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宋元文物里的戏曲人物,长沙首次呈现“清平乐”

澎湃新闻综合报道
2021-01-27 10:49
来源:澎湃新闻

从造型古拙的“汉代灰陶百戏俑”到惟妙惟肖的“魏晋南北朝歌舞俑”,从曼妙婆娑的“唐代彩绘伎乐俑”到灵动活泼的“宋代杂剧砖雕”,澎湃新闻获悉,1月25日,“清平乐——黄河流域汉唐宋元乐舞戏曲精品文物展”在长沙简牍博物馆一楼特展厅开幕,展览精选了198件汉唐宋元时期乐舞戏曲主题的陶俑、砖雕等珍贵的戏曲文物,它们不仅记录了中国戏曲发展史,同时也见证了丝绸之路开通后,丝路沿线国家在音乐、舞蹈方面的交流、融合与碰撞。

唐代彩绘胡人伎乐俑群

汉唐时期,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各国商队往来不绝,中原王朝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为广泛开展“百戏”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宋元时期社会经济活跃,政策更加开放,加上航海技术的提高,促使海上丝绸之路无比繁盛,北宋都城东京汴梁更是盛极一时,成为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市。海内清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文化繁荣昌明。

据主办方资料介绍,本次展览以“清平乐”为题,用具体而微、生动鲜活的形象再现了汉唐乐舞的博采辉煌和宋金戏曲的细腻生动,让观众体验丝绸之路异域风情,梦回东京汴梁盛世繁华。而此次展出的这些来自古代中原地区的乐舞戏曲文物,包括“汉代灰陶说唱俑”、“唐三彩马上参军戏俑”、“唐代灰陶彩绘伎乐俑群”等也是首次在长沙呈现。

汉代俳优大致以调谑、滑稽、讽刺的表演为主,并以此来博得主人和观赏者的笑颜。他们往往随侍主人左右,作即兴表演,随时供主人取乐。表演时,他们一般边击鼓边歌唱。当时的皇室贵族、豪富大吏蓄养俳优之风甚盛。汉武帝“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丞相田蚧“爱倡优巧匠之属”。桓宽《盐铁论散不足》云:“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俨像。”这些均可为证。汉代画像石乐舞百戏图中经常可以看见一些身材粗、上身赤裸和动作滑稽的表演者,汉墓中也不乏此类形象的陶俑出士,均显示了俳优表演在当时的盛行。

汉代灰陶说唱俑

此次展出的这件“汉代灰陶说唱俑”是以泥质灰陶制成,头上戴帻,两肩高耸,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活现一俳优正在说唱的形象,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说唱俑”同出一门。

东汉说唱俑 国家博物馆藏 非此次展品

“参军戏”是唐宋时期流行戏剧形式,由两个参军角色的人演出,内容以滑稽调笑为主。本次展出的这一对“唐三彩马上参军戏俑”,俑身着绿釉长衫,轻舒袍袖,端坐马上,作歌舞之姿,生动表现了唐代马上参军演出情景。

唐三彩马上参军戏俑

“霓裳羽衣舞” 是唐代最负盛名的舞蹈。相传为唐明皇结合了“天竺乐”“婆罗门曲”亲自编曲的大型舞曲。舞蹈形式多样,有独舞、对舞,和数百人之队舞。杨贵妃擅长霓裳羽衣独舞。霓裳羽衣舞曲在晚唐散佚,后南宋词人姜夔发现十段乐谱,著录并流传至今。此次展出的“唐代灰陶彩绘伎乐俑群”即是对这一舞蹈的形象记录。

唐代灰陶彩绘伎乐俑群

“杨揔惜”“丁都赛”“薛子小”“凹敛儿”是北宋政和、宣和年间(公元1102-1125年),在都城汴京(今开封)享有盛名的几位杂剧演员。在详尽描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东京梦华录》中,作者孟元老记载了他们在“宝津楼”为宋徽宗搬演杂剧。“驾登宝津楼,诸军百戏,呈于楼下。……后部乐作,诸军缴队杂剧一段,继而露台弟子杂剧段,是时弟子萧住儿、丁都赛、薛子大、薛子小、杨总惜、崔上寿之辈,后来者不足数。”此次展出的这组“北宋平剔线刻杂剧‘杨揔惜’‘丁都赛’‘薛子小’‘凹敛儿’铭文砖雕”印证和补充了文献记载及以前发现的戏剧文物,对于进一步研究北宋杂剧的脚色装扮和演出形态,提供了可供研究与比较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价值。

北宋平剔线刻杂剧“杨揔惜”等铭文砖雕

据了解,本次展览由长沙简牍博物馆再度与来自中原的博物馆联合举办。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执行馆长李宝宗介绍:“这批文物中的汉代百戏,如跳刀、顶碗、顶橦、走索、穿狭、喷火、幻术、飞车、吞刀、七圣刀等艺术门类,都是从西域或是古罗马经西域传入中原的。此外,除了鼓、笛、钟、磬等中国传统庙堂乐器,这批文物还展现了从西域传来的箜篌、筚篥、琵琶、拍板、方响、腰鼓等乐器。”

长沙简牍博物馆馆长李鄂权在致辞中表示,这是长沙简牍博物馆首次举办古代乐舞戏曲文物展。乐舞戏曲是中国民众文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它与传统节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悉,本次展览由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主办,长沙简牍博物馆、郑州市华夏文化艺术博物馆、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共同承办。展览将持续至3月6日。展出期间,长沙简牍博物馆还将配合展览内容举办相关的社教活动。

(本文综合自长沙简牍博物馆官网、国家博物馆相关资料。)

    责任编辑:李梅
    校对: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