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阅读|医疗社会史新书推荐

郑彬彬、韩飞、张雯婧 等
2021-01-11 17:21

[美]迈克尔·金奇:《希望与恐惧之间:一部关于疫苗和人类免疫的历史》,金烨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年。

推荐人:郑彬彬(上海大学世界史博士后)

推荐理由: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扰乱了世界的正常运转。城市封锁、航路断绝、边境关闭、不断攀升的染疫数据、死亡数据、各国医疗体系崩溃,人们曾经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忽然遥不可及,疫苗成为各国民众翘首以盼的灵丹妙药。2020年末,随着各国疫苗的推出,人们似乎看到了疫情结束的曙光。

然而,疫苗对于人类疫病防控的有效性虽然有着充分的科学与事实证据,但在各个国家依然流行着对疫苗的抵制。“抵制疫苗现象之下埋藏的恐惧,常常能与新疫苗带来的希望相互抗衡”。对此,美国医学专家、医学史家迈克尔·金奇(Michael Kinch)的著作Between Hope and Fear: A History of Vaccines and Human Immunity (中译本:迈克尔·金奇著、金烨翻译:《希望与恐惧之间:一部关于疫苗和人类免疫的历史》,中信出版社2020年),在希望与恐惧的历史脉络下,勾勒了人类、疫苗和疾病三者之间互动的历史。作者在书中不仅回顾了致命病原体的历史及其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更回顾了疫苗反对者和兜售恐惧情绪贩子的历史。作者认为躲在反疫苗运动背后的不是恶意而是无知,我们若要尽可能兑现疫苗所带来的希望,则需要来自各方、特别是医疗从业者提供的准确信息的持续传播,以尽可能地移除恐惧背后的无知。

今天,新冠疫苗已经进入了接种阶段,而新一轮的怀疑与恐惧同样纷至沓来。于是,我们郑重推荐这本《希望与恐惧之间》,为大家在疫病大流行的时代思考疫病、疫苗与人类三者之关系,提供一个理性参考的范本。

[美]大卫·奎曼:《致命接触:追踪全球大型传染病》,刘颖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年。

推荐人:韩飞(上海大学世界史博士后)

推荐理由:

2021年1月,由世界卫生组织牵头成立的10国专家调查组将进入中国,深入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等地对新冠病毒进行溯源调查工作。厘清新冠病毒的最终起源,以及它进入人类世界的传播路线,必然需要几年的时间。大卫·奎曼作为优秀的科学作家,在这本新书里深入埃博拉病毒等酿成重大疫情的各种病毒起源地,以专业而详尽的实地采访、科研进展探析和里程碑式文献的解读,向我们揭示了溯源工作的真实面貌。我们可以凭赖这样的工作,获得一个近距离观察流行病学内史的视角,得到方法论上的启发,或可为将来的话语建构与文本对话打下“内观者”的基础。

Diana S. Kim, Empires of Vice: The Rise of Opium Prohibition Across Southeast Asi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20.

推荐人:张雯婧(上海大学世界史博士)

推荐理由:

在解读一项政策背后的历史渊源时,大多数研究会选择集中于探究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上,而疏于对官僚机构内部工作人员的活动进行分析。而本书的作者戴安娜·S. 金(Diana S. Kim)则利用东南亚和欧洲的大量档案资料,通过考察、比较英属缅甸、马来亚和法属印度支那三个殖民地就鸦片问题建立起的监管体系,阐明了英法殖民地统治者在鸦片问题上做出的戏剧性转变——即从公开维护贩卖鸦片这一殖民收入来源,到官方施行鸦片禁令的全过程。在这其中,作者特别关注于殖民政府中地方行政官员的历史背景,深入分析了官僚机构内部的日常活动,既通过微观层面详细叙述了地方行政官员的日常工作,同时又将他们的想法和行动置于宏观的东南亚政治经济发展当中,为殖民时期东南亚的官僚机构与鸦片问题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Mark Honigsbaum, The Pandemic Century: A History of Global Contagion from the Spanish Flu to Covid-19, Penguin Random House UK, 2020.

