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局2021|三大任务下,“新中东”格局有四大发展趋势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孙德刚
2021-01-22 11:56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

1月13日,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发布年度国际战略报告——《危局与新局:复旦国际战略报告2020》。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教授在报告序言中指出,新冠疫情对和平时期世界造成的冲击之广、之深百年未有,但新局也在2020年悄然萌动。而新格局的构建将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探索过程。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外交学人”栏目近日推出“世局2021”系列,择取复旦年度国际战略报告中的部分文章,盘点2020,展望危局难终结、新局未成型的2021。

2020年,中东传统热点问题与新冠肺炎疫情相互叠加,美俄欧主导的“旧格局”趋于瓦解,地区大国群体性崛起形成的“新中东”格局初见端倪。阿盟群龙无首,成员国各自为政;共和制阿拉伯国家经历十年“阿拉伯之春”,发展方向迷失,民生问题积重难返,示威游行时有发生;全球经济低迷和国际油价下跌,导致海湾君主制阿拉伯国家财政收入下降,隐忧浮现;以色列抓住机会、寻求外交突围,与四个阿拉伯国家化敌为友、实现关系正常化;土耳其不畏“光荣孤立”,在东地中海地区多面出击;伊朗在海湾地区遭全面围堵,但隐忍克制,伺机而动。

一、   “阿拉伯之春”十周年与以色列外交突围

2020年,中东地区形势发展一大亮点是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关系正常化。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国家一致支持巴勒斯坦事业、反对犹太锡安主义,阿以矛盾成为中东地区的主要矛盾。然而,“阿拉伯之春”不仅未带来和平与发展,而且叙利亚、也门、利比亚等陷入长达十年的代理人战争,阿尔及利亚、苏丹、伊拉克、黎巴嫩、索马里、巴勒斯坦等政局持续动荡。以色列趁机各个击破,特朗普政府威逼利诱,多个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建交。

2020年1月,美国公布“中东和平新计划”,承诺十年内筹资500亿美元投资巴勒斯坦基础设施,为巴提供100万个就业岗位,但巴不愿意为经济援助而放弃政治权利,巴以和平陷入僵局。8月,阿联酋与以色列签订《亚伯拉罕协议》,宣布关系正常化。阿联酋不再坚持“先巴以、后阿以”的和谈顺序,而是在巴以和平前,率先与以色列“破冰”,产生了“多米诺”效应。9月,巴林与以色列宣布建立全面外交关系;10月和12月,苏丹和摩洛哥相继宣布与以关系正常化。沙特虽未与以色列建交,却欢迎其他阿拉伯国家改善与以关系,并于2020年9月宣布允许以色列客机飞越其领空。

多方努力下,巴林与以色列宣布建立全面外交关系。

近年来总理内塔尼亚胡领导的以色列内部政局动荡,两年内举行4次议会选举(新一届议会选举将于2021年3月举行),外交突围成为其长期执政的重要政绩。除中东地区外,2020年以色列还实现与科索沃和不丹建立外交关系。

阿拉伯国家相继与以色列改善关系,主要是因为内外交困,加上人口快速增长和工业基础薄弱,民众怨声载道。“阿拉伯之春”十年来,大多数阿拉伯国家未能实现政治转型,且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失业率居高不下,已无暇顾及巴勒斯坦事业和阿拉伯民族的团结和统一。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加重粮食安全,多个阿拉伯国家发生“面包危机”;中东难民多达1200万,成为沉重的社会负担;贝鲁特港口大爆炸,造成200多人死亡、3000多人受伤,更是雪上加霜;黎巴嫩、伊拉克、突尼斯等国爆发反政府游行示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0年阿拉伯国家GDP将缩水5%。苏丹前总统巴希尔下台一年来,政府改组难产,经济凋敝,也寄希望于改善同西方和以色列的关系。苏以建交后,美国正式将苏丹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移除。

