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答| 儿子厌学半年,再催就说要自杀

澎湃新闻记者 尹琳
2021-01-15 09:16
来源:澎湃新闻

在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涯里,孩子不是此时才不想上学的。厌学、打游戏、自杀威胁,最终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

这半年我非常煎熬,儿子不愿意上学,天天窝在家里打游戏。他从小成绩就很好,听话,喜欢看书,字也写得漂亮,长得又高又帅,是我们的骄傲。可是,现在学习一落千丈。我和他爸爸硬的软的都用上了,还是没有办法。他说我们再催,他就自杀。他还写了一些自杀的文字给亲戚看,把我们吓得腿软。怎么办啊?怎么能够让他自觉自愿地回学校?

回答:

最近,我翻出了印度的一部老片子《三傻大闹宝莱坞》。每当看到父母们为孩子厌学苦恼的时候,我就很想把这部片子推荐给大家。

上学不是一个简简单单读书学习的事情,孩子们压抑着天性,承载家庭的期待,经历激烈的同伴竞争,从父母、学校、社会那里继承一种既刻板又让人恐惧的观念:如果你读书成绩不好,没有考上好的大学和选择好的专业,你的人生就会有很多风险,住不了大房子、开不了好车,挣不到大钱,你就是一个失败者。

学业成绩被当成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许多人视高考为改变人生,或者不让阶层下滑的重要机会。于是,焦虑的父母们很早就把孩子放入学习这个环境:不要贪玩,要多看书,要练字,要注意力集中,要坐得稳稳的,要考出好的成绩。

问题就是,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待上12年才能考上大学,上了大学还要继续再待4年,甚至更长。如果弦绷得太紧,他怎么度过这些年啊?

成绩好的学子会说,考第一不难,难的是次次考第一。你的孩子不愿意上学,我猜测是不是跟学校里竞争压力有很大关系?他是否越来越觉得没办法保持一个好的成绩?

不能保持一个好成绩是不是意味着他没有了自己的价值,是一个失败者呢?我想,这可能是作为父母需要去考虑的事情。如果我们不能给自己松绑,也就无法给孩子松绑。

我们许多人在这一点上陷入太深,主动去反思是困难的,但是,你和他的父亲需要去反思。如果能得到你们的理解和支持,孩子会变得更有力量。

《三傻大闹宝莱坞》中那个按照自己兴趣和心意去学习的男主角失去了大学毕业证,好朋友为这个人捏了一把汗——可怜的他一定是待在某个穷乡僻壤等待被拯救吧?但是,当他们找到男主角时才发现,不仅他建造的学校充满了生机活力,而且他还是一个被世界承认的伟大的科学家——一切都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我想这段剧情之所以能够峰回路转、创造出惊喜,是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接受了一个可怕的假设:没有学业成就,就失去了成功的机会。我们忘了,一个出于本心,拥有学习热情和能力的人,不会放弃生活,而生活也不会放弃他。

我猜测,在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涯里,你的孩子不是此时才不想上学的。陷入痛苦和压力的他一定有过一些表达,但是你们不会允许的。厌学、打游戏、自杀威胁,最终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这种方式太危险,而且付出的成本很高。怎么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案去减轻孩子内心的压力呢?我想,这是父母和孩子需要一起思考的关键。

作者简介:

尹琳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发展心理学硕士,相信“痛苦的背面是力量”。

本栏目以公开回信的方式回答读者有关亲子、情感、自我成长等问题,您可写下自己的困惑发送邮箱:yinlin@thepaper.cn。我们将对来信进行匿名处理,并隐藏关键隐私信息,以分享给有类似困惑的朋友,若您实在不愿公开发布,请在来信中注明。

    责任编辑:李淑平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