推荐人:Bashir Jatoi(上海大学世界史博士)

推荐理由:

COVID-19是当下世界中最受关注的话题,它甚至将重塑世界。因此,马克·霍尼斯鲍姆(Mark Honigsbaum)及时撰写了《人类大瘟疫:一个世纪以来的全球性流行病》(2020年)。

这是对过去一百年,包括COVID-19在内的传染病爆发大流行的认知梳理。20世纪的人们见证了各种流行病,就像20世纪上半叶西班牙流感、鼠疫和鹦鹉热一样。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时,科学家们就期望能够阻止传染病的灾难性爆发。虽然这已经是一个医学进步的时代了,但病毒和细菌的传播状况依然出乎我们的意料,它们轻易就能引发恐慌、影响新闻周期,如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军团病和艾滋病,21世纪出现的SARS、埃博拉、寨卡病毒和COVID-19病毒。

霍尼斯鲍姆对这些流行病学进行了扣人心弦的叙述。环境受到破坏、拥挤和不卫生的社区、贩运和消费野生动物等成为导致流行病的一些因素。与20世纪初相比,21世纪更为便利的交通和旅游业的发展加速了疾病的传播,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是病人死于疾病,许多健康的人也会因受感染而死于这种疾病。霍尼斯鲍姆在书的结尾严肃地提醒人们,流行病是不可预测的,而且还会再次出现。随着正在进行的COVID-19爆发,这本书是任何对大流行史感兴趣的人的必读之作。因为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最新的信息,包括关于COVID-19的新章节。总之,这本书结合了科学史、医疗社会学和许多一线的新闻报道来传递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

[英]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医疗与帝国:从全球史看现代医学的诞生》,李尚仁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

推荐人:苏诗婉(上海大学世界史硕士)

推荐理由:

现代医学与帝国主义史息息相关。疾病和欧洲医学在贸易时代开始就以各种方式通过殖民的联结而变得丰富。欧洲人探索并利用殖民地的自然资源,标准化自己的医学,从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制成当地药典。同时,欧洲与其他种族的相遇,在现代医学思想中建立了种族与人类演化的观念。殖民地不同阶级和社会群体也在因应这这一过程。所以在欧洲帝国向全球扩张的过程中,在人的行动力和更广大的社会与经济结构的互动过程中,现代医学作为理解当代健康挑战的锁匙也进行着知识论与结构的根本改变,医学史也随着殖民者而变化。

作者另辟蹊径,以全球的尺度来认识医学史。本书在地理尺度上横跨欧、美、亚、非各洲,在时间刻度上,探究了16世纪至19世纪,涉及帝国主义四个不同时期三百年的殖民史;并取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第一手档案文献资料,叙述现代医学与欧洲帝国主义的交会与相互构成的历史,认识欧洲帝国的兴起与现代医学在知识和物质上的联系。同时,作者也关注亚非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医学发展。研究医学史让我们得以理解更加深广的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历史是如何导致疾病、死亡和医学系统的变化;以何种方式影响不同的人群;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医学的交汇,而医疗如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工具。在众多复杂的历史中,疾病、医学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历久弥新、常说常新的问题,而世界历史也在这种联系与发展中变迁。

David Durnin, The Irish Medical Profession and the First World War, Palgrave Macmillan, 2019.

推荐人:张天卫(上海大学世界史硕士)

推荐理由:

大卫·达宁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爱尔兰医学史中心获得其博士学位。他因其工作获得了多项资助和奖励,包括爱尔兰研究委员会研究生奖学金和爱尔兰皇家医师学院医学史研究奖。

大卫·达宁(David Durnin)在《爱尔兰医学界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考察了爱尔兰医学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该书不仅评估了爱尔兰医学界在一战之中的角色参与,也质疑了全球战争对爱尔兰国内医疗基础设施,特别是医院网络发展的影响。该书探讨了促使爱尔兰医务人员加入英国军队医疗服务的因素,揭示了爱尔兰医院管理者如何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员短缺和经济通货膨胀,确保爱尔兰志愿医院网络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过程。同时该书还对爱尔兰战时医生在重新融入爱尔兰社会过程中经历的深刻政治观点转变进行了研究,他们倾向于参与冲突,随后又卷入了自身医学界的纠纷。该书是第一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爱尔兰的医疗界进行全面研究的著作。

于赓哲:《从疾病到人心——中古医疗社会史再探》,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

推荐人:戴琪(上海大学政治学硕士)

推荐理由:

古人如何面对瘟疫?瘴气是真实存在抑或只是出自人心的幻想?古时候的医患关系是怎样的,他们也有医患矛盾吗?

