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南湖水下有片“森林”,湖区透明度维持80厘米以上

澎湃新闻记者 张静
2021-01-22 20:32
来源:澎湃新闻

嘉兴南湖水清澈了。

南湖水底水草摇曳,红船边南湖菱形状的一汪水池可以见底。这是浙江省嘉兴南湖风景名胜区讲解员胡文羽从去年就发现的神奇现象。

自去年12月以来,南湖湖区透明度基本维持在80厘米以上,部分区域可达100厘米。水的透明度是最直观的水质指标,南湖水究竟是怎么变清的?

嘉兴南湖,是浙江三大名湖之一, 由运河各渠汇流而成,素来以“轻烟拂渚,微风欲来”的景色著称。南湖水系四通八达,上接钱塘江,下连黄浦江。

但受上游水系影响,细小的土颗粒漂浮于水中,导致南湖水体浑浊。由于四周河道水面坡降小,部分河道还受潮汐顶托,排水不畅,污染物易累积。2020年初,未开展南湖水治理前,南湖水质透明度只有20-30厘米。

今年33岁的胡文羽从事南湖风景名胜区讲解员的工作已经有11个年头了。从小在南湖边长大,对于南湖这些年的变化,她感受深切。

“以前南湖水质并不是特别理想,水的颜色也以黄色为主,非常浑浊。”胡文羽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自浙江省提出“五水共治”后,南湖的水开始有了些许变化,“但由于是活水,变化没有特别大。”

为提高南湖水体透明度,恢复南湖生态环境,2020年10月,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牵头中标浙江省嘉兴市南湖生态环境修复工程(一期)设计施工总承包项目。项目通过环保疏浚、水量调控、净水降浊、生态修复等建设内容,涵养水源,保护南湖生物多样性,营造水岸一体景观带。

“南湖像一个心脏,周边水系很多,途径南湖后再往外走。”中交上航局勘察设研公司党委副书记方蕾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这样的水系特点导致“光做一个南湖项目没办法实现目标”,因此要把周边水系纳入综合考量。

首先要控制上游来水,中交上航局在上游主要来水处修建五座橡胶坝调节南湖入湖水量,并通过净水降浊设备削减上游入湖来水悬浮物,实现清水入湖,减轻南湖悬浮物污染负荷。当有船舶来临时,橡胶坝可打开放行,并不影响通航。

第二步,以生态环保的修复理念治水。常规的治水项目会借用各类化学调水试剂改善水质。虽然能快速解决水质问题,但如果没有控制好调水试剂的用量和化学反应,便会对水环境产生二次破坏。

放弃常规手段,中交上航局采用水养草、草养水的治水理念。前期“以水养草”,对包括南湖主湖区和一些桥港区域环保清淤,并结合开展微地形改造工程和水量优化调度措施,改善南湖已经被污染的水质,为水草生长提供条件,使南湖水体从泥沙浊水型稳态向水草清水型稳态过渡,为后期“以草养水”作铺垫。

为构建水生态系统,中交上航局计划在南湖种植9种水生植物,投放5.6吨螺、贝、蚌等底栖动物。随后只需等待水草长大,吸附水中悬浮颗粒,底栖动物的游走进食活动也能加速植物所吸附颗粒的沉降与降解。

中交上航局南湖生态环境修复工程项目负责人张彦朋介绍,前期研究发现,沉水植物基本上达到湖区面积的25%,就能实现南湖大部分区域水体透明度大于80厘米的设计目标。目前,项目组已经在南湖种植三四种沉水植物。大约花了三四个月时间,水体透明度已经达到了80厘米的指标。

浙江省嘉兴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对南湖的监测表明,南湖水质连续多月实现了III类水的指标。长序列的透明度监测表明,去年12月以来,南湖湖区的透明度基本维持在80厘米以上,部分区域可达100厘米。

胡文羽也表示,从去年开始,南湖水变得更加清澈了,“看不到浑浊的水,夏天也没有味道了。”肉眼能看到水下的植物,南湖红船边,南湖菱形状的一汪水池也可以见底了。

南湖生态环境修复工程(一期)项目进度条已经接近70%。中交上航局在数月内完成了植物修复14万平方米、建设拦河闸坝6座、运营降浊设施8套、完成水下地形改造近1.5万平方米等任务。

为推进工程管理智能高效,项目组还自主研发智慧水务平台,基于大数据、地理空间库、物联网技术,创新实现监测水质信息、展现施工进度、智能监控施工场地等功能,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能就查看工程实施进度和整体情况。

如今,阳光落下,泱泱秀水上漾起一道道波纹。湖边,沉水植物在水中摇曳的姿态清晰可见,宛如“水下森林”。水质变好后,胡文羽带队讲解时会特意让游客看看南湖的水,“南湖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我们有些游客也经常过来,南湖水质变好之后游客也会发现,当然我们也会很开心。”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