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有社会担当的高素质法律职业人 ——专访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何志鹏 | 法学院

2021-01-06 23:04
北京

核心提示:吉林大学法学院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的法学人才为目标,以法律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为核心,构建了“知识传输+技能培养+智慧育成”的3.0版法治人才培养体系。

何 志 鹏 ,吉 林 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兼任中国国际法学会常 务 理 事 、中 国 国 际经 济 法 学 会 副 会 长 、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受访者/供图

记者|汤 瑜

责编|薛应军

正文共2955个字,预计阅读需9分钟▼

吉林大学法学教育始于1948年,1988年成立法学院。该院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的法学人才为目标,经过7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法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日前,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专访了该院院长何志鹏。

创立法律人才培养实验班

何志鹏表示,近年来,吉林大学法学院通过“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计划”,既培养能够扎根基层、服务社区的法治人才,也思考如何培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的高层次人才。

据何志鹏介绍,2010年,该院创立了法律人才培养实验班,且已形成了复合型卓越人才实验班和涉外型实验班。该实验班采取“A+B”教学,A是所有法学专业学生都需要学习的课程,实验班学生必须无条件参与这些必修课、必选课的学习;B是在实验班内部根据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课程体系,例如经典精读、方法讨论、生活中的法理、实践性人才训练、理论研讨会等课程。

“将那些愿意参与更高水平人才培养课程学习的学生遴选出来,让他们有进一步提升的机会。”何志鹏说,这种教学方式在保证广大法科生接受基本素质教育的同时,使一些有能力、有干劲的学生可以向更高层次的法律人才队伍迈进。

在何志鹏看来,这种教学方法和教育部等部门联合推出的《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宗旨一致,即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何志鹏说,法学专业作为本科专业进行招生和教学,这本身就是本科教学中厚基础和宽口径的表现。该院给本科生设置的课程多、课时长,很多学生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更长时间学习和消化知识,从而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为避免学生被动听课,该院设计了很多互动环节。比如何志鹏在教授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等课程时,经常会在课前、课间或课后给学生留一些思考题,有的需要学生在课堂回答;有的要求学生在课后提交邮件,阐述自己的看法;有的则留给学生相互讨论。

“大多数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讨论,并在老师反馈之后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何志鹏说,该院的许多课程学习会以课堂表现及论文、作业方式进行考察,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应试教育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

人才培养的核心机制

近年来,该院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机制“法律工程训练中心”,建立了“知识传输+技能培养+智慧育成”3.0版法治人才培养体系。

何志鹏说,所谓“法律工程训练中心”,其核心概念“法律工程”是指把法律科学和法律技术进行有机融合,设计成以知识传输为基础、以技能培养为引领、以“智慧育成”为目标的育人模式。“法律工程训练中心”是人才培养的机制体系,是学生进行学习能力培养和实践训练的整体框架,注重问题导向和实务导向,强调将知识能力和工作理念有机结合起来。

何志鹏表示,在“法律工程训练中心”,学生要进行一系列专业能力训练,包括现在较成熟的模拟法庭、模拟仲裁训练,立法程序思维训练,守法格局训练、法治状态指数评估训练等。

在他看来,通过这些训练,可以把学生学到的知识激活,让学生有能力按照问题要求,提供有效的应对方案,以一名优秀职业法律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使其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形成卓越法治人才核心素养。

“无论要求学生参与个案应对工程训练、法律制定工程训练,还是引导学生进行话语塑造的工程训练,都意味着使其培养和形成‘法律智慧’。”何志鹏说,这样可以让学生不机械地理解和应用法律,学会思考如何在法治生活中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和完善国家的治理体系,使法科生成为有社会担当、有国家观念、有情怀的高素质法律职业人。

设立研究项目鼓励探索实践

目前,该院结合专业教学,在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学术创新等多个领域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平台。“在提升学生理论意识和理论素养方面,我们为学生设立了不同层次的研究项目,鼓励他们从事理论探索、大数据应用、实践前沿分析。”何志鹏说,这些项目促动学生在法律实践的各个方面、中国法治建设各个领域,寻找新的理论增长点,应对国家在法治建设方面的核心理论需求,回应国家在国际社会话语体系建构方面的主要要求,进行思想上的深挖和理念上的探索。

何志鹏认为,法学学科的实践教学应当分不同层次、不同强度。低年级法科生,应练习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高年级的学生,有必要安排整段时间实习和实践,尤其是参与“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学生。

为了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该院和多个政府部门及律师事务所签署了合作协议。“这些部门和单位作为法学院的定点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系统实习机会。”何志鹏说,比如吉林功承律师事务所为实习学生准备了阶梯式“菜单”,从简单的初步工作开始到最终参与具体案件办理,该所均为实习生安排了专门的老师。

同时,该院通过与地方、校友、关系密切单位的紧密联系,还积极为学生拓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平台。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该院积极与相关社区联系,为学生提供志愿服务机会。东北亚法律研究中心、东北亚高端法律人才培养基地落户该院后,他们又以此为基础积极推进相关学科的涉外法律人才培养。

重视教学质量提升教学魅力

目前,吉林大学法学院拥有完备的学科体系,为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法学理论、刑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国际法学、法律史学、诉讼法学及知识产权法学9个博士点,联办自设法政治学、法经济学两个博士点,2020年还获批人权学博士点。

吉林大学法学院一直重视教学质量,鼓励教师开设新课,更新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何志鹏介绍,在促进教学提升方面,该院近年来采取了四项措施:

一是定期开展学生座谈,也称“法苑茶谈”。座谈中听取学生对教师和教学的意见建议。“很多学生会坦诚表达在学习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我们将这些问题梳理后转给授课教师,让大家认真对待,不断改进课堂教学方案。”

二是教师听课制度。该院领导、督学和具有较为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对课程进行监督。在何志鹏看来,教师在听课过程中既能够总结现有课程的优势,也能够揭示现有课程存在的问题。这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魅力。

三是邀请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良好教学声望的专家,给教师辅导讲座。“从教学理念、教学技术等方面,给教师进行全方位、面对面辅导。”

四是该院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法学院签署“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协议”,并将他们的优势、特色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法律课程、师生研讨、读书会等与该院学生分享,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在更广范围内汲取优质教学资源。

为优化学生知识结构,该院还扩大选修课范围,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课。比如法科生如果对跨学科学习研究感兴趣,可以参加吉林大学举办的“青年学者论坛”以及吉林大学“青年文化书院”开展的相关活动。

另外,该院目前还特别注重扎实推进“一流教师在一线授课”“建设一批高水平线上课程”“建设一套全英授课课程”“建设一批特色优势教材”等教学改革工作。

同时,该院还建立了高级职称教师授课责任制,实行院领导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制、优秀年轻教师担任大学生导师制,在专业方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

·END·

原标题:《培养有社会担当的高素质法律职业人 ——专访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何志鹏 | 法学院》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