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苏州河而行·循声|苏州河的水质治理和城市人的自然观

陈鑫培
2020-12-07 18:58
来源:澎湃新闻
9月15日,在苏州河沿岸的公共绿地梦清园,“沿苏州河而行”的参与者们针对苏州河的水质治理、代表物种、苏州河边的自然教育以及现代人的自然观等方面进行了一番探讨。  讲解:郭陶然 赵敏华 李蔚  视频拍摄、剪辑:刘懿琛  策划:沈健文(04:12)
梦清园和《寻梦清源》

苏州河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水质治理,至今已经进行到第四期,近30年的变化有目共睹。河水告别了脏臭,飞鸟又开始徘徊,两岸的生态有了一定的改善。城市荒野工作室创始人郭陶然参与编纂的《寻梦清源——上海苏州河梦清园自然导览》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出版的自然导赏系列读本之一。在编写过程中,他和工作室成员做了大量调查,以图鉴的形式展示了梦清园中的生物物种,书中也梳理了苏州河治理的全过程。此次漫步梦清园,嘉宾们的讨论首先从苏州河的水质治理和梦清园的诞生开始。

梦清园里的两位工人  澎湃新闻记者 沈健文 图

赵敏华(上海市水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梦清园占地面积八万多平方米。当时市政府决定,该地块拆迁后不新建楼房,而是由政府出资建设一个纪念苏州河水质治理的公园。

梦清园内的地标是由邬达克设计的原上海啤酒厂建筑,其中的一座啤酒灌装车间被改造成了梦清馆——上海苏州河展示中心。梦清园中还设计建造了一个小型的水质净化展示模型。河水从苏州河抽上来之后,经过低池、中池和高池的几级沉淀过滤,再通过植物的净化,实现含氧量的增加,参观者能一步一步看到水质净化的全过程。

郭陶然介绍《寻梦清源》和苏州河治理 录音、制作:王越洲

《寻梦清源》内页  澎湃新闻记者 沈健文 翻拍

郭陶然(城市荒野工作室创始人):对于苏州河的污染治理,除了需要运用技术上的手段之外,后期的维护也需要较多的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协助。如果只是采取人工营造的措施,人工的水系往往因为不符合生态原理,会出现水质反复的问题。而通过生态修复的手段,鱼类、底栖动物、水生植物等都能对水质净化做很多贡献。如今,通过《寻梦清源》这本书,人们也可以了解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淡水湿地生态系统、水生生物的种类、功能及作用。

什么物种能代表现在的苏州河

行走苏州河多次以后,我们也开始思考,有没有什么物种能够代表现在的苏州河。在此次行走梦清园的讨论中,嘉宾们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郭陶然:目前苏州河边比较常见的物种是夜鹭。夜鹭平时站在河滨或江滨,灰色的背,红色的眼睛,在苏州河和黄浦江都有分布、栖息,以捕鱼为食。夜晚时分,它在水滨盯着水面,异常专注,保持至少两到三分钟纹丝不动,当有鱼浮出水面,就俯冲过去捕食。

以前在苏州河,包括黄浦江,夜鹭数量都没有现在这么多,主要是因为水质问题导致可供夜鹭捕食的鱼的数量有限。现在,人们能察觉到夜鹭数量的明显变化,这说明苏州河里的鱼量增多了,水质有了一个变好的趋势。

赵敏华谈苏州河内的生物等级和对放生的看法 录音、制作:王越洲
 

苏州河边的夜鹭  刘懿琛 视频截图

梦清园内,夜鹭的一种亚成鸟  刘懿琛 视频截图 

赵敏华:现在苏州河里的鱼的等级是比较耐污的类型,对水质要求不高的鱼才能在河水中生存,比如鲫鱼以及生命力特别顽强的黑鱼。过去松江鲈鱼在苏州河也有分布,这和当时的地形、气候,以及水土有关。西晋才子张翰写了一首辞官回乡品尝鲈鱼的诗:“秋分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此事被称为“莼鲈之思”,鲈鱼也因此出名。不过因为水质不适合生存,野生的松江鲈鱼在苏州河已基本绝迹,目前只有人工养殖。

河流与自然教育、乡土教育

对于上海的儿童和青少年而言,苏州河是本地乡土教育中一条比较重要、值得了解的河流。2014年左右,自然教育组织自然萌的创始人李蔚来到梦清园做亲子活动,那时苏州河上还有渡轮。大家都很好奇,那次活动的过程是怎样的?

