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上海市社联英文网站开通

澎湃新闻记者 徐萧
2021-01-08 19:56
来源:澎湃新闻

2021年1月8日,上海市社联英文网站开通仪式暨“大变局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使命”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会堂举行。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出席会议并讲话,上海市外宣办副主任尹欣到会致辞。上海市社联专职副主席、秘书长解超主持会议。

上海市社联英文网站开通仪式

权衡在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带来了新的时代命题,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作出新的回答。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紧跟时代步伐,回应时代关切,发出时代声音,才能使人文社会科学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上海市社联英文网站的推出,旨在充分发挥本市广大社科工作者的专业优势,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发布和展示最新的社科学术研究成果和活动信息,拓展中外社科学术交流的空间。通过贴近中国实际、贴近国际关切、贴近国外受众,运用国际社会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主动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思想,提出中国主张,搭建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有效互动交流的桥梁,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

尹欣首先代表市委外宣办对市社联英文网站的开通和本次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她在致辞中指出,上海哲学社科领域人文底蕴深厚、学科体系健全,人才荟萃,在把中国发展的成功实践上升到科学理论高度和规律性认识层面,打造易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推动中国观点走向世界作出了许多贡献。市社联英文网站的建设开通,为世界更好了解上海哲学社科事业发展拓展了渠道。希望市社联及广大社科工作者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及时发布上海哲学社科研究的最新观点和成果,让世界了解上海、理解中国,持续彰显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在专家研讨环节,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认为,讲好上海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上海贡献,是上海人文社科界的使命与担当。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话语体系是内容和方法的统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成果是基础,易于国际社会接受是方法,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自然语言转换问题,是话语转变的系统。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对外传播和话语能力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专业和实践经验,愿与上海市社联加强合作,为上海学术外宣贡献力量。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表示,人文社会科学的使命是让世界读懂中国,读懂大变局中的中国之变和世界之变,要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学术自觉,弄明白、讲清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背后所蕴含的价值体系、制度体系和知识体系,这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界首要的使命和担当。

在陈东晓看来,要在当下国际社会各种迷局中凝聚共识,有四个共同议程尤为紧迫和关键,需要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积极参与:一是包容性发展的议程,二是绿色发展的议程,三是合作发展的议程,四是引导科技向善的议程。

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黄仁伟认为,自新航路开篇以来的500年,是西方思想体系主导的500年。新一轮世界大变局呼唤新的思想解放,它应该具备破除对西方思想体系的迷信、以人类共同命运为基础、对生产力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再认识等特征。

黄仁伟表示,这些特征,印证了中国是这一轮思想解放的主体,中国的实践为世界思想大解放提供了动力。而上海是中国与世界结合的最前沿,上海的哲学社会科学界应该在这个过程中贡献更大的力量,社联英文网站的开通正是在这个方向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华东师范大学原校长、上海纽约大学原校长俞立中表示,当今中国和世界都在急剧变化,人文社会科学应该站在中国传统思想的根基上,结合社会发展的实践,加快完善的步伐,才能够使中国故事讲得生动。

另外,俞立中认为,要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要让中国学者在国际舞台发声,同时也要关注我们的话语系统能不能为世界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要充分认识到世界是由多元文化构成的,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共性,只有对方听进去了,才会真正有效果。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王宁、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主任吴冠军、上海纽约大学历史学教授Tansen Sen(沈丹森)、上外中东研究所20级博士研究生周瑜(苏丹籍)等专家学者也围绕“大变局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使命”这一主题开展了深入的研讨交流。

据悉,今天正式开通的上海市社联英文网站(www.sssa.org.cn/enindex/index.htm)共开设了5个专题栏目,将从社科新闻、学术研究、学会活动、社科普及等方面全方位展示本市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研究成果、学术活动和学人风采。

上海市社联英文网站

    责任编辑:陈诗怀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