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史话|去明代北京,寻找灯市的白衫女子

高雅
2021-02-26 17:07
来源:澎湃新闻

若想在明代北京的上元灯会出风头,千万别忘了穿上白绫衫。

2020年1月,上海地铁里着白色绫衫的男男女女。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元宵,妇女必着松绫,则燕京时尚也”1。元宵妇女穿白的习俗始于宋代,“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蝉貂袖、项帕,而衣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2明代妇女在上元节穿白绫衫,是北京兴起的时尚,也引领着当时全国的潮流。上元的灯火想必占尽了所有的颜色,穿艳色反而落了俗套,一袭白绫衫方能显得清丽脱俗、楚楚动人。松江府出的松绫当属最好,轻薄剔透的面料一上身,与皑皑的月光相映成辉,正所谓“白绫衫照月光殊”3

撷芳主人《Q版大明衣冠图志》里的白绫袄

于是那些穿着白衫蓝裙的明代女子,终于能在上元节期间走出平日对自己紧锁的家门。能呼吸到外面的空气总是好的。那时的气温比现在还要低上两度左右,冬天将走未走,天气寒冷而干燥,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呛鼻的煤灰味道,可哪里又没有呢?小脚绑久了,蹒跚地走在还有些残雪的街头,实在有些费劲。即使是京城,也依然是泥土路面,没有贴砖,四处可见因私自取沙而堆积的沙土,环境实在称不上怡人,但总好过家里的方寸之地。因为难得的自由,心情依然是雀跃的。那么去哪儿呢?先去灯市看看吧。

出明紫禁城的东华门,再过东上中门,再往东是俗称墙门的东安里门,过桥便能看到皇城的东安门。这座七间三门黄琉璃单檐歇山顶的大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宣德七年(1432),皇城东墙东移,东安门也随之东移至玉河东新址,玉河西的旧址兴建东安里门。东安门是官员们上朝觐见的必经之道,也是上元灯节期间繁华街景的开始。东安门以里是内市,东安以外往北一些便是属于市民的灯市街。

《旧京史照》中的东安里门照片。

《北京旧城》中的地安门照片。从《皇城宫殿衙署图》和《京城全图》中可以看到,东安门、西安门和地安门三座皇城门规制相同4 

 

明北京灯市位置示意(底图:侯仁之《北京历史地图集》之明北京复原图)

明崇宋制,明代上元灯节的阵势可以说丝毫不逊于灯节鼎盛的宋朝。最早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定下上元节张灯十天的规矩,比宋朝还多出四天。那时王朝初创,朱元璋希望以灯节的繁盛吸引富商聚集,大约是以大事件促进经济发展的用意。“闻太祖初建南都,盛为彩楼,招徕天下富商,以实国本,元宵放灯,多至下馀日。”5后来首都虽从南京迁到北京,南京的上元盛景依然可从绘于明朝末年的《上元灯彩图》里寻得。

【明】佚名《上元灯彩图》中的鳌山形象

永乐七年(1409)正月十一日,朱棣下口谕,语气可以说十分痛快了:“钦奉太宗文皇帝圣旨:太祖开基创业,平定天下,四十余年,礼乐政令,都已备具。朕即位以来,务遵成法,如今风调雨顺,军民乐业,今年上元节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这几日官人每都与节假,著他闲暇休息。不奏事。有要紧的事,明白写了封进来。民间放灯,从他饮酒作乐快活。兵马司都不禁,夜巡著不要搅扰生事,永为定例。6除此之外,朱棣还慷慨地给百官放了十天的灯节假:“永乐间,文皇帝赐灯节假十日,盖以上元游乐,为太平盛事,故假期反优于元旦,至今循以为例。”7

上元灯节,自然有很多的灯,很多的人,很多的把戏,很多的烟火,很多的吃食。明代也似北宋宣德门外设有”宣德与民同乐“的大型鳌山一样,在午门外设置有三层楼高的壮丽鳌山,并赐百官宴,允许臣民在此观灯三日。这最早也是朱棣的主意:“正月,元宵节,赐文武群臣宴,听臣民赴午门外观鳌山三日,自是,岁以为常。”8背后原因不难揣摩,为正名、为造势。十日灯节、午门观灯开始于南京,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之后,也延续了下来,并确实形成了定式。午门观灯由于叠加放炮,频频引起大型火灾,加之确实耗资巨大,万历年间被叫停(后来皇帝连内廷都不出,即使有午门这一出,也怪尴尬的)。百官十天假到崇祯年间则缩短为五天。

