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议事厅·周报|上海苏州探索干部交流机制

澎湃新闻记者 熊丰
2021-01-11 16:05
来源:澎湃新闻

1月6日,长三角一体化干部交流合作座谈会暨一体化示范区领导干部示范培训班开班式在苏州市吴江区举行,长三角一体化干部交流合作由此打开新通道。

上海、苏州两地共同探索干部交流任职,分处级、科级两个层面进行试点,首批共交流8名干部。具体来说,苏州与上海市级之间各对应交流2名处级干部,苏州市吴江区和上海市青浦区之间各对应交流2名科级干部,目前8名交流干部均已送任到岗

除了八名干部的交流任职,会议还宣布,建立轮值制的领导干部示范培训制度,由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轮值举办,每年举办一期,首期由吴江区举办。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要探索建立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干部交流机制”。

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杨佳瑛总结这次干部交流的三个鲜明特点,一是干部交流形式“多”。既有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干部交流任职,又有区级层面青浦与吴江之间干部的交流任职,还有市级层面上海与苏州之间干部的交流任职。二是岗位含金量“高”。上海、苏州都把非常关键、非常吃紧的岗位拿出来。三是保障机制“全”。上海、苏州两地组织部门认真研究干部交流后的关系转移、跟踪培养、生活照顾等机制措施,尽可能解除干部的后顾之忧。

与挂职交流不同,这次交流任职要将档案关系调到新任职地。前往苏州担任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党组书记,兼任金融办主任的上海干部谢善鸿,认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靠干部交流来推动体制机制一体化,打通政策对接“最后一公里”。

1月6日,青浦、吴江签署《关于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试点开展干部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青浦与吴江之间先行开展干部交流试点,在“选准”干部方面,重点围绕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规划建设、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重大项目和重要领域,两地组织部门建立定期会商机制,跟踪了解交流干部工作及日常表现,有针对性地把一些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交给交流干部去完成,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希望探索在不破行政隶属的情况下打破行政边界,突破制约要素流动的壁垒,干部的交流与流动,可以让不同地域间的公务员加强沟通,增进彼此“一家人”的理解和认同。

长三角

首本《长三角养老产业发展指引》发布,推进长三角41城养老合作

1月5日,2021长三角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研讨会在上海长宁区举行。会上发布了2021年长三角养老深化合作五大任务和五大共建共享平台,将大力推进长三角41城养老合作,还发布了首本《长三角养老产业发展指引》。截至2019年底,长三角区域户籍人口总数达2.15亿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为4676.89万人,老龄化比例达21.75%。(来源:解放日报

长三角铁路煤运量大增

2021年以来,长三角铁路煤炭运输量大幅增长,日均装车超过3000辆,其中电煤运输量保持在1800辆至2000辆,较日常运输计划增加1倍,创下近期历史新高。

去年12月份以来,安徽、江苏等地迎来低温寒潮,长三角地区城乡用电量快速增长,安徽、江苏等地14家火电厂出现电煤库存量不足。(来源:解放日报

上海

上海市64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2734亿元

1月4日,上海市64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2734亿元。此次集中开工的项目中,重大产业和科创项目52个,涵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在线新经济、航空航天、新材料、高端装备和金融、贸易等多个领域;基础设施、租赁住房等重大项目12个,涉及杨高路改建工程、海滨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等重要民生工程。(来源:上海发布

上海推进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

1月4日,《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对外发布。《意见》指出,作为超大城市,上海人口多、流量大、功能密,必须充分运用数字化方式探索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新路子,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根据《意见》提出的目标,到2025年,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到2035年,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来源:解放日报

临港集中开工10个产业项目

1月4日,临港新片区10个投资额超10亿元的产业项目集中开工,涉及总投资超300亿元,既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前沿产业领域的工业生产基地。其中,新昇半导体公司承担的新增30万片集成电路用300mm高端硅片研发与先进制造项目,总投资46亿元,将打破300mm硅片生产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来源:解放日报

嘉定新城新一轮建设首期重大项目启动

1月6日,嘉定区嘉定新城新一轮建设首期重大项目启动,现场集中启动15个项目,预计总投资超百亿元。嘉定新城将突出“最现代、最生态、最便利、最具活力”的建设理念,规划面积拟由122平方公里扩大至160平方公里,构筑科技创新高地、融合发展高地、人文教化高地和智慧交通高地,到2035年努力建成百万人口规模、功能复合多元的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上海新城样板。(来源:解放日报

