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V的“门槛”很低吗,为什么Smart也要来分一杯羹?

澎湃新闻记者 陈楚薇
2021-01-14 15:33
来源:澎湃新闻

前不久,章子怡在《我就是演员》中对于参赛学员一句犀利的点评引起舆论的“炸裂”,她对于跨界演戏却惨遭演技“翻车”的金莎说,“演员的门槛很低吗,演员是一个很低级的职业吗,为什么每一个人都来分一杯羹呢?”

1月13日,据路透社报道称,由戴姆勒和吉利共同投产的新一代Smart首款车型将是SUV车型。这也意味着,以两门微型车闻名全球的Smart品牌在迎来新生之际,也将迎来与“旧时光”的完全割裂。

看到这一消息,瞬间想到了开篇的“名言”:国内SUV的“门槛”真的很低吗,为什么连Smart也要来分一杯羹?

首先,对于戴姆勒而言,Smart微型车名声在外,但是真的不挣钱。

Smart品牌首款车型于1998年上市,如今已经走过了整整21个年头。但Smart近年来的全球年销量在13万辆左右,不仅只占戴姆勒整体销量的“零头”,相比宝马集团的MINI更是差了不止一星半点(MINI全球年销量超30万辆)。

根据美勒茨银行(Bankhaus Metzler)估算,Smart品牌20年来已累计损失约40亿欧元,而后戴姆勒几乎也不大愿意再单独公布Smart的利润情况。

这也是为什么在2019年3月29日,吉利以收购Smart一半股权与戴姆勒成立合资公司的谈判,要远比此前收购戴姆勒股份来的顺利得多。一个急着甩掉Smart这个“烫手山芋”,而另一方则秉持着绝不放过全球任何有潜力的优质资源的积极态度,戴姆勒与吉利可谓是一拍即合。

但这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对于双方来说,不论从任何角度来看,如何“盘活”Smart都是一个“既费钱又费脑”的难活。

好在,中国极具潜力的新能源市场让吉利与戴姆勒看到了希望,双方计划推动Smart品牌向电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型。而在确定了大方向之后,究竟投产什么样的车型成为了Smart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如果按照Smart微型车的身份来看,最顺理成章的就是转型生产电动微型车,比如像五菱宏光MINI EV,外界对Smart的期待也多是如此。

但是面临电池成本高居不下的难题,单纯依靠性价比优势,通过走量实现盈利显然不是吉利与戴姆勒“重塑”Smart的初衷。

那么,是否有一个既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单车利润更高,能更好释放Smart品牌溢价,并且能够最大程度基于吉利现有的造车体系的细分领域?

答案显而易见,这一切都指向了纯电SUV市场,而Smart全球销售副总裁丹尼尔·莱斯科夫(Daniel Lescow)近日发表的言辞也进一步论述了上述观点。

丹尼尔·莱斯科夫(Daniel Lescow)表示,全新国产Smart首款车型将于明年推出,并基于吉利可持续体验架构,该架构也将支撑吉利品牌自己的纯电动车型。而按照这样的说法,这一可持续体验架构无疑就是去年吉利刚刚推出的SEA浩瀚纯电架构,也就是说,Smart国产SUV的平台架构都是吉利“现成”的,既不用额外耗资打造,更能享受到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

不仅如此,据丹尼尔·莱斯科夫指出,“SUV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不仅在欧洲,在中国也是如此。SUV正在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乘用车细分车型。而新SUV不仅仅是将针对中国市场,Smart还会把它带到欧洲市场。”

2020年,根据乘联会最新数据,国内乘用车市场,去年产销分别完成1999.4万辆和2017.8万辆,其中,SUV产销同比分别增长0.1%和0.7%,SUV年度产销规模首次超过了轿车。

据悉,Smart未来车型的尺寸将以紧凑级为基础并向上延伸,这也意味着该品牌以小型城市车闻名的形象可能会终结,全新定位将更加高端。

“车辆长度不再是我们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将重新定义智能化汽车的标准。” 尼尔·莱斯科夫表示:“我们希望展示出更多的品牌溢价,而不是单纯显得那么好玩。”

当然,未来Smart还将具备在智能互联等方面的大幅升级,例如OTA在线更新和部分自动驾驶功能。

丹尼尔·莱斯科夫表示,随着Smart新车型向高端市场迈进,价格也不可避免的会上涨,但新车型不会蚕食戴姆勒旗下梅赛德斯-奔驰紧凑型系列的销量,其中包括A级和GLA。

根据规划,戴姆勒和吉利将从2022年开始,在中国西安建设一座年产能约15万辆的工厂,以投产智能品牌电动汽车。

其实,并非SUV市场的“门槛低”,以智能电动SUV来看,虽然国内新势力造车扎堆进入,但目前也就只有理想和蔚来的售价成功跨入30万元的门槛。根据Smart如今的规划,SUV车型+豪华品牌溢价,未来,也将锁定30万元级别的智能纯电SUV市场,而这也恐怕是随着微型车市场份额式微,Smart能够做出的最理性抉择。

    责任编辑:陈华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