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见证了鲜活的海上丝路,齐东方陈克伦等共话“黑石号”

澎湃新闻综合报道
2021-01-09 08:56
来源:澎湃新闻

当“黑石号”这艘满载六万余件中国唐代文物的商船从印度尼西亚爪哇海域被打捞而出,它成为了目前证明中国和阿拉伯地区进行直接贸易的最早考古证据,也让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加鲜活。

在上海博物馆“宝历风物——黑石号出水珍品展”进入尾声之际,上博近日推出了“唐代沉船与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音频节目,特邀四位知名考古文博学者与两位连线特邀嘉宾,从黑石号的发现到整理现场等多方位对“黑石号”进行了探讨。

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唐代沉船与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音频节目,共六集,分为“黑石号展览:从新加坡到上海”、“不可错过的黑石号珍品:从陶瓷器到金银器”、“身临其境:走入黑石号文物的整理现场”、“年代·船货·航运:黑石号的几个问题”、“黑石号:时间的胶囊”和“探讨:沉船及水下遗产保护”。

“唐代沉船与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音频节目

这既是学术圆桌,也是线上课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齐东方,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原上博副馆长陈克伦,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魏峻,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陆明华,四位考古文博学者齐聚一堂,聊黑石号的发现与展览,论文物背后的唐代研究新启示,辩水下考古的伦理与未来。另外,两位特别连线的特邀嘉宾,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博士候选人陈玉秀和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研究员简舒怡,则将带领听众走入20年前的黑石号发现整理现场,邀听众共览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的唐代沉船展厅。

“唐代沉船与海上丝绸之路”音频节目录制现场

上博“黑石号”音频圆桌预告。
第一集 黑石号展览:从新加坡到上海

1998年发现的“黑石号”沉船具有怎样重大的意义?“黑石号”文物如何入藏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宝历风物——黑石号沉船出水珍品展》,为何要将国内文物和黑石号出水文物进行并置?在第一集中,陆明华研究员、齐东方教授将带领听众一同探讨这些问题,期间主持人褚馨还特别连线了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的研究员。

第二集 不可错过的黑石号珍品:从陶瓷器到金银器

数量惊人的长沙窑瓷器,前所未见的完整唐青花盘,与正仓院互为对照的白釉绿彩瓷器,与何家村窖藏比肩的金银器……黑石号出水的珍品令世人大开眼界。在第二集中,陆明华研究员、齐东方教授将为大家详细解读不可错过的黑石号珍品,尤其就白釉绿彩吸杯的功用,“江心镜”与文献的关系,八棱金杯的产地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而有趣的探讨。

唐·伎乐纹八棱金杯

下文节选自“唐代沉船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圆桌:

齐东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件江心镜的发现非常重要,甚至说最开始让我对这批东西感兴趣的就是它。因为刚刚发现以后,照片曾经就拿到中国来,我当时一眼看到“江心镜”,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感觉。从文献里的记载,唐人叫出镜名字的没几篇。现在我们说的铜镜名都是现代人给起的名字。

褚馨(圆桌主持,上海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黑石号展览项目负责人): 比如说真子飞霜镜对吧?

齐东方: 对。“真子飞霜”是根据它的铭文,但实际上文献里也没有这个名字。但是有盘龙镜,有江心镜,这个是明确的而且不光是一条文献。好几个地方都提到“江心镜”或者叫“百炼镜”。奇怪的是,中国各个博物馆的收藏途径都是最多的,数量上都能拿出很多铜镜。居然这么多博物馆和考古发现里都没有(江心镜),正式发表的或者是考古发现出土的都没有。而且这个名字还恰恰是文献里记载最多的,这就很奇怪的一件事情。结果那次我一看,果然是它上面有提字“扬子江中”,有镜铭。所以这个镜子发现就特别的重要。

唐 扬州江心镜,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褚馨: 所以您当时是看准了这一圈的铭文?

齐东方: 对,当时器物不难辨认,字很大。它不光是发现了一个古代文献里的记载的铜镜种类,填补了过去铜镜的一个空白。另外如果是我们观众看那个展览,或者是有机会到新加坡看整个沉船里面出水的那些铜镜,你会发现它的品相和其他铜镜都不一样。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它很可能在船里头放的部位不一样。另外这种镜子它上面还有八卦纹。八卦纹是铜镜里的一个比较特殊的种类,通常来说这种东西不光是照人的,甚至主要不是照人的,而是祭祀用的。

褚馨: 或者是不是道士用?

齐东方: 对,道士手中永远要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剑,一个是镜,是照妖的。所以这镜子和其他的品相不一样,这就是发现器物组合的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另外在文献记载中,当时出海远航的时候之前都要做一些祭祀活动。所以它更可能是船上特殊的用具。

褚馨: 但是我这边还有一个小小的疑问,关于江心镜的史料记载很多都是说到“五月初五午时扬子江心百炼造成”(原文出自《太平广记·李守泰》:“以五月五日午时,乃于扬子江铸之”),但是我们读铜镜的铭文的时候,却是写了“十一月廿九日”。我想请教:文献跟出水的实物之间没有完全对上。这是一枚真的江心镜呢?还是它是江心镜的一个品种?

