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件潘玉良画作成都将展,包括《戴花执扇女》《自画像》

小犀 整理
2020-11-30 18:36
来源:澎湃新闻

潘玉良是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女性艺术家之一,她在早期西画运动中被誉为“中国印象派第一人”,创造了近代中国艺术史上诸多“第一”。澎湃新闻获悉,“玉汝于成——潘玉良的艺术人生”将于12月11日在成都博物馆向公众开放。近百幅被潘玉良苦心留存、辗转运送回国的珍贵画作将与观众见面。

此次展览将展出潘玉良画作97件,包括《戴花执扇女》、《自画像》以及被陈独秀题跋赞为“新白描”的《侧身背卧女人体》,均由安徽博物院提供。 

《戴花执扇女》安徽博物院藏

潘玉良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贫穷的家庭,一岁时父亲去世,八岁时,贫困和劳累又夺走了母亲,她不得不被寄养在舅舅家中,几年后被嗜好鸦片的舅舅卖到安徽芜湖,沦落底层。直到十八岁遇见当时任芜湖海关监督的潘赞化并结为伉俪,她才重获新生。

潘玉良工作照

在潘玉良苦难的少女时代,学做当时流行的丝绒和刺绣也许是她少有的乐趣,她也上过刺绣学校,艳丽精美的绣品在无形中开启了她的绘画潜能,为她日后艺术风格的形成埋下了种子。

1920年,中国第一所现代美术专科学院——上海美专破天荒地招收第一批女学生,潘玉良成为首批十二名女学生中的一员。

《白牡丹》安徽博物院藏

当时,绝大部分的女子都是“目不识丁,足不出户”,能够进学校读书、学习艺术的女性,多来自书香门第或富裕家庭,出身寒微、几近文盲的潘玉良获得这样的学习机会,格外勤奋努力。上海美专曾因使用人体模特引起巨大的风波,但校长刘海粟和师生们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照画不误。

《自画像》安徽博物院藏

即使是办学环境如此开明的学校,也因好事者翻出潘玉良的出身为要挟而将她劝退。作为一个曾经沦落的卑微女子,潘玉良屡遭挫折和打击,旧身份的阴影如影随形、无法消弭。但生性倔强的潘玉良并不愿屈服放弃,她同年即考取了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在毫无语言准备的情况下奔赴法国。

潘玉良在里昂中法大学入学登记时的照片

1924年潘玉良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注册证的照片

到达法国后,潘玉良几度转学,从里昂大学艺术科到巴黎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再到意大利皇家美术学院,只为“平面立体兼攻,绘画雕塑并举”,难以想象这是一个没有多少外语底子的女留学生能做出的大胆举动,在这背后,是她性格里的“蛮性”,一种掌握自己命运的毅力和决心。由于成绩优异,她获得了意大利教育部奖励的津贴,作品参加意大利国家展览会,成为第一个获此荣誉的中国女画家。

 上海美专

中央大学艺术科师生合照

学成归国后,她被上海美专、中央大学聘为教授,成为中国第一位高等美术院校的西画系女性领导,并举办了第一次个人画展,这也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女性油画家的个展。同盟会的四位元老蔡元培、张继、易培基、柏文蔚等联名发表启事,向世人推荐潘玉良。1937年南京画展举办时,陈独秀更送来题词高度赞扬她的“新白描”。

《侧身背卧女人体》,陈独秀题跋赞为“新白描”。

虽然潘玉良拥有如此不同凡响的“朋友圈”,受到众多名流大家的推崇,但在那个时代,作为优秀的女性艺术家,她实际上无法与她同样优秀的男性同行平起平坐,世俗的压力如跗骨之蛆,令她不得不在十年后的1937年选择自我放逐,出走海外。旅居法国四十年,她多次举办展览,收获了无数荣誉,多件作品被巴黎现代美术馆、赛努奇博物馆等机构收藏,登上艺术的巅峰。

1966年“艺术、科学、文学促进会”颁给潘玉良的银质奖证书

1959年潘玉良获比利时布鲁塞尔银奖

1956年法国自由艺术协会国际沙龙颁给潘玉良的荣誉证书

潘玉良始终坚持不结婚、不改国籍、不与画廊签订协议的“三不原则”,旅法期间,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支援抗战救亡的活动中,义卖作品、发表演讲,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

1959年荣获法国巴黎大学“多尔烈奖.,巴黎市市长亲自授奖

1977年,82岁的潘玉良病逝于巴黎,身着中国旗袍被安葬于蒙帕纳斯墓地,与世界艺术、文化史上诸多璀璨的明星如莫泊桑、波德莱尔、萨特等同在。视艺术为生命的她,托友人将自己4000余件作品运回国内捐赠给博物馆,一代传奇潘玉良,终于借由作品叶落归根。

此次展览将展出潘玉良画作97件,均来自安徽博物院。安徽博物院是收藏潘玉良作品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公藏机构。潘玉良虽为江苏扬州人,但是她的丈夫曾在安庆任海关总督。在潘玉良去世后,她的作品全部捐献回国,安徽博物馆几乎收藏了其全部珍藏约4000件左右,包括各种类型的绘画和雕塑作品。

(本文图文资料由成都博物馆提供)

 

    责任编辑:陈若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