因油价下跌,海湾阿拉伯产油国“土豪”褪色,风光不再,加上伊朗和土耳其的竞争及美国施压,也被迫加快与以色列改善关系的步伐。2020年5月,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暴跌至每桶-37.63美元,跌幅超过300%。后因“OPEC+”达成减产协议,油价才有所恢复。低油价及复工复产缓慢,使海湾国家主权财富基金亏损严重,外汇储备降至十年来最低水平。沙特自6月起暂停向公务员发放生活补贴,自7月起将增值税从5%升至15%。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海湾国家驱离大量外籍劳工。11月,阿联酋宣布停止向13个穆斯林国家发放新的工作和旅游签证。阿联酋期望通过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带动“后石油经济”,打造以色列-约旦-沙特-阿曼-阿联酋“科技创新走廊”,形成东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波斯湾“经济增长弧”。2020年7月,阿联酋首个火星探测器“希望”号搭乘H2A运载火箭在日本种子岛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这是中东和阿拉伯世界首个火星探测器。阿联酋希望改善与以色列关系,获得美国F-35先进战机和高科技援助,跻身世界科技强国行列。

二、   土耳其四面出击与“光荣孤立”

2020年,新冠疫情下土耳其中小企业遭受重创,作为亲穆兄会联盟的卡塔尔借助主权财富基金向土耳其伸出援手,购买伊斯坦布尔豪华购物中心股份,帮助其渡过难关。在安全上,土耳其继续在卡塔尔和索马里部署军事基地,介入叙利亚、利比亚和纳卡冲突,在东地中海争夺天然气资源。

首先,土耳其继续在边境地区建立“缓冲带”,与叙利亚和伊拉克产生了摩擦。2020年2月,叙利亚政府军在伊德利卜省对叛军发动攻击,打死多名土耳其士兵,后在俄罗斯斡旋下,叙政府同意俄土在该省进行联合巡逻。7月以来,土耳其以打击库尔德工人党为由,发动代号为“鹰爪行动”和“虎爪行动”的空中与地面行动,多次越境向伊拉克北部地区派出“无人机”,造成伊拉克军人和平民伤亡。

其次,土耳其介入利比亚战争。2020年,埃尔多安政府不顾埃及和欧盟反对,公开向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输送3000人援军及坦克。民族团结政府在土耳其的大力支持下转守为攻,将哈夫塔尔将军领导下的利比亚国民军驱逐至东部地区。埃及、俄罗斯、法国等支持利比亚国民军的国家向土耳其发出警告;德国指责土耳其阻碍德军执行欧盟的军事任务,检查疑似向利比亚运输军火的土耳其货船。11月,利比亚民族和解对话会以视频的方式举行,但在外部力量干涉下,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再次,土耳其在东地中海推出“蓝色家园”计划。2019年,埃及、以色列、塞浦路斯、希腊、意大利、约旦和巴勒斯坦决定设立东地中海天然气论坛,欧盟与以色列、希腊签订“东地中海天然气管道计划”,拟铺设2000公里天然气管道,把土耳其排除在外。作为反制,土耳其与利比亚民族团结政府签署地中海“海事管辖权”谅解备忘录,寻求获得更大面积的专属经济区,拓展土耳其在地中海的“蓝色家园”。

2020年以来,土耳其与希腊领海争端升级,双方军舰激烈对峙,欧盟、法国、意大利、塞浦路斯、以色列和埃及等力挺希腊,希腊趁机与埃及签署海上边界协议。7月,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宣布: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改为清真寺、重新对穆斯林开放,并将大教堂的管理权移交给土耳其宗教事务国家委员会,这一举动进一步引发美国、希腊、法国等不满。9月,埃及、以色列、塞浦路斯等六国能源部长签署《东地中海天然气论坛章程》,土耳其再次被排除在外。11月底,希腊、塞浦路斯、埃及、法国和阿联酋海军在地中海进行大规模海空演习,土耳其成为“假想敌”。

最后,土耳其积极介入纳卡冲突。2020年9月,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在纳卡地区激烈交火,双方数百人死伤。土耳其谴责亚美尼亚“挑起”地区冲突,向“突厥兄弟”阿塞拜疆派出4000人雇佣军,并向阿塞拜疆提供空中掩护和军用“无人机”。在土耳其帮助下,阿塞拜疆取得军事胜利,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感谢土耳其帮助其收复失地,而亚美尼亚民众上街游行,抗议政府无能,外长被迫辞职。

土耳其四面出击,事倍功半,与多国关系紧张,陷入孤立。2020年12月,欧盟以土耳其在争议海域勘探天然气为由制裁土耳其;同月美国以土耳其购买俄罗斯S-400防空系统为由,制裁土耳其国防工业局及4名官员。

