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冲突:以爱之名的伤害
撰文/ 陈欣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硕士生
王一集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
运营/ 杨晓
2020年4月17日深夜,一名17岁的高中男孩从车内夺门而出,没有丝毫犹豫地纵身跃入了上海卢浦大桥。整个过程只持续了短短5秒。桥下无边的黑暗迅速将他吞噬,就好像他短暂的人生。他的身后,只留下没能及时抓住他、痛哭捶地的母亲。无独有偶,不久之前,类似的一幕再次上演。一名14岁的初中男孩被母亲在学校走廊上公然打了两巴掌,随后转身跳楼。
亲子冲突是这两起悲剧共同的关键词。在唏嘘不已的同时,我们更需要思考类似悲剧发生的原因以及如何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图/unsplash
什么是亲子冲突?
顾名思义,亲子冲突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的状态。那么,什么事情可能引发亲子冲突?研究发现,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冲突主要围绕学业、家务、朋友、花销、日常生活安排、外表、家庭关系以及隐私这些方面产生。
在亲子冲突中,父母和孩子不仅仅会有观点上的冲突。随着冲突程度不断升级,亲子间还会进一步发展出情绪对立、言语冲突,甚至身体冲突。在文章开头提及的武汉初中生跳楼的悲剧事件中,家长扇耳光就是身体冲突的前车之鉴。
哪个年龄段最容易发生亲子冲突?
亲子冲突主要集中在青少年阶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青春期”。青春期是个体由童年向成年的过度时期,常常被戏称为“疾风暴雨期”和“亲子关系危机期”。文章开头的两个悲剧都发生在青春期。这可不是一个巧合。为什么这个年龄段特别容易产生亲子冲突?
在此阶段,青少年的生理发育非常迅速。生理上的成熟使得他们在心理上也希望能够获得和成人一样的权利,无比渴望独立、脱离父母的控制。但与此同时,他们的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自我控制能力弱,理性思考匮乏,还只是个内心住着孩子的“冒牌成人”。
另一方面,尽管孩子已经牛高马大,大多数的父母还是会习惯性地把他们当做小孩子。心理上跟不上孩子成长步伐的父母,自然也就无法适应由成长所衍生的系列问题。比如,父母可能依然以爱之名,事无巨细地“关照”孩子的方方面面。父母的控制与渴望独立、成长的青少年格格不入,必然引发孩子的反抗,导致亲子冲突越来越频繁。
图/unsplash
亲子冲突有什么危害?
频繁而激烈的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学业问题、情绪问题和行为问题三大方面。在极端情况下,亲子冲突甚至可能让家庭承受生命的代价。
1. 学业问题
“不做作业,母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这句话生动地展现了当前很多家庭所共同面临的亲子困境。研究发现,亲子冲突会对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学业参与以及学业成绩产生不良的影响。这可能是因为家庭问题会分散青少年的注意力、降低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在校表现。另一方面,亲子冲突会让孩子难以感受到家庭的支持与温暖,并进而削弱他们的自信心与学业能力。
图/unsplash
2. 情绪问题
亲子冲突还会对青少年的情绪问题产生直接的影响。研究发现,频繁、激烈的亲子冲突和青少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息息相关。亲子冲突还会导致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能力变差,抗挫折能力减弱,并对他们的正常社会交往产生负面影响。比如,经常体验亲子冲突的孩子更有可能对正常的社交互动产生排斥的心理,出现社交退缩的倾向。
3. 行为问题
亲子冲突还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行为,如网络成瘾、手机成瘾、反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违纪行为等。剧烈的亲子冲突还会影响青少年物质滥用,并且这种影响较为深远,可能会一直延续到成年期。更为甚者,严重的亲子冲突常常伴随着激烈的争吵和父母的指责,如果矛盾激化,将会极大地降低青少年的自尊心,增加自杀风险。
如何有效减少亲子冲突?
