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教育和暴力?父母应先安抚好自己的情绪

澎湃新闻记者 尹琳
2021-01-28 16:25
来源:澎湃新闻

如果父母情绪不好,就很难以平静、尊重、爱护的方式对待一个还没有独立、依附于自己的未成年人,一个需要听话的孩子。

最近,一位殴打虐待女童的母亲被判刑了,从保护儿童的角度,这是一件好事情,它带来的震慑是:未成年人的权益需要保障,家庭暴力坚决不被允许。

而与此相对的另一件事情是,提议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的草案被社会热议,人们愤怒于“任何形式”是否不接地气,困惑于教育与暴力的区别。

教育与暴力之间的区别有很多,我们从情绪的角度可以寻找到一条红线。

当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背负了很多压力、焦虑和创痛,得不到有效帮助时,这种互动容易被激发成成年人对未成年人的边界侵入和施虐。

我们总是说,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好的父亲和母亲可以为孩子提供无条件的爱。但是,却忘了,父母是人,生活在具体的现实中,既有仰望星空的一面,同时也有堕入泥坑的另一面。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情绪不好,就很难以平静、尊重、爱护的方式去对待另一个人,尤其是一个还没有独立、依附于我们的未成年人,一个需要听我们的话的孩子。

其中,许多人会否认自己的焦虑和愤怒,把关注点转移到孩子身上,认为孩子的问题很严重,需要好好教育一番。

比如,当母亲在和婆婆的明争暗斗中落败,感到愤怒却不能直接表达的时候,看见儿子坐在地板上把新买的机器人拆得七零八落时,一腔怒火很可能借着教育孩子发泄出来。

比如,父亲在职场上感到压力重重,后悔年轻时在职业道路上没有做出明智的选择时,可能更难容忍孩子玩手机游戏,认为需要花更多力气去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动力,当孩子反抗时,父亲很可能会认为自己是站在爱的角度以及对孩子负责的角度而责骂、惩罚甚至实践“该打还是要打一顿”的想法。

针对儿童发展的研究发现,带给孩子严重负面影响的家庭环境存在共性。这个共性指的是增加了父母焦虑情绪、抑郁情绪的压力源。

比如,东西方大量研究均发现,经济上比较贫穷的家庭带给孩子的风险要大于经济宽裕的家庭。当父母每日为吃饭穿衣烦恼,对未来缺乏希望的时候,他们的情绪更容易出现焦虑、紧张、抑郁,更难做到安安心心地陪着孩子成长。

除了经济,父母的情绪受到激惹的因素有很多。

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不睦,包括离婚、分居、争吵、出轨等;

一方独自承担养育重担,得不到必要的支持,包括单亲养育、丧偶式养育等;

工作压力,包括离职、裁员、减薪等;

身体压力,包括劳累、患病、疼痛等;

……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因虐童而被判刑的母亲,为罪行辩称,“因生活压力及对前夫的怨恨,加之女儿幼年时未在自己身边生活,双方未建立正常的母女关系,感情疏远,且小草在学校经常做错事”而对女儿进行虐待,虽然让人无法平息愤怒,却隐含了人性中我们不得不看见的真实。

真实的父母并不是理想化的爱的代表,他们是活生生的人。

避免儿童生活在高风险环境,一个根本的措施是帮助父母在平和的情绪下与儿童互动。这不应该只是父母的责任,更应该由国家、社会、社区、家庭一起努力,指导父母学习如何安抚和化解情绪,帮助高风险的父母群体应对生活难题。

    责任编辑:李淑平
    校对: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