齐东方: 所以我说这个镜子更重要了。如果是发现一个东西仅仅是和文献相吻合了,那也无非是给文献做了一个注脚。所有文献确实都写着“五月初五午时扬子江心百炼造成”,5月5号在扬子江心怎么造镜?我想就是古人的一种说法,而且它不一定说是这种镜子都是5月5号制造。我理解文献是这样,显然它带有特殊的要强调镜子的特点,还特别提出“百炼造成”。按照正常的这种逻辑思维,扬子江心怎么能够制造镜子呢?……

第三集 身临其境:走入黑石号文物的整理现场

陈玉秀谈黑石号文物出水与文物整理现场(第三集片段)
从黑石号文物出水不久后就受命工作,用6年的时间亲手整理近6万件文物,这一集的嘉宾,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博士候选人,台北故宫博物院助理研究员陈玉秀可能是知道黑石号及其出水文物幕后花絮最多的人了。沉没水底的千年文物是怎样堆叠的?刚出水的文物是否和今天我们看到一样光亮如新?对于断代至关重要的这件“宝历二年”碗是如何被发现的?更多整理现场的故事,她将在音频中娓娓道来。

唐·长沙窑青釉褐绿彩“宝历二年”铭花草纹碗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第四集 年代·船货·航运:黑石号的几个问题

陆明华与齐东方谈“黑石号”陶瓷的年代考证(第四集片段)
沉船文物出水后,有哪些历史真相也会随之浮出水面?考古学家又会通过怎样的手段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地通过有限的信息为我们还原尽可能多的历史真相?这集的两位著名文博专家齐东方教授和陆明华研究员,将施展各种本领,用不同手段判定出黑石号的年代、还原出唐代中晚期的主要出口商品、推断货物的装运方法、甚至猜测出这艘船的航线与启航地。

唐 巩义窑青花花卉纹盘,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第五集 黑石号:时间的胶囊

有人说,“黑石号”是一颗凝固了时间胶囊。确实,透过近6万件历经千年而仍保存完好的瓷器、金银器、铜器、铁器、钱币、玻璃器、各类香料以及生活用具……那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熙攘往来的盛况已仿佛跃然眼前。1200年前的大唐有着怎样的开放气象?中国与东南亚、中东地区是如何进行贸易、文化交流的?不同地区的人们对于进出口的货物有怎样的偏好与选择?亚洲先民又是如何借助着何种技术扬帆远航、劈波斩浪,创造出了海洋文明的辉煌历史?这一集里,陈克伦馆长和魏峻教授将带领观众剥开这颗“胶囊”的层层外衣,深入解读黑石号蕴藏的时光奥秘。

下文节选自“唐代沉船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圆桌:

魏峻(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那个时候的海洋贸易的物品其实蛮有意思的。就拿黑石号来讲,它商品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有一部分是专门适应外销的需要来生产的,像长沙窑带彩的这一部分。长沙窑在国内也进行了发掘,相关的考古资料积累也比较多,但发现的主体的东西不是这些。包括它绘画的图案、相关的风格,可以看出它明显是为了开拓市场,专门去生产的。但是(比如)邢窑的白瓷、越窑的青瓷,就是我们自己的特色,跟国内发掘一样的。这个时期的商品,不同的窑口的发展策略是不一样的,那些名气很大的,会坚持自己的风格,因为这是卖方市场,我说了算。还有一部分要开拓市场的,就会适应买方的需要,它的策略是不一样的。

褚馨: 对,而且黑石号货物的装载量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根据数据来看,基本上90%以上全部都是长沙窑的东西,中国喜欢的越窑、邢窑其实占比很小,只有两三百件。所以我们可不可以说,这艘船其实是当时的专门出口长沙窑瓷器的远程的海贸船?

唐 长沙窑青釉褐绿彩胡人头像纹碗,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陈克伦(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原上博副馆长): 主要是出口长沙窑的。因为那个时代正是长沙窑最发达的时代,长沙窑当时的兴起就是为了外销。长沙窑在国内有发现,但是和国外发现相比较,国外的发现比国内的发现要多得多,而且点要更广,量要更大。

魏峻: 不同窑口的销售策略跟发展模式也是不一样的。长沙窑的东西在这个时期以及稍晚的时期,对外销售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把时间再拉长一点,长沙窑、越窑瓷器的数量其实有个比例变化关系。唐五代印尼一带发现的船,有井里汶、印坦、黑石号。随着时间越来越离我们近,长沙窑的比例不断地下降,越窑的比例不断地上升。像黑石号,它中间的越窑的比例非常小,只有几百件。到了印坦这条船的时候,基本上可以增加到20~30%是越窑的。到井里汶就绝大部分都是越窑的(产品)。……

第六集 探讨:沉船及水下遗产保护

黑石号的发现足以震惊世人,但其商业性打捞的非科学性操作却历来受到诟病——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由于没有受到严格保护和仔细记录,永远湮灭在了茫茫海底。商业打捞的行为虽然符合黑石号沉没地印度尼西亚的法律,却违背了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国际共识。那么,沉船应该如何打捞?在这一集中,陈克伦馆长和魏峻教授将直面这个考古伦理问题,并为我们解析南海I号的发掘过程,经由中国的水下考古经验为我们提供一个正确的范本。

展厅现场

“唐代沉船与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音频节目链接:http://shangbo-audio.yit.com/shm/courses/theme/hsh

(本文综合自上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博物馆音频节目)

    责任编辑:陆林汉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