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元年的普通人①|马哥:不“方便”但可持续的时令便当

澎湃新闻记者 沈健文 冯婧
2020-11-26 17:17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与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联合制作的 “新冠元年的普通人” 短片系列①:重建普通人和食物的关系。监制:周佳鹂 张俊 吴英燕,策划/采访:冯婧 沈健文,拍摄/剪辑:谢逸杰(11:11)
2020年的新冠疫情也许是人类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已超过6000万例

。尚未平息的新冠疫情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什么影响?我们应当如何反思此次疫情背后的问题?新冠元年的普通人,该如何生活下去?为此,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与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IDF)联合制作了这个短片系列,纪录了新冠元年发生的三个故事,让大家看到普通人在如何反思和行动。

马哥是上海松江新桥镇人,出生于1970年。在他出生的年代,提倡实现宏伟目标,于是父母就给他取名马宏伟。到他创业时,有人觉得他和周润发演的小马哥有点像,“马哥”这个外号逐渐传了开来。

16岁以前,马哥在家种过田,直到上大学以后户口才迁出去。在市区上班的时间久了,马哥发现,“怎么吃的东西越来越差了”,他开始想念自家的食物、自家的稻米,但家里的自留地到2003年以后就没有了。

对本地食物的念想挥之不去,到2015年,他终于创立了自己的品牌“马哥的买汰烧生活”,开始给白领做便当,“找点小时候的味道”。

松江腰泾镇墙画。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沈健文 图

从田头到餐桌:减少中间环节

用一句话概括马哥的生意就是“从田头到餐桌”,这句话也贴在他工作室的墙上,和松江稻田、蔬菜农场的照片一起,给人直观的食物印象。

所谓“从田头到餐桌”,重点是“减少中间环节”。前一天晚上从松江的蔬菜农场进的时令蔬菜,第二天做成便当送到白领的餐桌,整个流程都是马哥和他的伙伴丁丁负责。

为了精确控制需要的菜量,马哥的便当采取预约制,4份起送,当天早上10点后不再接受预订,外卖app上也查不到。便当盒用可降解材料制作,可以循环利用,当天下午或第二天送餐时取回。

通常一个便当内有五菜一主食,早晨7点,马哥先把食材送到自己的工作室,和阿姨一起准备食材和下厨。他喜欢做饭,很享受这个过程。

每到一个送餐点,丁丁都会看到无数外卖骑手也在忙碌。马哥和丁丁都曾有过点外卖的生活,而现在他们则把自己认同的健康午餐,送到那些没时间为自己好好做顿饭的人手里。

跟一般的外卖相比,马哥的便当显得不够“方便”,不能随叫随到,还要找到同样注重食物品质的同事拼单,吃完饭还要冲洗饭盒。这比起直接把塑料饭盒扔到垃圾桶“麻烦”多了。

这种“反扩张”的模式让马哥的生意至今仍维持在较小的规模内,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社区支持农业”(CSA,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的理念来找他合作。

上海新华社区的社会组织——大鱼营造的伙伴们,平时自己做饭以减少外卖,他们从马哥这里进食材,偶尔也请他为晚间活动现场烹制晚餐;杨浦区四平街道NICE2035公社的社长常为自己和工作伙伴订购马哥的便当作为午餐,后来还把马哥推荐给服装品牌klee klee,在后者的一次新品发布会上,包括模特在内的工作人员止不住交口称赞马哥的便当“好吃”。

NICE2035公社收到的马哥的便当

种本地的米,吃时令的菜

我们跟着马哥去了种植松江本地米的稻田和蔬菜农场。松江米在全国来说不算有名,但松江本地人说起这些年种植的生态稻米十分自豪。本地的早稻经常被打造成礼品,送往全国各地,晚稻则收成更多。

马哥一年四季只吃松江米,有时加一点黄小米或糙米做成杂粮米饭。每天的午餐和晚餐,马哥吃的和送到顾客手里的是一样的。

松江的稻田,这一季的晚稻还没有成熟。

蔬菜农场里没有大棚,全都露天种植,这也就意味着这里不会产出反季节的蔬菜。一片土地上混种着不同季节的蔬菜,尽量不用除草剂和杀虫剂。

马哥给我们普及了一些农业知识,比如,冬天野草枯萎,把土翻一遍,或者用火烧一遍,草木灰就留在土壤里,成为了植物需要的肥料。

“有些元素你施肥是永远施不进的”,草的根系能把土壤深处的矿物质吸收到土壤表层,让它周围的土不缺肥力。

再如,田里虫子多的地方种一些香味重的菜,虫子就不会来了。夏天虫子喜欢躲在马齿苋的杆子里面纳凉,也不用刻意赶它们,这就是自然界的共生系统。

疫情严重期间,很多人家里的食材来源也成了问题,对健康的担忧,让人们更加看重食材的来源和品质。马哥的便当生意很自然地转变成了送菜和米的生意,农场的产出没有浪费,生意也得到维系。到了四、五月份,国内疫情渐趋好转,原本在家办公的白领又陆续回到了办公室,对生鲜的需求重新被对午餐便当的需求取代。

另一个疫情带来的变化是,一些素食平台也开始做便当和餐厅,这些过去以宣传素食理念为主的平台,嗅到了合适的契机和市场的需求。

马哥的便当不是全素,但他提倡每周一为“素食日”。一方面,现代人大都不缺肉类摄入,而动物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非常高;另一方面,马哥认为,相对肉类,蔬菜更不容易携带和传播病菌。

马哥到松江的菜园进菜

食物是最好的药

做了几年“买汰烧生活”,马哥积累了不少常客,也总结出了一些规律。

“一般新客第一次吃都没什么感觉,说马哥你的菜太清淡,太素。但如果他能坚持三次,肯定第四次、第五次都会来了,因为那时候他吃出了食物的原味。”

家里上面几代人都是中医师,到了马哥这儿,不再行医,转而在食物上下功夫。

“最终的疗法是什么?是食物。中国人讲药食同源,实际上食物是你最好的药。”

遵循自然的节律,吃时令的菜,跟着太阳起居和作息,马哥相信这样的健康理念,也是这么实践的。

马哥的便当虽然不“方便”,却符合可持续生活的理念。选择这种便当,意味着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要在“便利”和“品质”之间做出权衡。而这正是现代人生活的困境。

 

    责任编辑:吴英燕
    校对:栾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