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黄种人:东亚人是如何从白变黄的?

2021-02-05 11:08
上海

原创 鹰眼荷鲁斯 历史心发现

网易号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历史心发现】

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黄种人和白种人的概念,有较大的发明成分。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东亚人被视为黄种人呢?在此之前,西方人是如何看待东亚人的肤色呢?

马可波罗

其实在历史进入近代之前,东亚人长期被西方人视为白种人:比如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著名的游记中,称中国人和日本人是“白色的”;葡萄牙人塞格莱接受曼努埃尔国王之命,前往东方收集关于中国的信息。他在马六甲海域遇到了真正的中国人,而不仅仅是马可波罗游记里的神话国度臣民。通过近距离观察他们与一起用餐等手段,他给欧洲本土发去类似信息:

中国居民是白种人。他们的身体素质不错、眼睛很细,而且服饰宽松,还有戴网巾的习俗。

这段描述表明,葡萄牙人对于明朝男子戴网巾、穿汉服的描述都比较准确。虽然他们提到对方具有的所谓的蒙古人种的特征,但那是一个没有成熟人种学概念的时代。因此,基于中国人的肤色,塞格莱还是将其归为白人。

17世纪的西方殖民者

后来的第一位欧洲来华大使,葡萄牙人多梅-皮罗斯对南方中国人做出了类似的评价,甚至觉得中国人长得像德意志人:

中国人是白人,和我们的皮肤颜色一样。大部分人穿黑棉布做的袍子,跟我们的差不多,只是很长。冬天腿上套上像短袜一样的毡子,脚穿制作精细的短靴,身着羊皮和其他皮毛的衣服。有些人穿羊羔皮,戴丝织圆发网,像我们葡萄牙的黑色网套。他们有点像德国人,下巴上有三四十根长须,穿做工精细的法国方头鞋。而中国的妇女长得像卡斯蒂利亚人,穿着打褶的裙子,系着裙带。

他还特别指出,中国妇女的皮肤是白皙的。一些人的眼睛小,另一些则是大眼睛,鼻子都不大不小。可见当时西方观察者,都是以自己的人种特征来认知对方。

明朝男子的标准服饰

即使是和明朝发生过不愉快,有的葡萄牙观察者对中国的第一印象比较不错。1549年,在走马溪之战中被俘的莱博拉,曾被监禁在福州长达1年多时间。此后,他又被嘉靖皇帝下令流放到广西桂林。靠着葡萄牙商人买通当地居民,才将他和其他被俘的葡萄牙人偷运回印度。在他写下的中国报道中,他特意提到:

在中国生活的摩尔人(穆斯林)肤色是褐色的。他们应该是来自南亚或者东南亚地区,而不是来自北方。相应的,中国人自然也被他视为白色人种。此外,北方那些肤色较浅的鞑靼人,也被柏来拉视为白人。

向日本人传教的葡萄牙人

其实这种做法,来源于欧洲人的有色眼镜,他们认为白种人是诸多人种中受到上帝祝福的人种,所以最美好的肤色是白色,而且欧洲人进行大航海的目的就是寻找潜在的基督徒,协助他们一起夹攻奥斯曼土耳其异教徒,因此那时东亚人被看作唯一能和欧洲人相媲美的人群。当然欧洲人的传教事业确实在东亚砸出了一点水花,比如日本有上万人皈依了基督教,甚至出现了基督徒起义---切支丹之乱(切支丹是对基督徒christian的转译)。

而在中国,同样出现了徐光启,孙元化等基督徒官吏,怀着基督化东方的理想,西方人给中国和日本套上了美好的白色的面纱。此外,中国南方和日本对外开放的藩国经济相对富庶,经济上的繁荣也增加了西方人对于这两国的美好印象。

《卡萨纳滕斯抄本》中的明朝男女形象,绘图类似于欧洲人

最后,也有一些现实因素左右了早期欧洲观察者----葡萄牙人的判断:那就是葡萄牙人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来自北非的摩尔人征服。所以,当地居民的体貌特征也非常混杂,不少人的肤色比西北欧地区要深。到了15-16世纪之交,葡萄牙航海家无法携带妇女前往东方探险,让很多海员在当地繁衍出的混血后裔。这些人往往带有南印度、马来亚甚至非洲血统,产生出肤色更深的混血人种。结果,在他们来到中国和日本时,本地观察者都注意到他们内部的长相差异巨大。加上探险路上很少遇到的浅肤色文明,多为是深色部族,所以会得出中国人是白种的结论。

被描绘成欧洲皇族的满清贵族

而且欧洲人喜欢将东亚的情况和欧洲做类比,认为在地理上越靠北的地方日照时间和日照强度越小,所以北中国人皮肤更白,事实也确实如此,比如在明清易代的时候,传教士卫匡国就记载:

17世纪欧洲人笔下的满族人

满族人面容清秀,皮肤白色,鼻子又不像汉人那样扁平,眼睛也不是那么的小。他们很少说话,沉默地骑马。习惯和我们欧洲的鞑靼人相似,但并不粗野。他们喜欢看见生人,不像汉人那样严肃的冷酷生硬,因此在初见时他们显得更有人情味。

老照片中的维族

而且当时西方传教士知道,在亚洲内陆,比如16-17世纪的葡萄牙传教士鄂本笃曾经从印度出发穿越了帕米尔高原,经过叶尔羌,阿克苏还有焉耆等地,他见过那些黄白混血的中国新疆居民和中国的回民,清晰的看到他们有黄白混血的特征。

日本锁国之后,很多西方人逐渐离开了日本

但是类似情况迅速发生了改变,1614年,德川幕府对基督教发出禁令后,日本人的肤色也和中国人一样被改写,成为橄榄色和黄褐色。由于传教努力的失败,和日本对基督教传播的镇压,中国人和日本人被开除出了白种人的行列,17世纪晚期,东亚人的肤色在西方人的笔下变成了棕色、红色、黄褐色、古铜色,甚至在18世纪东亚人被视为和印第安人相近的人种。这是因为明清易代之后,清政府对于和西方国家的海上贸易态度整体持相对冷淡的态度,所以早期对中国的溢美之词完全消失。

而彻底从学术角度给中国人贴上黄种人标签的,则是瑞典植物学家林奈,是他彻底给亚洲人贴上了黄种人的标签,在西方医学中,黄色皮肤还通常被看作是黄疸病的病状。显然,黄色在这里不再仅仅是对肤色的描绘,还包含了对东亚人精神面貌的不良印象。

西方人笔下的清朝人已经成了黄面孔

而到了近代,中国和日本又在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白人对亚洲人的看法:中国的义和团运动中的盲目排外,还有华工对外的劳力输出,以及日本人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以小博大的击败了两个强大邻邦,都让白种人担忧亚洲人挤占他们的生存空间,所以这才有了甚嚣尘上的黄祸论,将日本和中国比喻为新时代的匈奴王阿提拉和成吉思汗。至此,东亚人从白到黄的历史演化进程彻底完成。

原标题:《发明黄种人:东亚人是如何从白变黄的?》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