作者为我们学习医疗社会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传统医学。作者长期致力于中国中古时期医疗社会史的研究,认为“疾病比很多因素更能长远影响人类历史”“在摸索人与社会甚至人性的基本规律的时候,医疗与疾病是一个绝佳的窗口”。

这本书谈的不是疾病毁灭帝国,而是疾病与人心、医疗与社会的关系。人类的政治活动可能会有伪装,经济交易可能会有欺诈,唯独遭遇疾病、面对死亡的时候,人类将袒露最真实的自己。疾病其实比很多因素更能长远影响人类历史,因此对疾病与人类之间关系的探究始终都是重要的。战争和经济是人为可控的,而疾病常常来无影去无踪,人类无法预测下一种可怕的疾病会在何时、何地出现,会持续多久。

这本书通过对海内外大量史料的爬梳整理,剖析实际案例,探索疾病与人心、医疗与社会、中医与西医之间的关系,尝试发掘文字背后隐藏的史实,并提供一种思路,试图将传统医学从“科学还是迷信”的窠臼中拉回来,还原中国古代医学本来面貌。其切入点既有医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医者形象的模塑、医患关系的探讨,也有对古代的卫生体系、瘟疫的“致病与治疗”的思维模式、宋代墓葬壁画背后的医药文化等问题的思考,都值得我们细品深思。

Mary Augusta Brazelton, Mass Vaccination:Citizens' Bodies and State Power in Modern Chin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9.

推荐人:俞冰(上海大学世界史硕士)

推荐理由:

本书讲述了建立这些运动的人员、物资和制度的故事,揭露了中国共产党如何通过提高国民健康水平,迅速在所有公民的日常生活中站稳脚跟。这场讨伐运动深深地植根于第二次甲午战争期间的中华民国,当时中国西南地区的研究人员努力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免疫服务,包括城市和农村地区。但它的遗产是深远的,为国家提供了一种发展新的控制和参与形式的手段。Brazelton考虑了疫苗接种政策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从农村卫生保健到冷战时期的医疗外交项目。通过将中国医学史嵌入到国际潮流中,她强调了中国如何以及为何在全球卫生政策的关键时刻成为初级卫生保健的典范。

通过挑战人们对著名的“中国公共卫生模式”的传统理解,《大规模疫苗接种》成功地揭示了中国国家如何发展出惊人的保护生命的能力。

本书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人们了解中国的历史以及“医学外交”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国际交往中的作用。

Lynne Curry, Religion, Law, and the Medical Neglect of Children in the United States, 1870–2000: 'The Science of the Age', Palgrave Macmillan, 2019.

推荐人:陈曦(上海大学世界史硕士)

推荐理由:

这本书利用多元档案证据、医学论文、宗教文本、公共话语和法律文件,阐述围绕着美国医疗领域忽视儿童所引发的争议的历史背景。书中着重叙述“儿童是具有医疗护理需要的特殊个体”,这一观念的流行,促成儿科这一新的医疗实践领域的产生,引发一场儿童福利运动,一次迫使立法机构和法院重新考虑公共和私人对确保儿童身体健康的责任。对因其宗教信仰拒绝就医的父母的起诉与判决情况以及相关法律问题。医疗教派对医生日益增长的权威和国家在儿童福利领域角色、作用的挑战。以儿童医疗问题为视角,反映了美国民众对科学的不同态度,深入探讨了儿童医疗问题中体现的宗教、法律、医疗、福利等因素的复杂影响。

张勇安主编:《医疗社会史研究(第10辑):疾病的政治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

推荐人:上海大学马斯托禁毒政策研究中心

推荐理由:

《医疗社会史研究》第十辑的主题为“疾病的政治学”,重在揭示疾病、医疗、卫生与健康的内在政治、社会与文化逻辑及意义。围绕这一核心要旨,本辑共收录9篇专题论文、1篇档案选编、2篇学术书评。所收录文章中,阐发医疗卫生与地方社会变迁的有之,揭示医学机构的区域性与全球性演变轨迹的有之,探讨战时国际医疗援助的有之,关注监狱卫生及疫病防治、医疗卫生与种族关系/政策的有之,从日记中发掘医患关系与医患心态的有之,探察基层卫生制度改革、史上重要人物的疾病与健康的有之,反思学界卫生史研究现状、微观医疗社会文化史研究趋向的亦有之。本辑收录的文章从点、线、面揭示了以往较少为人注意的医疗卫生史的制度、机制与观念元素或维度。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马斯托禁毒政策研究中心” ,经授权,澎湃新闻转载。)

    责任编辑:于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