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汉朝来”呈现汉代齐鲁风貌,济南展汉代精品文物

钱欢青/新时报
2021-01-26 19:31
来源:澎湃新闻

“汉秉威信,总率万国,日月所照,皆为臣妾。”大汉雄风,惊心动魄;赫赫威名,荡气回肠。2月3日,“我从汉朝来——文物世界中的汉代济南”在济南市博物馆开幕。展览将汇聚济南地区七所文博单位的300余件汉代文物,还原两千多年前,大汉王朝时期济南先民的生活,展示济南地区的汉代雄风。这也是济南市汉代精品文物的首次集结亮相。

“我从汉朝来——文物世界中的汉代济南”展览海报

济南汉代文物,全国独树一帜

此次展览由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济南市文物局主办,由济南市博物馆联合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济南莱芜博物馆、济南历城区博物馆、济南长清区博物馆、济南章丘区博物馆、济南城子崖遗址博物馆共七家文博单位共同承办,荟萃了济南地区最精彩的汉代文物,即将亮相的300余件展品中,不乏西汉鎏金铜当卢、西汉玉覆面等国宝级藏品。

鎏金铜当卢

 

玉覆面

济南位于齐鲁交界之地,濒临海岱,北依黄河,南靠泰山,自古便是富庶之地。两汉时期,这里农业进步,手工业兴盛,商业繁荣。汉代“事死如事生”,墓葬多厚葬,出土文物十分丰富。丰富的文物资源构成了济南的另一部史书,体现了济南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尤其是汉代文物,济南在全国文物中独树一帜,不仅数量多,而且上至诸侯贵族起居生活、车马出行、宴饮庖厨,下至平民百姓化妆配饰、乐舞百戏、农耕生产等等应有尽有。长清西汉济北王陵、章丘洛庄汉墓、章丘危山汉墓三处诸侯王墓,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占济南全部十大考古发现(8处)的近一半。这三处诸侯王陵,还有腊山汉墓和长清大觉寺汉墓,是汉代王侯墓葬的代表,出土了大量王室生活用品。无影山汉墓、魏家庄汉墓、三官庙汉墓的发掘,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汉代人们生活的资料;而章丘女郎山、东平陵古城等汉代墓葬遗址的发掘,则揭开了两汉人们的生产风貌。

错金银铜环

 

乳钉纹玉璧

 

彩绘载人载鼎陶鸟

展览设置于济南市博物馆一楼临时展厅,分为三大篇章。第一篇章“赫赫诸侯——汉代王陵遗珍”,通过展现洛庄汉墓、危山汉墓、双乳山汉墓、大觉寺汉墓及腊山汉墓五座王侯墓文物,再现汉代诸侯王膏粱锦绣、钟鸣鼎食的奢华生活;第二篇章“物阜民丰——汉代生活画卷”,着眼于汉代先民尤其是贵族阶层在“事死如事生”观念之下的物质水平及精神世界,涵盖居家生活、玉器崇拜、宴饮庖厨、车马出行、乐舞百戏等八大主题;第三篇章“百业俱兴——汉代生产风貌”,以先进的汉代生产为切入点,带领观众共同领略“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的富足景象。

绿釉陶井

 

铜龙马纹马镳

 

铁釜

 

陶楼

沉浸式感受大汉雄风

据悉,本次展览一方面着眼于历史的延续性,通过展示济南市近年来丰硕的考古和文物保护成果,重点阐释济南悠久的历史文化,注重挖掘泉城历史名人、文化典故,让展品背后的历史人物讲故事;另一方面,展览注重专业化的同时,更兼顾公众“懂不懂”的问题。展品包括了大量反映汉代王室贵族身份等级的精美玉器、礼乐兵器,例如玉覆面、玉衣、编磬、鎏金车马器等,同时也涵盖了例如陶扑满、陶灶、陶磨等等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展品,使得公众在接受“高雅文化”的同时,也能通过更加熟悉和亲切的特定展览语境更好地走进和融入展览主题。

扑满

 

玉枕

 

石兽形砚台

另外,本次展览在展陈设计上也特别注重观众沉浸式的观展体验。甫一进入展厅,观众们就可以立刻感受到浓浓的汉代文化氛围,大厅两侧两个高大的汉阙装饰是由汉代壁画中的汉阙变形而来,壮丽挺拔;上空悬挂的红色汉代屋脊,层层排列,由远而近,仿佛历史穿越;二楼四周立面装饰提取了汉代瓦当拓片的元素,四神兼列其中,汉代雄风的魅力顿时浮现。

序厅效果图

第一篇章“赫赫诸侯”讲述汉代王陵遗珍,展厅整体采用红色局部穿插黑色,营造出庄重而高贵的环境氛围。展标设计采用大红色立体落地灯箱、轻型装饰面层材料设计制作屏风分置灯箱左右两侧,形成立体虚实层次,画面中的云纹、车马出行剪影与两侧仪仗队形成一个完整的王侯车马出行场面,赫赫诸侯的威严与雄风立刻呈现在观众面前。车马剪影、仪仗队设计元素均选自长清孝堂山画像石形象,突显地域文化特色。展厅主墙面,一袭暗红色展板玉贯穿始终,五大王陵墓葬发掘现场照片,作为辅助展示内容,场面震撼,极具视觉冲击力。双乳山济北汉王陵出土的覆面是本次展览的重点展品,给玉覆面设计了独立展示空间,展柜上方增加了暗红色灯箱,隐藏的灯光集中照射玉覆面,让文物形象更加清晰灵动,成为观众聚焦打卡地。

