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路跑也要“职业化”!打造马拉松联赛,产业扩增500亿

澎湃新闻记者 马作宇 发自厦门
2020-12-01 16:27
来源:澎湃新闻

上周末,南京马拉松开跑。

截至今年10月初,全国线上跑以及居家田径健身共368场,参与人数超5200万人次;全年有24个赛事获得世界田联标牌,其中白金标1个、金标9个、银标2个、铜标赛事12个,数量领跑全球……

12月1日,在厦门举行的中国田径协会第九届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路跑委员会副主任李小白拿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在疫情影响下,路跑算是所有体育赛事中受到冲击最大的项目之一,相比过往,数据或许不算亮眼,但包括马拉松和越野这样的大众赛事能够逐渐回归跑道,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更重要的是,当疫情防控常态化后,中国田协对于未来五年路跑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从打造职业化联赛到扩大马拉松产业规模,中国田协希望继续挖掘路跑这座“富矿”。

未来5年赛事增加近700场,产业规模增加500亿元

过去5年,对于中国路跑特别是马拉松赛事和产业的发展来说,用“井喷”这个词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在厦门的这场中国田协代表大会上,中国田协副主席于洪臣在总结过去五年田径事业的工作和发展时,就特意用一组数据强调了马拉松赛事为田径全民健身带来的刺激:

从2016年到2019年,全国马拉松赛事规模从993场增加到1828场,增幅高达84%,覆盖31个省区市的300个城市,参与人次从280万增长到712万,增幅达到了154%。

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是在特殊时期,中国田协鼓励路跑行业开拓新模式也得到了大众健身爱好者的积极响应,李小白副主任在阐述工作报告时提到的“5200万线上参与人次”就是最好的证明。

路跑委员会副主任李小白。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在中国田协“十四五”田径项目发展规划的“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中,关于全民健身的发展目标为:

中国田协计划从2019年的1828场逐步增加到2025年的2500场赛事,而世界田联的标牌赛事也期望在未来5年从24场变成45场。

赛事的增多加上疫情期间扩展的线上新模式,也给了更多人参与路跑的机会,正因如此,在意见稿中,中国田协希望参与人次在未来5年可以达到线下1000万,而线上则是达到1个亿。

比赛多了,跑者多了,路跑产业自然就越来越大。在这份田协的意见稿关于未来五年产业的发展蓝图中,光是马拉松产业规模就计划从2019年的948亿元,增加到2025年的1500亿元。

南京马拉松冠军彭建华就签约了社会俱乐部。

中国路跑也要“职业化”

千亿级的产业规模和千万级的参与人次,对于推动一项运动的职业化而言,自然是不可多得的“沃土”。

也正因如此,在阐述未来5年的工作计划时,李小白提到了“职业化”的建设,那就是打造中国马拉松俱乐部联赛。

事实上,自从2019年7月《关于征集中国马拉松俱乐部相关情况的通知》发布后,中国田协对于建设马拉松俱乐部尤为重视。根据中国田协给出的官方数据,目前通过审核的社会俱乐部共有133个,注册有2613名运动员。

这其中不乏各省区市运动队的精英选手,也包括了像李芷萱和贾俄仁加这样“非注册”的精英跑者。也正是这些社会俱乐部的涌现,让路跑的“职业化”变成了可能。

“2021年是下个五年的第一步,我们计划组织中国马拉松俱乐部联赛,让社会及大众精英跑者参与到为国争光的任务中来。”李小白说,“这样才可以促进马拉松运动竞技水平的发展和提高。”

确实,在刚刚过去的那个“马拉松周末”,四名跑者在南京马拉松跑进了2小时10分,创造了中国马拉松历史的一个新纪录,其中夺冠的彭建华和夺得亚军的杨绍辉,不仅代表各自的地方运动队,也属于同一个社会俱乐部。

“社会俱乐部在未来会成为中国中长跑培养顶尖选手的一个趋势。”作为南京马拉松的裁判长,上海财经大学体育教学部主任吕季东就向诉澎湃新闻记者肯定了中国田协对于社会俱乐部的开放态度。

“社会俱乐部的发展同时,又可以帮助那些没有注册在省市运动队的运动员获得经济和训练上的支持。”

2020年上海马拉松举办。

正视问题:赛事质量良莠不齐、管理人才缺乏

职业化联赛推上议程,赛事和跑步人口持续增加,产业规模迈向千亿级别……路跑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和“十四五”田径项目发展规划的征求意见稿共同描绘出了中国路跑在未来的一个热闹和职业的景象。

而按照李小白副主任的说法,想要打造一个全民健身的理想场景,并且提高竞技水平,还需要正视和解决中国路跑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们面临着赛事质量良莠不齐、赛事管理人才缺乏、社会资源相对有限等难题。”在体育总局代表和中国田协其他委员会负责人面前,李小白并不避讳路跑在过去几年一直没有根治的问题。

“疫情导致许多方面运营临生存挑战,而我们也面临行业需求和资源矛盾的问题。”

不仅如此,由于疫情的冲击,不少赛事运营方和体育公司将目光投向了线上马拉松,但与过去几年线下路跑赛事快速发展时的情况相似,不少所谓的线上马拉松只是为了蹭热点——办赛质量不高,也影响线上跑这种形式的评价。

此外,路跑文化的培育和扎根,同样也是路跑产业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环。

“部分跑友科学健身意识还不足,对自身运动能力的把控较弱,盲目跟风反而造成运动损伤。”这是李小白在过去几年参与赛事组织时看到的问题。

而像“替跑”和“蹭跑”行为的出现,同样损害了路跑文化的发展——在李小白看来,这些都是因为“跑友对规则意识的理解不深入,对跑步文明的理解不到位。”

毫无疑问,路跑产业是中国体育产业里的一座“富矿”,但如何挖掘出这些财富的真正价值,需要管理者和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责任编辑:腾飞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