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城市没有《小伟》?

澎湃新闻记者 徐雪晴 王煜 舒怡尔
2021-02-10 12:08
来源:澎湃新闻

小众片的影院排片问题,恐怕会持续地讨论下去。电影《小伟》上映,它又一次冒了出来。

“啊,好想看,我们这排片也好少,时间还不合适……诶,为啥都不排片呢,多给点机会嘛真的是。”一位江西南昌的网友在豆瓣上留言。

在豆瓣或微博上输入“小伟”,可以看到不少类似的求排片帖。人们认可《小伟》的值得一看,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癌症患者家庭的故事,作为导演的处女作,它曾荣获2019年FIRST青年影展的“评委会大奖”;令人困惑的是,影片明明面向全国公映了,为何不少城市又一票难求?

哪些城市可以观看《小伟》?

求排片帖中提及的城市,没有北上广深,也没有杭州、成都等文化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

三线以下城市居民观影习惯在养成的说法,被提了好多年,国家电影局也曾在2018年发布《关于加快电影院建设促进电影市场繁荣发展的意见》,表示将推动县级城市影院的发展;但不同级别城市之间的资源差距依然存在。

《小伟》是再现这一差距的窗口。我们在猫眼专业版APP上,搜集了《小伟》自2021年1月22日上映开始至1月31日的观影数据。依照猫眼的城市分级,分类记录上映过《小伟》的城市后,即可明白为何许多“十八线小城”的电影爱好者会抱怨排片太少,因为零排片的四线城市超过了七成。

即便是四线城市中排片总场次最靠前的城市,每日排片场次大多在10场以下,放映天数也明显少于其他级别的城市。而320个上映过《小伟》的四线城市,在2021年1月22日到1月31日期间,每日均有场次的城市只有10座,44%的城市只安排了一天放映。

《小伟》在小城更不受欢迎?

排片量往往是对市场需求的预判与反馈。但应当如何比较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观影需求?

我们计算了1月22日至1月31日期间,《小伟》在不同城市的日均排片量与场均人次。不同分级城市在日均排片量上的差距十分明显,三四线城市中日均场次低于5场的占到了97%,而北上广深则均在50场以上。

但场均人次的表现却与预设的不同,接近10%的三四线城市超过了北上广深,场均人次多于10人的则均为三四线城市。

许多因素促成了上图的结果,有一些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比如影院经理对影片热度的预判,直接造成了不同级别城市间排片量的差异;还有一些则隐藏在数据背后,很难被一眼识破。

场均人次极低不一定等同于观众无需求,而很可能是排片量极少所导致的:场次越少,越可能造成一些有心前往的观众,因时间和地点的不便利而错过电影——

“我们这18线小城市,首映全市只有4场,第二天全市下线,当时我错过首映,至今为此难过。”一位网友在《小伟》的豆瓣电影专页上这样抱怨。

观众的需求,究竟是什么?

“如果有普通话版,是否排片会更多?”有人在《小伟》的豆瓣电影专页下问道(注:《小伟》是粤语片)。但无人回应,也没人可以解答这个问题。

观众的需求,是个玄乎的存在。如果将排片量视作影院经理对市场需求的预判,将实际观影人数视为相对真实的市场需求,这两者的相互关系会是怎样的呢?

我们筛选出了1月22日至1月31日期间,共45部在一二三四线城市均有排片的电影,对它们的排片量与观影人次进行了排名,并通过连线来查看两者的关系。

从密密麻麻的连线中,很难总结出一个绝对的结论。除了头部影片之外,大多数影片的排片量与观影人次排名,并不一致,前者远高于后者或反之,均频繁出现;但影片排名较低的影片,基本很难在观影人次上逆袭。这意味着,影院排片与观众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裂缝,且不少见。

影院的择片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小伟》同期放映的影片中,有10部曾在2020年前公映。我们曾对重映电影进行过分析,这类电影通常映期长、口碑差、票房低,在排片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它们应当被最先排除,腾出的空间或许能给高分小众片创造更多公映机会。

但现状短期内无法改变,影迷们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位厦门的网友在和影院工作人员沟通后,得到了“凑够30人即可安排一场放映”的许可。她在豆瓣上发帖拉人,从回复情况看,过程有些曲折,人们不是说不在厦门,就是说放映当天恰好有事无法到场。

观影团最终是否建成不得而知,只能默默期待她如愿以偿了吧。

    责任编辑:吕妍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