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三江口建城1200周年(上):水城文脉

2021-01-02 22:20
上海

邹赜韬

【编者按】2021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浙江宁波将迎来三江口城址落成1200周年。作为中国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宁波三江口城址不仅是宁波、浙东区域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一座城市,其之于古代王朝东南经略,对千余年来东亚乃至更大范围世界秩序的整合,以及对于中国海洋文明的生成生长均影响深远。公元821年,在甬江、余姚江、奉化江交汇处,这座以日月为名的“明州”城厚积薄发,听运河船橹,扬海舶丛帆,兴四明文脉,荣膺“东南邹鲁”,得誉“天下港城”。值此重要之际,让我们一同回望宁波城走过的1200年光辉岁月。

宁波地区有确证可考的文明史,目前已可上推至距今8000多年的井头山遗址。因而从体量看,1200年在宁波文明史上不过是几页篇幅而已。不过要论持续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广,三江口城址在宁波城市史上的意义无可替代。

今日三江口 中国宁波网 图

宁波河汊纵横的地理环境,使得古代宁波城镇营建、发展无法撇开“水”这一决定性要素。

最近,考古学家在宁波花园新村汉六朝遗址内发掘出大量临河护岸等濒水遗存,证明宁波先民在“水城营建”方面得心应手,可以说是世代相承。1200年间,四明大地先后被冠以“明州”、“庆元”等地名。

明洪武十四年(1381),朝廷借“海定则波宁”的吉言,确立了“宁波”之称,迄今七百年未有改变。宁波这一地名带“水”而来,恰如三江口畔这座城市,一千二百年间与水相依,城水共荣。

三江口城址的“水缘”

明成化《宁波郡志》凝练地概括了三江口时代宁波的地理骨架:“滨海、枕山、臂江”。对宁波城而言,山海是远处“凭依”,而江水,实是内化于城市形塑过程的“臂膀”。倘若继续这一比喻,滔滔三江好似骨架,支撑起了三江口城址的基本空间。这座城从踏足三江口的第一秒起,便结下了深深的“水缘”。

宁郡地舆图 资料图

1200年前,明州治所的搬迁因“水”而起。

唐长庆元年(841),时任明州刺史韩察以州城临近鄞江,“地形卑隘”为由,将明州治搬迁到三江口片区,并征发民夫修筑了罗城。近年考古工作证明:在841年“升格”之前许久的汉晋时期,三江口片区已是宁波重要居民区所在,房屋林立,人口丛密。这些今天看来足以“构成城市”的“城镇化”推力,最终还是因“水患之急”而得以施展。可见“水”在宁波三江口城勃兴间何等重要。

1997年,文物部门对建城初期的宁波子城遗址进行了系统考古调查。结果表明,早在三江口城市建设起点,宁波城已然铺设了完善排涝系统,窨井、明沟、暗渠随处可见。

先民依风水勘定宁波城址有“三江交汇,一水入海”之势,实属绝佳“中”地。古代宁波“三江”所谓,与今日有所不同。今余姚江旧称慈溪江,今日甬江在镇海大浃江段以上的水道被称作“鄞江”。而几百年前,“三江口”也曾不以“江”为名,而是写作“三港口”。

在宁波方言里,“江”与“港”异字同音,“港”在古汉语里亦可指水道。由此,“三港”与“三江”间,或许也留存着一段趣闻。

宋元时期宁波方志尤为关注三江对宁波城市的空间塑造意义。志书内一段记载形象地描绘到:“奉化江自南来限其东,慈溪江自南来限其北,西与南环以它山之水。”在冷兵器时代,环城江水形成天然屏障,守护着宁波城的一方太平,守望着这座城市的千载繁荣。

宁波城外得大江环合,内有水网密织。府东河、平桥河、天封塔西河等十余条内河蜿蜒曲折,串联起古城角角落落。

上世纪初平桥河水则碑,美国社会学家白克令(Harold.S.Bucklin)1924年指导沪江大学师生开展社会调查时所摄。本图来自网友“廿条桥”新浪博客

这些内河往往“伴路而行”,肩负疏导洪流、供给淡水的重任,也负担着城内船运交通。宁波城的内部水系与城外水体间留有多个通道,其中“水喉”、“食喉”、“气喉”这三处尤为关键——清人有赞道“三喉出水,最宜畅通”。

南宋文豪陆游曾作《明州》一诗,诗中描绘了宁波城内繁忙水上交通景象:“村步有船衔尾舶,江桥无柱架空横”,河埠头后船紧接着前船,东门外东津浮桥连结起宁波城与商贸繁华的江东岸,好一派热闹水城景象!

