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前二十都是哪些城市?

澎湃新闻记者 张若婷
2021-01-24 12:54
来源:澎湃新闻

根据最新报告,2020年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排名前20的城市依次为北京、深圳、上海、南京、杭州、广州、苏州、武汉、西安、天津、珠海、无锡、合肥、成都、长沙、厦门、宁波、青岛、济南、常州。

以上结论来自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1月23日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20》(下简称“报告”)。同日还举办了“2021首科新年论坛——迈向‘十四五’:创新驱动与城市高质量发展”。

报告对我国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特点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当前以中心城市为主导的创新格局特点明显。同时,基于要素流动的效率、速度提升,不同城市间要素价值的比较优势,城市群在创新发展中的竞争优势明显,将作为主体,塑造我国新的创新地理格局和城市创新生态。

报告显示,东部地区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领跑全国,尤其以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等地区的中心城市为主导。从全国六大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均值来看,东南地区最高,大幅领先全国其他地区。

此次论坛由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主办,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绿色产业平台中国办公室协办。报告选取中国28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从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创新绩效四个维度对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与评估。

中心城市“C位”领跑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关成华在论坛上表示,从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2020”(下简称指数)来看,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由中心城市“C位”主导的特点显著。

根据报告,2020年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前10强城市分别为北京、深圳、上海、南京、杭州、广州、苏州、武汉、西安、天津。这些城市均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以较大幅度高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

从上述前10强城市与我国国家中心城市的范围重合度来看,目前确定的九个国家中心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成都、武汉、西安、郑州,前10强城市中有6个是国家中心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天津。

从2020年度中国城市科技创新指数来看,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均排名较高,且近年来呈相对上升趋势。具体来看,成都市居全国第14名,较2019年上升1个名次,郑州市居第21名,较2019年排名没有变化,但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上升0.009,重庆市居第31名,较2019年上升1个名次。

2020年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经纬度分布图,注:横坐标表示经度,纵坐标表示纬度,图中点越大表示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越高,绿色点表示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水平排名较2019年上升或不变,白色点表示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水平排名下降。

城市竞争激烈,东南区域人才增量最高

研究显示,从变异系数看,一、二、三线和四线城市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098、0.137、0.208与0.191。这意味着,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之间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差距最小,二线城市之间的差异次之,一、二线城市内部科技创新发展指数较为接近,内部竞争激烈。

具体来看,科创能力排在全国前四的北京、深圳、上海、广州的2020年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分别为0.874、0.780、0.744与0.694。与2019年相比,北京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有所下降,深圳、上海、广州与北京的差距分别缩小0.024、0.003、0.002,深圳科技创新能力进步显著,深圳、上海等地正在加速赶超。

一线城市科技创新指数与排名情况

从各大区域的科技创新发展头部城市数量来看,东南区域一枝独秀。20强城市、50强城市中,东南区域均占据半壁江山,分别为11、25个,南北差异极为显著。

报告还从城市口径的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从业人员数的角度进行了观察。研究组认为,东南区域虹吸效应显著,其它区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科技人才流失。289个城市中,科技领域从业人数增加最多的三个城市依次是深圳、上海、保定,依次是26836、23432、15677人。

与此同时,东南区域人才增量最高,东北、西北、中部、西南四个区域出现科技人才负增长,东北区域及西北区域科技人才流失严重。其中东北科技人才下降3.5万人,全国占比下降0.8个百分点。

从城市到城市群:成渝、山东半岛等不断发力

通过对我国14个规模较大的城市群科技创新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报告发现, 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处于第一梯队,大幅领先于其他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内27个城市中,24个城市进入100强榜单,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4个城市处于前10强,无锡、合肥、宁波、常州等4个城市处于20强。

从国际上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城市群作为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全国乃至全球资源的“创新共同体”,对于城市群内城市的创新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在塑造新的创新地理格局和城市创新生态。

论坛上,赛迪顾问总经理秦海林对此分析称,单个城市所具有的发展优势、推动要素流动的能力都比较有限,科技创新生产要素的流动需要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大的时空中去执行,因此创新从单体的发展到群体的发展、从城市到城市群的发展是必然趋势,也更有力量。

2020年中国城市群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得分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处于第一梯队的几大城市群外,长江中游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和海峡西岸城市群等第二梯队也正不断发力。目前,四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正着力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布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力求在科技创新发展中抢得先机,成为中国城市群创新发展的第四极。

秦海林表示,在第二梯队当中,成渝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比较重要的创新区域发展落点,深圳和香港当前需要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这样才能实现要素流动的频率、速率和效率进一步上升。接下来,城市群内部要更加突出要素的流动和要素分工的协作,实现要素价值的比较优势,来实现新的城市群的竞争优势。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