李蔚(自然萌创始人):工作人员先让参与活动的亲子家庭从靠近外滩的地方上船,沿江坐一段渡轮,在渡轮上观赏苏州河的两岸,再教孩子们做简单的水质测试,通过实验看苏州河水质的大体情况。与此同时,自然教育导师也会讲述苏州河的历史和人文掌故。坐船到昌化路桥附近的码头上岸,步行就到了梦清园。

李蔚谈在梦清园做自然教育活动以及自己和苏州河的渊源  录音、制作:王越洲

李蔚为梦清园漫步的参与者演示简单的水质检测实验  刘懿琛 视频截图

当时梦清园的知名度并不高,但我们对苏州河这个主题很感兴趣,在网上检索上海有没有可以体现苏州河特点的场所,于是就找到了梦清园。园内的梦清馆也是我们当时比较重要的活动点,馆内用展板、模型等展示了苏州河从污染到治理的过程,包括苏州河里有哪些特色的物种,怎样做节水处理等等。梦清馆也很适合带孩子们做类似寻宝的活动,通过游戏的方式寓教于乐。

吴田(上海永禾生态经济师,漫步参与者):上海有很多郊野公园,理论上也适合做自然教育。但目前郊野公园的问题在于,设计阶段只有设计工程团队在做,而没有让未来可能参与的运营者提前参与进来,细化公园未来的业态,这样导致运营团队在入驻之后仍需要投入大量的改造费用,才能有利于自然教育和生境恢复活动的开展。

对于自然观的探讨

在苏州河边漫步时,我们常会看到放生的行为。作为生态相关从业者或自然教育者,三位嘉宾怎么看待放生,又如何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

赵敏华:放生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寄托,但也不能肆意放生。如果传播了少有天敌的外来入侵物种,譬如小龙虾或者水葫芦,对很多本地物种就会有灾难性后果。

郭陶然:无论这些受影响的生物本身具有何等价值,每一个物种都不应该因为人的选择和人的欲望而被灭绝。为了人或动物而改善环境,可能某些角度有区别,但总体而言还是希望生态系统保持健康和稳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往往过于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我们所做的决策可能因为对自然的认识不足,而产生难以预计的后果。包括以前在荒漠地区植树,后来证明某些做法违反了自然规律。

梦清园分享活动现场  刘懿琛 视频截图

德国也有这样的例子。早先为了让土地更好规划,让排洪更方便,很多城市的河流都被截弯取直,一条本来蜿蜒的河流变成了一条直的河流。但后来德国又重新推行了重塑自然计划,把曾经人工变直的河流又恢复了原状,因为人们发现,河流原有的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没有了,河流的流速和水质变了,本来一些水湾的浅水区的生物多样性和深水区截然不同,河道拉直后,水生生境相当于被人为地破坏了。

但这样的河道恢复毕竟只能在小范围的面积内实施。在上海这样的超大型城市,如果现在把黄浦江旁边的已有设施全部拆掉,塑造成一条蜿蜒曲折的黄浦江,然后把旁边的滩涂营造成一个自然的滩涂,这显然不符合现实社会的利益考量。

从放生到植树,从填河到造河,当我们对自然做诸多干预前,需要对它有充分的认知。一旦在前期没有考虑清楚,后续就会有很多规划和成本上的问题。

李蔚:自然教育也包括引导孩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独立的思考。如果大家共有一条河,共饮一江水,每个人各自还应该有不同的角色。每个人怎么样能够合理地处理与周遭的关系,让这江水可持续地与人共存。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然教育者为不同年龄层的孩子设计沉浸式的体验,让孩子有机会换位思考,意识到环境保护与善待人类自身的关系。

人类发展到今天,所有的物种都和人类息息相关。人类往往以这个星球的管理者自居,但其实我们和地球上的其他物种都是地球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人类需要在这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梦清园里的猫  澎湃新闻记者 沈健文 图

(作者陈鑫培系“沿苏州河而行”项目志愿者,毕业于上海美术学院版画专业)

    责任编辑:沈健文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