曾写过一篇《租房纪事》,当时恰逢深圳房租涨幅最高的时刻,长租公寓才刚刚兴起。在市中心多个区域辗转,也相继看过不少长租改造公寓,不仅有城中村,也有旧厂房改造的商住楼房。

当时深圳推进的“二次”房改,长租公寓是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住房供应主体。深圳城市促进中心曾以“酷茶会”的形式举办活动,邀请了“万村计划”“水围柠盟人才公寓”“魔方公寓”“广田建筑装饰设计”等长租公寓行业代表,共同分享长租公寓改造、设计经验。

位于福田区的城中村玉田村(“万村计划”的其中一个改造样本)。本文图片均为作者拍摄并提供

2017年提出的“万村计划”不仅声势浩大,同时以其改造的“新围仔村”作为范本参与到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中。两年之后,“万村计划”宣布暂停,“新围仔村”的改造也停止了。2020年,在蛋壳公寓爆雷之前,深圳已有多家长租公寓相继爆雷。身边有刚从家乡回到深圳,从自如换房的朋友,一夜之间损失高达五万,“预备中产”打回原形。年轻人在城市中,有人因房受困,也有人为房出走。那些新闻中的头条、数据、案例,并不遥远,最终成为每一个身边人乃至自我的隐形梦魇。

租房的危机不断,买房的念头自然就强烈起来。有一位编辑朋友,同样因为难以忍受逐年倍增的房租,在2017年最终买下了自己的第一套小房子。在那个价值200万,只有30平的房间中,她设计了自己最爱的书墙,像洞穴一样包裹着自己。即便是独居,也要拥有一个双门大冰箱,装满家乡好物。

房子的优缺点明显,但这是属于自己在城市的落脚处,不再需要四处位移,有着难言的安心。从看房到买房,也就花了几周时间。她事后回想,说起做出这个看似莽撞却迅速做出的决定时的心态,“不要把买房当作是人生中一件过分重要的事,反而会变得简单。”从现实层面考虑,在深圳一路狂飙的房市上,“效率”不仅成为了这个城市的基因与崇拜,也像一个离心系统般不断筛选与抛离着那些追赶不上来的人。

被称为“旧改航母”的城中村白石洲,位于南山区。

我也由此备受鼓舞,以一种“先看看吧”的心态去看房,但并没有太大的目的与方向性。2017年深圳中心区的房价已经高达5到7万元/平方米,让生活在三四线城市的父母惊愕不已。那天妈妈专门前来深圳,我们一路从蛇口区看到了罗湖区(深圳从西至东的区域),不少“奇葩”户型依旧历历在目。有的房间是歪的,床找不到适宜的方向;有的楼下就是高速路段,临窗能听到飞驰的轰鸣……最满意的一个户型,是南山区的一套公寓,附近是被称为“旧改航母”的城中村白石洲,但当天楼里挤满了看房的人。大家在过道里推搡,中介紧张地在宣传单上勾划着贷款额度,并宣称“要快呀,只剩一套了”。

已改造为文旅街区的南头古城。

南山的中心区,既是房价最贵的地方之一,也是深圳最大城中村的所在地。精装的样板房的确引人注目,瞬间能勾勒出未来生活的样子,窗户对着城市中央难得的自然。这样的对比场景也曾多次被搬至电影荧幕之上,《路过未来》中打工者新民的房间,《回南天》中神秘女孩起舞的窗口,以此制造这个南方高速城市之下的荒诞与魔幻。这些被影像化的情绪,落在个体身上,最终成为了每个月无法负荷的账单。

那天我们在楼盘火热的气氛中撤离,中间动过心,但冷静下来就自知个中的负担。晚饭过后,妈妈就离开深圳回了老家。那年几经抉择之后,我最终不再续租市中心的房子,更换了职业跑道,来到以山海等旅游资源著称的盐田区工作。

2020,困于山海

因道路的限制,盐田区直到2020年才有地铁,我所住的梅沙片区还需要再等待2到3年时间,才能完全通车。居住的两年时间里,因地铁不通,公交线路经常受淡旺季的人潮影响,区域的“隔离”在生活中处处显形。但如果能调整好心态,不过分追求“效率”,这里有深圳难能可得的“慢”环境。

 改造后位于盐田德城中村大梅沙村。

位于大梅沙村附近施工中的工地。

附近的梅沙村被称为最小清新的城中村,大部分居住的是本地人。但依然受到了“改造”的影响,万科旗下的公寓品牌泊寓在半年间改造了数十栋自建宅,附近的空地却一直荒着,旅游旺季时则会变身为暂时的停车场。

就在2020年年底,这块空地变得繁忙起来,最初是周末时轰隆的砍树声,接下来是从早上7点到夜间11点不断的基建声。工地四处是挖掘机、打桩机、重型卡车,像机械兽般的装牙舞爪。扬起的不止是尘土,还有各类消息。该楼盘售价多少,哪个开发商,有无产权,这像解开了一道小口,让房子这件事重新萦绕在我脑海之中。

2020的疫情,无疑带给大家更多的宅家体验,上半年人们在不断起伏的惊惧之中度过,而下半年看似仍身处复苏的轨迹之中,深圳却迎来了最大的二手楼市涨幅。深圳715新政颁布之后,让刚来深圳工作的一位同事,打破了小两口先安居再立业的计划,拥有名额的人变得珍贵稀缺,甚至“奇货可居”。全国闻名的网红盘华润城润玺一期让“代持”这个名词热度不减,市场的野蛮超出想象。