2020年“上海工匠”揭晓

新一批“上海工匠”新鲜出炉。这批“上海工匠”中,涉及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的有50人,占51%。(来源:解放日报

江苏

苏州召开全市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推进大会

1月4日,苏州“新年第一会”发布《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该计划提出,到2023年,苏州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要达到60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6%以上。当天,苏州与华为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规划,华为将在苏州打造桑田岛基地,建设中国区政企总部、中国区云与计算总部、EBG全球OpenLab总部、WLAN全球研发总部“四总部”,进而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旗舰型项目。(来源:新华日报

无锡高新区启动建设太湖湾科创城

1月4日,无锡高新区太湖湾科创城正式启动建设,将形成引领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太湖湾科创城围绕物联网、生物医药等方向,构筑“一城、五组团、多点”发展格局。围绕人工智能、5G及新基建等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启动建设未来科技产业园。(来源:新华日报

江苏省今年将改造1000个城镇老旧小区

1月5日,江苏省住建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今年全省要完成1000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到“十四五”末,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基本完成,建成一批美丽宜居住区。(来源:新华日报

苏州将成首个自动驾驶规模商用城市

近日,中国首个自动驾驶生态运营联盟——“鳌头联盟”在苏州诞生。该联盟共包含32个产业内不同链条的合作伙伴,将在苏州落地推进自动驾驶的规模化商用。至此,苏州也将成为中国第一座实现自动驾驶规模商用的城市。(来源:新华网江苏

浙江

宁波、诸暨出台政策鼓励外来员工留下来过春节

1月4日晚,宁波市出台《关于支持工业企业留工优工稳增促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鼓励和支持工业企业留工优工、稳增促投。宁波市工业企业普遍存在外贸订单爆满的情况,春节期间停工停产将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同日,诸暨市人社局就发布了一则《致外地在诸建设者的倡议书》,倡议企业用实际行动留住员工。(来源:浙江日报

浙江确立2021年工业经济的主要预期目标

1月6日,浙江省经信工作会议明确了2021年浙江工业经济的主要预期目标: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7%,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增长6%。(来源:浙江日报

浙江2020年用电量增长2.62%

2020年浙江全年累计用电量483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62%。疫情下全社会用电量能逆势增长2.62%,背后有多方因素。得益于有力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举措,作为传统制造业和出口大省,浙江全社会生产需求旺盛。另外,天气也是催动用电需求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来源:浙江日报

安徽

安徽自贸试验区边界范围正式公布

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图片和边界范围日前正式公布。安徽自贸试验区涵盖合肥片区(64.95平方公里)、芜湖片区(35平方公里)、蚌埠片区(19.91平方公里),总面积119.86平方公里。其中,合肥片区重点发展高端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型显示、量子信息、科技金融、跨境电商等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区。芜湖片区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家电、航空、机器人、航运服务、跨境电商等6大产业。蚌埠片区重点发展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打造世界级硅基和生物基制造业中心。(来源:中安在线

2020年安徽新增A股首发上市公司20家

2020年,安徽省新增A股首发上市公司20家,仅次于江苏、浙江、广东、北京、上海,居全国第6位,首次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其中,新增科创板上市公司8家,居全国第7位;新增注册制下创业板上市公司4家,居全国第4位。截至12月末,全省境内上市公司126家,居中部第1、全国第9位。(来源:中安在线

2021年合肥大建设计划公布

2021年,合肥共安排建设项目1365项,全年预计完成投资675亿元。其中,续建758项,计划新开工607项。项目内容主要可分为四类,分别是交通基础设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城市景观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来源:中安在线

未来5年安徽省80%的县通高铁,所有县城通高速

近日,《安徽省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发布并明确提出,到2025年,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总体形成,基本建成“轨道上的安徽”,实现铁路网覆盖90%以上的县、80%以上的县通达高铁,实现所有县城通高速公路。(来源:安徽日报

合肥再获“中国家电产业基地”称号

近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家用电器协会联合发布通知称,继续授予合肥市“中国家电产业基地”称号。这是合肥第三次获评该称号。家电产业是合肥十二条产业链之一,作为聚力推进的重点产业,合肥聚焦“芯屏器合”产业布局,通过补链、延链、强链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国家电产业基地”。(来源:安徽财经

    责任编辑:吴英燕
    校对:张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