三、   伊朗的奋力抗争与隐忍克制

如果说2020年欧盟、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在地中海地区与土耳其爆发了“全面冷战”,美国、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则在海湾地区与伊朗爆发了“局部热战”。

首先,美国暗杀苏莱曼尼削弱了伊朗在阿拉伯世界的影响力。也门胡塞武装、黎巴嫩真主党、叙利亚巴沙尔政府和伊拉克什叶派民兵武装被视为伊朗的代理人,从而形成了反美、反以、反沙特的“什叶派新月地带”。2020年1月3日,伊拉克巴格达国际机场一辆汽车遭美军无人机发射的导弹袭击,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高级指挥官苏莱曼尼遇袭身亡,引起伊朗朝野一片震惊。伊朗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的反击,包括利用伊拉克民兵组织“正义联盟”和“人民动员组织”袭击美国驻伊拉克军事基地;两次击落美国部署在伊拉克的MQ-1“捕食者”无人机;向特朗普发出逮捕令。3月,美军驻伊拉克塔季军事基地遭遇大规模火箭弹袭击,造成2名美军士兵和1名英军士兵死亡,迫使美国将尼尼微省的4个军事基地移交给伊拉克安全部队。同时,伊朗防空力量因操作失误,误击乌克兰客机、造成176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死亡,酿成了人道主义惨剧。

其次,敌对势力对伊朗境内战略目标发动“暗战”迫使其转攻为守。2020年6月,伊朗帕尔钦军事基地的军火库爆炸,原因不明;7月,伊斯法罕发电厂、纳坦兹铀浓缩厂、伊朗西南部阿瓦士发电站相继发生火灾,霍梅尼港的喀鲁恩石化厂发生氯气泄漏,德黑兰北部伊斯兰革命卫队的导弹仓库发生爆炸。伊朗核设施、军火库、发电站、石化厂、造船厂、港口等多个关键设施发生意外事故,引起伊朗政府的高度警觉。尽管幕后黑手尚未查清,但很可能是美国或以色列,以迫使伊朗从战略进攻转向战略防御,将战场从阿拉伯国家推回至伊朗本土。

最后,法赫里扎德遭暗杀重创了伊朗核计划。2020年8月,联合国安理会对美国提交的延长对伊朗武器禁运决议草案进行表决,结果只有美国和多米尼加投了赞成票,中俄投了反对票,美国的欧洲盟友英、法、德等11国弃权,决议草案未获通过,伊朗取得外交胜利,美国成了“孤家寡人”。美以等国对伊朗借机拥核崛起、发展弹道导弹、购买俄S-400防空导弹系统感到焦虑。11月22日,以色列《国土报》透露: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与摩萨德局长科恩秘密访问沙特,与沙特王储穆罕默德·萨勒曼、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举行秘密会晤(沙特政府矢口否认),三国在联合遏制伊朗方面似乎达成了共识。11月27日,伊朗顶级核物理学家、“核弹之父”法法赫里扎德准将在德黑兰郊外遇害。伊朗表示,有证据显示,伊朗反政府组织“人民圣战组织”和以色列情报组织“摩萨德”里应外合,策划了此次恐怖暗杀活动,以色列拒绝评论。尽管伊朗声称将采取报复行动,但实际采取了隐忍态度,等待拜登入主白宫。12月下旬,伊朗参加了伊核问题全面协议联合委员会部长级会议,并承诺:如果美方重回伊核协议,伊朗将履行伊核全面协议。在新冠疫情、低油价、敌对力量合围和美国极限施压下,伊朗希望以政治手段化解危机。

展望2021年,中东国家将面临抗击新冠疫情、恢复经济和巩固政权安全三大任务,各种力量将继续分化组合。“新中东”格局下,地区大国从顺势而为到主动谋划;外交政策从“整体利益为重”到“个体利益为先”;中东冲突范式从“常规模式”到“无人机模式”;地区力量从“战略失衡”到“战略再平衡”。土耳其、以色列、沙特、埃及和伊朗等地区国家将日益走向中东舞台的中央。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原标题《从“旧格局”到“新中东”》)

    责任编辑:朱郑勇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