陆游诗中提及的东津浮桥始建于唐长庆三年(823),可以说是紧随三江口建城而设。这座浮桥虽屡次换名,却一直横亘宁波城东,千年不断。直至1930年代,宁波本地及宁波帮绅商集资将浮桥改作三轴钢筋环桥,灵桥由此获得新生。

今日灵桥  邹赜韬 图

1936年6月27日,钢结构灵桥顺利通车,成为中国首座钢梁单孔环行桥。至今它依旧承载着宁波老城两岸交通,以“元老”之姿,迎接着来往过客的注目礼。

从“辛勤求水”到“水润文脉”

绝大多数人难以想象,宁波这座因水而兴的城市竟然严重结构性缺水——虽毗邻三江,但潮汐携来海水,使宁波的江水不适饮用。与此同时,由于地处山海之间,宁波地表储水整体不佳,多数时间要“靠天给水”。

乾隆《宁波府志》舆图所见宁波城与三江口  资料图

对宁波城市水利颇为关心的宋人舒亶有言:“明为州滨江而带海,其水善泄而易旱,稍有不雨,居民至饮江水。” 舒亶还提到,唐宋时期宁波城居民一旦遭逢夏秋连旱,甚至会无奈取用泥坑里的脏水,过滤杂质后勉强饮用。直至清代,宁波城市供水稳定仍是一大考验,乾隆年间《宁波府志》总结称宁波这座城“唯淡水是利”。因而,宁波植根三江口,必须首先解决严峻的供水难题。

于是乎,在宁波城迁址三江口后的第12年,也即太和七年(833),它山堰应运而生。

它山堰  wikiand图

它山堰位于四明山与平原交接的鄞江上,“下阻咸潮,上承清溪”。堰体用条石砌筑,总计有36级拦河溢流坝,全长134.4米,宽4.8米。

主持修筑它山堰的县令王元暐,是琅琊(今山东临沂人)。这位“异乡客”凭借“它山之功”入祀宁波城隍庙,成为了宁波城的“守护神”,足见它山堰“御咸保淡”功能对宁波城的巨大意义。

它山堰水经南塘河在城南甬水门流入宁波城,汇集于日、月二湖,旋即由二湖通向城内各方:“畅为支渠,脉络城市”,宁波由此“阖境取给,始无旱晘之忧”。2015年10月,它山堰入选第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宁波这座水城还激励先民创造了独特的地方特色水利工程,碶便是其中之一。

宋人曾巩在《广徳湖记》里明确提出,碶乃是宁波人创新成果:“鄞人累石陻水,阙其间而扃以木,视水之小大而闭纵之,谓之碶。”1200年间,宁波城北门外的保丰碶,以及南塘河上的乌金碶、积渎碶、行春碶,就曾起过重要的调水作用。

“辛勤求水”不仅使宁波城“安澜”立足三江口,也“无心插柳柳成荫”地滋养起宁波城厢文脉,自然之湖渐成人文名湖。

月湖 arrivelguide图

宋时,本是储水湖的月湖被有心文人整饬,形成湖光佳境。学者黄文杰认为书香月湖的形成有三个标志:“书院林立,学术播扬”、“科举兴盛,世家代出”、“藏书守道,蔚成风气”,此言不虚。说学术,宋代大儒杨简、袁燮、吕祖俭皆曾于月湖畔讲学,数望族,宋代以来宁波楼、史、丰、郑、袁、马等人文世家纷纷环湖定居,论藏书,东亚古代桂冠藏书楼天一阁就坐落在湖边。

当宁波环城河不再具有防御、供水功能,那些碧波照旧为城市注入着生机活力。1936年,宁波城西的北斗河因“河水清洁,面积亦广”,被辟为“鄞县游泳池”,成为民国年间宁波市民重要的水上娱乐场所。

南塘河 资料图

曾经南塘河上的甬水桥守望无数船棹来往,而今甬水桥下船声不再,却成为特色临水商业街区南塘老街,小吃叫卖与游客嬉笑不绝于耳。水润的宁波文脉,就如此亲和地传承着,述说着,满足着宁波城每一代居民的理想生活。

参考资料:

1. 《鼓楼钟声:宁波老城的生命印记》,周东旭 著,宁波出版社,2017年10月

2. 《书香月湖:江南士人的精神构建与历史流变》,黄文杰 著,宁波文化出版社,2016年6月

3. 《宁波旧影》,哲夫 编,宁波出版社,2004年7月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