亲子冲突并不罕见,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发生,无需谈之色变。若处理得当,亲子冲突并不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绊脚石。减少亲子冲突,不妨试试以下几招。
图/unsplash
1. 尊重孩子,学会放手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我们往往会忽视,尊重的对象其实不仅仅包括长辈,还包括孩子。孩子不是附属于父母的产物,他们是独立的个体,同样需要、值得被人尊重。为人父母应当理解、尊重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在适当的时候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学着掌握、把控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体验成长的快乐和成就感。当然,放手并不等同于撒手不管、不闻不问,父母是孩子的避风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的帮助和建议。父母在情感上的理解与支持永远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刚需”。
2. 积极教养,情感支持
合理的教养方式往往会在家庭中表现为父母的支持、情感温暖,以及对孩子独立自主的鼓励。在这种家庭环境中,亲子之间的分歧较少,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相反,在充满敌意和控制的家庭环境中,父母会严格掌控青少年,压制他们想要独立的思想和行为,这会引发更频繁的亲子冲突,进而可能会酿成严重的后果。
3. 家庭和谐,避免冲突
一方面,父母应当在孩子面前减少负面情绪的表达和对孩子的消极回应。取而代之,父母需要对孩子给予情感上的关注,给与温暖和爱,为亲子关系注入情感联结。
另一方面,和谐的夫妻关系也很重要。良好的夫妻关系能促进亲子关系。相反,当父母之间剑拔弩张时,孩子极有可能受到连累,成为父母消极情绪的发泄对象。另外,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相处之道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渗透到孩子身上,成为孩子待人接物的准则。因此,构建和谐的夫妻关系也会降低亲子冲突的可能性。
图/unsplash
小结
亲子冲突难避免。如何降低亲子冲突的发生,以及发生之后如何降低其带来的风险值得我们重视。众所周知,频繁的亲子冲突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影响,但与此同时,若处理得当,它也有可能会成为改变家庭相处模式、改善亲子关系的一个重要契机。希望亲子冲突的悲剧不再上演。
参考文献
邓林园, 王凌霄, 徐洁, 黎坚. (2018). 初中生感知的父母冲突, 亲子冲突与其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6(1), 118-122.
邓林园, 赵鑫钰. (2015). 初中生感知的父母冲突与亲子冲突的关系: 冲突评价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5), 782-785.
方晓义, 张锦涛, 刘钊. (2003). 青少年期亲子冲突的特点.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3), 46-52.
胡思远, 梁丽婵, 袁柯曼, 边玉芳. (2019). 初中生亲子冲突, 朋友冲突对孤独感的影响及其性别差异: 一项交叉滞后研究. 心理科学, (3), 598-603.
韩磊, 许玉晴, 孙月, 曲影, 毛婉君, 郑莎莎. (2019). 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社交回避与苦恼的影响: 情绪管理和安全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2019 年 07), 40-46.
鞠佳雯, 梁丽婵, 边玉芳. (2018). 消极家庭情绪表露与初中生焦虑的关系: 亲子冲突和消极应对的多重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5), 26.
黎亚军.(2020).亲子冲突对青少年网络欺负的影响:链式中介效应及性别差异.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3),605-610+614.
汪传艳, 储祖旺. (2019). 家庭归属感对流动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 亲子冲突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4), 10.
杨菲, 吴鑫德. (2014). 父母教养方式, 亲子冲突与初中女生抑郁焦虑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2(9), 1418-1420.
赵宝宝, 金灿灿, 邹泓. (2018). 青少年亲子关系, 消极社会适应和网络成瘾的关系: 一个有中介的调节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4(3), 353-360.
Anderson, E. R. (1992). The effect of family relationships o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during family reorganization.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57, 178-99.
Branje, S. (2018). Development of parent–adolescent relationships: Conflict interactions as a mechanism of change. 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12(3), 171-176.
Brook, J. S., Brook, D. W., Zhang, C., & Cohen, P. (2009). Pathways from adolescent parent-child conflict to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in the fourth decade of life. American Journal on Addictions, 18(3), 235-242.
Bradford, K., Vaughn, L. B., & Barber, B. K. (2008). When there is conflict: Interparental conflict, parent–child conflict, and youth problem behavior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9(6), 780-805.
Dotterer, A. M., Hoffman, L., Crouter, A. C., & McHale, S. M. (2008). A longitudinal examination of the bidirectional links betwee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9(6), 762-779.
Malczyk, B. R., & Lawson, H. A. (2017). Parental monitoring,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academic engagement in mother-headed single-parent families.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73, 274-282.
Kuhlberg, J. A., Peña, J. B., & Zayas, L. H. (2010). Familism,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self-esteem, internalizing behaviors and suicide attempts among adolescent Latinas. Child Psychiatry & Human Development, 41(4), 425-440.
Martin, A. J., & Dowson, M. (2009).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motivation,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 Yields for theory, current issues,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79(1), 327-365.
Randell, B. P., Wang, W. L., Herting, J. R., & Eggert, L. L. (2006). Family factors predicting categories of suicide risk.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15(3), 247-262.
Shah, R., Chauhan, N., Gupta, A. K., & Sen, M. S. (2016). Adolescent-parent conflict in the age of social media: Case reports from India.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3, 24-26.
Samek, D. R., Wilson, S., McGue, M., & Iacono, W. G. (2018).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on parent–child conflict and child depression through late adolescence.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47(sup1), S5-S20.
Weymouth, B. B., Buehler, C., Zhou, N., & Henson, R. A. (2016). A meta‐analysis of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Disagreement, hostility, and youth maladjustment. Journal of Family Theory & Review, 8(1), 95-112.
Yen, J. Y., Yen, C. F., Chen, C. C., Chen, S. H., & Ko, C. H. (2007). Family factors of internet addiction and substance use experience in Taiwanese adolescents.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0(3), 323-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