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评|正儿八经的车,就要正儿八经地管起来

澎湃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
2021-01-11 15:23
来源:澎湃新闻

有媒体调查发现,一些销售火爆的老年代步车越来越像机动车,但在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游离于机动车监管之外,导致频频发生占道行驶、闯红灯、逆行等交通违法行为,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

老年代步车乱象及其带来的社会问题和争议,由来已久。一方面,它“先天不足”——生产无标准,从未被明确定性是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又“后天畸形”——上路无牌照、驾驶无驾照。

另一方面,由于成本低,且成功捕捉了老年群体及农村下沉市场的需求,老年代步车在现实中快速普及。后果就是,老年代步车顶着机动车的样子,长期缺乏有效管理,各种乱象横生。

据公安部2018年的数据,近五年全国发生低速电动车交通事故83万起,造成1.8万人死亡、18.6万人受伤,由低速电动车引发的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逐年增长,近三年年均分别增长23.3%和30.9%。

低速电动车还只是老年代步车的早期模样。随着一些老年代步车已经“进化”成油电混合,有一键启动、超大空间、可调节座椅等配置,底盘高、爬坡强,载人拉货样样行,这种“新车型”越来越像正儿八经的“车”。这种身份的模糊化趋势,给监管带来了一定难度。

如果说低速电动车时代的监管,主要是对驾驶者资质和行驶的规范,现在则首先要厘清一个问题:老年代步车,到底是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

此前,各地对老年代步车的风险,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应对,比如强化路面执法,规范驾驶行为等。但如果“身份”没界定清楚,这类整治都是治标不治本,无法触及乱象的源头。只有“身份”明确了,才能真正引入“正儿八经”的监管,将其导入规范“车道”。

有人会发出朴素的疑问:既然老年代步车是“两不靠”,为何从生产到销售都一路畅通?直接禁止生产、销售和上路,不就啥问题都没有了吗?

没那么简单。 一者,老年代步车的市场占有率已经颇高。有统计数据称,全国老年代步车超过600万辆。直接禁止上路的话,用户手中的车辆如何处置,他们的损失如何补偿,都是问题。

二者,一些地方的老年代步车年产量达数十万乃至上百万辆,成为地方一大产业。“一刀切”地禁止生产和销售,势必会影响当地产业格局和经济发展,地方政府不会不考虑这一点。

2018年底,工信部等六部委联合发文,明确对低速电动车“升级一批、规范一批、淘汰一批”,严禁各地增加低速电动车产能,但现实效果不够理想。主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有自己的“小心思”。

因此,当务之急,还是要回到制度设计上,先明确其“身份”,再在前端的生产标准、技术标准,后端的道路交通管理规范等全环节,因地制宜地明确化、规范化,让一切都有标准、有遵循,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给企业和用户更明确的预期。

一句话,越来越“正经”的老年代步车,需要越来越正规的监管。相关规范的制定,应该与老年代步车自我进化和普及速度同步,甚至要适度跑到前面去。老年代步车“横冲直撞”,又得不到规范约束的现状,要尽早改变。

    责任编辑:甘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