一厅效果图

第二篇章“物阜民丰”讲述汉代生活画卷,展厅色调采用橘黄色,温暖的色调烘托出汉代济南天下安平,百姓殷富的生活气息和繁华景象。展标采用纸片画的设计手法,选取济南市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汉代乐舞杂技陶俑文物元素,作为展标中心内容,上下辅以云纹,形成换面交叉错落,前后有致,层层入画的立体空间效果,与展品遥相呼应,完美表达了物阜民丰的主题风格。

彩绘杂技乐舞陶俑

第三篇章“百业俱兴”讲述汉代生产风貌,展厅整体采用土黄色基调,主体展标采用立体剪影,层层深入的设计形式,从汉砖纹饰的背景墙,壮美的汉代建筑,汉阙、中间设置冶铁、农耕内容的画像石剪影,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展标独特巧妙的构思,完美地诠释了该展厅百业俱兴的汉代生产风貌。

展览注重多感官的观展体验。赫赫诸侯王陵文物展区,展出了20件洛庄汉墓出土的编磬,编磬是古代打击乐器的一种,通常是在木架上按照音调高低的不同依次悬挂,以小木槌敲击奏乐,每个磬发出不同的音色,能够演奏旋律,多用于宫廷雅乐或盛大祭典。在展出展品的同时,也辅助以编钟、编磬的演奏音频,听之声音空灵,优美动听,余音绕耳,使得观众能够沉浸式感受汉代音乐的魅力,注重观众参观的全方位感受。

彩绘乐舞陶俑3D触摸屏实景

数字先行 让精品文物“活起来”

在后疫情时代,智慧博物馆数字化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出来,为今后博物馆藏品及展览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济南市博物馆在疫情期间一直注重线上数字化的发展,持续推出 “云上博物馆——文物背后的故事”系列。此次展览更是不断创新展览模式,用数字化的形式让文物讲述背后的故事。此次展出的国宝级藏品“西汉彩绘乐舞杂技陶俑”就进行了全方面的立体开发。“西汉彩绘乐舞杂技陶俑”动漫让静态的文物变成动态的形象,活泼生动地从多方位、多角度向观众讲述不同陶俑的角色定位,并深入浅出地延展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习俗;3D制作让观众可以在展厅通过电子触摸屏进行拖拽、放大、缩小、旋转,查看高精度三维模型,从而全方位、多角度、高清晰地观赏文物,对弘扬历史文化、践行文化惠民起到了重要作用;主题AR互动让观众可以通过动作发出指令,既可以观赏到还原的乐舞杂技场面,还可以跟陶俑进行互动,增强了观赏的趣味性,也有利于加深观众对文物的了解;增强现实识别卡使观众通过下载软件,实现手机扫码,进行AR增强现实观看,同时能够听到对文物的详细介绍;“西汉彩绘乐舞杂技陶俑”拼图则使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可以在拼图游戏的过程中获得探索文物的乐趣。这一系列的深入立体开发真正实现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二厅效果图

身临其境体验考古

值得一提的还有本次展览的互动性。第二展厅设置成互动专区是此次展览的一项重要突破,丰富的互动活动改变了单一的参观方式,让观众能够充分参与其中,文物发掘互动区设置了模仿考古发掘现场的沙坑,同时在墙面介绍考古发掘的方法,家长们可以带领孩子体验一把现场寻宝的乐趣,在学习考古发掘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启发青少年自主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拓片制作体验互动区展示拓片制作教程的同时,一并设置操作台,由工作人员现场带领观众进行拓片教学和拓片体验。这也是博物馆在展览工作中对于如何探索教育的终身性、自主性、广泛性的积极回应。

此外,配合此次专题展览,济南市博物馆也将推出一系列专门针对青少年的社教活动:“着我汉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从文物中看汉朝的服饰特点,体会中国汉文化之美,展示汉文化之韵,传承华夏君子之道,现场进行襦裙制作活动;“走进文物,我是小小修复师”——利用“西汉彩绘乐舞杂技陶俑”和“西汉彩绘负壶陶鸠”两件重点展品,结合我馆的两件拼宝教具,进行文物拼宝活动。此外还包括开幕式园游会、木片画绘制、古代马车制作以及传统美食制作等活动,从带有历史厚重感和社会敬畏感的文物出发,以文物中的“衣、食、住、行、军事”等为主线,通过各类缤纷多彩的形式,让国宝活起来,一步步地走到大众面前,让观众们尤其是青少年通过活动更好地接触历史、了解历史,从亲身实践和体验中获取更多的信息,真正了解两千多年前统一、开放、自信、多元的汉代社会风貌。

铜錞于

“大汉雄风”里的特色文创

此外,主办方还为本次展览特别设计了独特的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以独具特色的大汉文化为基础,深入挖掘展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并与当下人们的现代生活相结合,挖掘文化符号做好文化传承。例如展品中的铜錞于,其两面分别饰有浮雕的鹰图案,并且鹰为“一笔画”,极为罕见,利用錞于元素设计而成的倒影陶瓷杯,制作精美,风格简约,也为生活增添了一抹色彩;参考汉代印信形制制作的陶质印章,融合汉代文化因素,上刻“长乐未央”“我从汉朝来”“宝藏女孩”等字样,教育性与趣味性相得益彰;还有利用汉砖纹饰制作的花盆、可作茶托和砚台的瓦当、汉代钱币样式的吊坠,以及提取西汉文化元素设计的册页笔记本、折纸书签等一系列文创产品,充分发挥创意性、挖掘文化内涵的同时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打造新模式。

(本文原标题为《济南地区最精彩汉代文物首次大集结!市博年度大展​“我从汉朝来”将于2月3日开幕》,原刊于新时报。)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