“代持”的行业也并非是少数人的游戏,身边不乏有友人参与其中,他们在日常中扮演着规矩的打工人,但在房子这件事上,会异常激进与冒险。相较之下,保守的反而是部分在深圳成长的朋友,他们更满足于当下的拥有,找一份心仪的工作,有可坚持下去的事业与兴趣,因为也有可退守的家庭与房子。

在深圳本地的一个十万加的条漫公众号里,曾有一期分析过“深二代”与“原住民”的区别,能晋升为千万富翁的拆迁户并不适用于大部分的“深二代”身上,他们同样需要面对诸如结婚生子后换房、兄弟姐妹分配等问题。

前海已落成的建筑天际线。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宣传口号。曾经深圳以包容、开放所闻名,强调公平性。但现今的深圳,“深圳人”的主要标准成为是否有房,隐形门槛极大提高。

我的姑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放弃家乡体制内的工作,坐上了开往南方的班车,从当初同样火热的股市中赢得了先机。令人庆幸的,那时候不仅仅只有股市,还有蛇口玻璃厂内热火朝天的女工,也有在华强北三尺柜台卖半导体材料的好男儿。那时候的大剧院、电子大厦、国贸大厦、上海宾馆等一众深圳经典建筑均由国内建筑事务所操刀。到了2006年,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转载了《景观中国》的一篇评论文章,谈论的是“建筑设计何以‘洋风’劲吹”的话题。

十余年过去了,深圳不断刷新着城市天际线的记录。深圳目前拥有建成或封顶150米以上高楼329栋,成为世界第一的摩天大楼之城。竞赛机制面向全球开放,在填海造地接近15平方公里的前海,众多地标建筑的设计规划方案皆由国际建筑事务所夺标。看似充满包容、进步的系统,门槛已悄悄形成,机会留给更强的人。

房子与安家,取舍与博弈

即便两年前看过一次房,但对房产税、户型、住宅属性、学区房等皆为“小白”的我,在2020年底的这个月内完成了速成。反复地对比,不断地博弈,这一次因为有了真正要买房的“决心”,却让焦虑变得直接与具象。

最先遭遇的是与中介的博弈,不同中介持有的房源不同,佣金报价或相处模式也不一样。还有在疫情期间因团购而认识的菜店老板,会主动根据客户的送菜地址发来二手楼盘信息。跟我接触最多的是中介小张,小张住在梅沙村内,有一个准备上学的女儿,因为教育政策的变动,最近也在找房。

即便作为中介,他也没有把握好“正确”的时机下手,眼睁睁地看着心仪的房源价格步步上涨。然而,房价起起伏伏,真的有所谓恰当的机会吗?找到最后,小张计划拿下最初只是作为备选的小区,却又因一个月内价格连番暴涨而失算。

懊悔与错过是许多人在深圳谈论的词语,将首次买房比喻为“上车”的说法兴许是源于香港,咬咬牙先上车,如此具象、生动。焦虑与彷徨不仅在于是否居有定所,还在于是否错过那辆属于时代的快车。在最近火热的纪录片《假装我们在城市》里,作家Fran Lebowitz谈论纽约的房价时,与全球的都市人一样面对着同样艰难的抉择:为什么不好好研究楼市,不在低位的时候买?因为“我们来这里并不是为了投身房地产的。”

与小张相比,我没有所谓的“刚需”,看似应该更加从容。从本来租住的小区看起,对户型、房产属性并无研究的我,开始在一套一套的对比中找到了“技术要点”。信息越来越多,带来的却是更为复杂的抉择权重,在这过程中,时间成为了最大的要素。元旦前后,一次犹豫,价格尚可接受的房子已经卖出,小区内的挂盘价步步攀升,涨幅高达20万。

反观小区内部,空置房源众多,租客并不饱和,但市场被彻底煽动起来。除了着急腾名额的业主,四处都是反复挂盘的投机者。在2月之中,我反复地套上蓝色的鞋套,走进那些陌生的“家”里,对比着户型,观察着小区,也一瞥每一个房子内家庭的故事。有的疏于保养,破损的家具积满灰尘;有的一大家子,硬生生将一房改为两房;有的甚至一房两卖,我们落得空欢喜一场。中介们反反复复发来各类消息,暗示着过年后政策将发生变化,买房将更难的信号。我的心惶惶然,陷入一种更难以起启齿的浑浊之中。

高铁沿线的楼盘。

家乡城市的楼盘。

春节前,我搭上了回家的高铁。从几年前开始,沿线处处是林立疯长的高楼,所有的城市规划都将有着“新区”一说,从西至东,或从东到西。再隔几个月,农田就会延展成康庄大道。绿地公园与人工湖的附近,包围着一圈又一圈的住宅,他们比市区里的楼盘又多了一些卖点与溢价空间。商铺空置率众多,转租的招贴众多。

比起深圳,这里的空间无用得奢侈。各类一线品牌也同步引进,所有人都看好这被纳入湾区规划的建设。我在广东的三四线城市长大,离广州只有两个小时车程,过去我们经常在暑假去广州逛街、报暑期班、找好吃的店家,都市的一切显得触手可及,却又始终不是我的生活。而自在深圳读书开始算起,我已在深圳十年之久,这里有我生活的惯性与挣扎。房子与家,时刻在矫情与现实之中流转。那么多以未来城市为主题的展览,宏大、理想、充满乌托邦式的奇想,但回到个体身上,盼头、念想与憧憬,都在于“买”与“不买”之间的一次次博弈。

截止至2021年2月18日,各大房屋中介平台上仍找不到任何二手房价格数据。

(作者一一系新深圳市民)

    责任编辑:沈健文
    校对: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