提及午门观灯的明人诗作,大多提及“赐午门观灯“,这些诗文大多是命题作文应制诗,都是些马屁饱和度过高的陈词滥调。诸如“鳌山高从架层空,万烛烧春瑞气融”、“九门灯火云霄上,午夜山河锦绣前”、“东风一曲升平乐,此夜都人尽许听”9“鳌峰千仞郁嵯峨,万蜡荣春洽太和”10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山河锦绣,歌舞升平,宫中的享乐是上层建筑。鳌山高大似午门,遥不可及。宫外的欢乐,才是能拥有的日常。还是去东华门外二里的灯市去体验明代上元节的日常吧。灯市街绵延二里,衢三行,市四列,所谓九市开场,一到夜晚“夕而灯张乐作,烟火施放。”11东华门鲜少有皇帝进出,连门钉都比宫城其他三门少一路,规制最低,管理也最为松弛,因此东华门一带才能成为宫廷内市交易最为繁华的场所。又因明代勋爵权贵的府邸大多位于东安门外,灯市在此兴盛也显得顺理成章。所谓天下繁华,荟萃于此。“王孙约队簇金貂,玉勒青骢绮陌骄,文贝珊瑚看不尽,东华门外市三条。”12每逢灯市开市,大批富人会在这里租楼观灯,导致附近的房子租金被炒到天价13。富人在楼上一掷千金,燃灯于上,一到晚上灯火依次点亮,望之好似星衢,平民则走在楼下的灯市街上,举头四望那些“朱扉,绣栋,素壁,绿绮疏”的小楼14,感叹一句“春如红锦堆中过,人似青罗幙里行”15,被人群推着往前挪动,忙着看满眼的灯、满街的杂耍和炫目的烟火,各有数不尽的快活。

上元节是被宵禁控制的古代城市里难得的狂欢时刻,人们不用再被时间和空间双重限制,而是纵容自己拥有这一年中难得的几日欢喜。然而这些欢喜细细想来,最让人动容的,属于那些身着白绫衫的女子们。她们平日不仅不能在宵禁后出门,宵禁前出门也是奢望。她们被困在庭院之内,被困在只能由他人赋予的身份之内,一生无法追逐心中所想,只有上元节,才能堂堂正正走在城市的街巷中。《帝京景物略》记道,上元节“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至城各门,手暗触钉,谓男子祥,曰摸钉儿。”明朝本朝人认证,妇女方是上元节的主角。“都人好游,妇女尤甚……十六过桥走百病,灯光彻夜。元宵灯市,高楼珠翠,轂擊肩摩。”16

张居正《元夕行》开篇写到:“今夕何夕春灯明,燕京女儿踏月行。灯摇珠彩张华屋,月散瑶光满禁城。”平日里难得出门的燕京女儿结队在夜里出行,她们走过城内大大小小的桥,走过银锭桥、万宁桥、高粱桥……据说正月十六走一走,一年都无百病。她们还走到正阳门,满怀欣喜地摸门上的钉,据说能摸中便有好兆头。“走桥摸钉,祛百病: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令人持一香辟人,名曰走百病。凡有桥之所,三五相率一过,取度厄之意。或云终岁今无百病,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是夜弛禁夜,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俱不闭,任民往来。厂卫校尉巡守达旦。”17走百病不过是个幌子,她们无非想出门自由行走罢了。于是她们那日的快活品起来,分明有了心酸的意味。

又是一年上元节。还好,如今无论男女,不用任何节日和借口,日日夜夜都可出门,还生怕你不出门。也有了太多比看灯有趣得多的娱乐,于是灯节不再是所有人一整年的盼望。元宵看灯也好,走百病也罢,渐渐沉寂下来也正常。

看灯是表,释放是里。要想让上元节重新恢复往日的光彩,与其过于沉迷过去,倒不如好好琢磨,现代的中国人需要怎样的狂欢。

在经营上元节这个活动上,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输入。唐长安安福门外踏歌,二十丈高灯轮燃亮五万盏灯,踏歌三日三夜,是当时欢乐的极限;北宋东京宣德门外灯山设计精妙绝伦,街巷间大大小小的音乐表演观灯形成一个整体,各方争奇斗艳,把狂欢烘托到顶峰;明代租楼看灯,平日里被忽视的群体白衣女郎反倒成了最亮眼的主角。复兴传统的狂欢节,也许需要在现代语境下,创造让人能释放的出口。西方有圣诞集市上的热红酒,有跨年夜教堂前广场的乐队演出,有万圣节倾城出动的狂欢游行,我们也会重新找到我们狂欢的形式,有中国文化的内核,也能真正让人开怀。

新冠疫情后的第二个上元节,我们还需要保持社交距离,不能人潮涌动,华灯仍能与月争辉。所以回眸远望,与夺目的灯火相比,也许白绫衫才与今年的上元节恰好相宜。它是繁华背后的底色,只有素,才能映出满城华彩,倾城月光。

1、【明】王象春《齐音·元宵》

2、【宋】周密《武林旧事》

3、【明】张宿《走百病》;刁统菊《白绫衫照月光殊—《由《金瓶梅》及相关史料看明代元宵节妇女服饰民俗》,枣庄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3年2月

4、晋宏逵《明代北京皇城诸内门考(摘要)》,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八辑。

5、【明】朗英《七修类稿》卷二十七之“元宵灯”。

6、【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畿辅》“元宵放灯”。

7、【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列朝》“节假”

8、《皇明通纪·历朝资治通纪卷之六》“壬辰 永乐十年”

9、【明】金善《元夕賜午門觀燈四首》

10、【明】陈亢宗《赐午门观灯应制》)之类。

11、【清】姚之《元明事类钞》卷3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92页。

12、【明】范景文《文忠集》卷10,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97页。

13、【明】沈榜《宛署杂记》:“近市楼屋赁价一时胜踊,非有力者率不可得。”

14、【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城东内外》“灯市”

15、【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三·畿辅》“元宵放灯”

16、【明】王士性《广志绎·卷之二·两都》

17、【明】沈榜《宛署杂记·民风一》

    责任编辑:王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