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浩荡,回声嘹亮:《十堰文史·三线建设专辑》读后

2020-11-26 12:59
上海

文 | 张程程  计毅波

三线建设是1964年至1980年间中国为应对严峻的国际局势和改善国内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现状所开展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工业、科技及交通基本设施建设运动。与此同时,小三线建设也在各省区市的后方如火如荼地进行。大小三线建设成为这一时期国家的战略重心所在,对当代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建设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许多城市的发展因三线建设而迅速崛起,位于湖北西北地区的十堰市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为了系统回顾和总结十堰地区三线建设的经验得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十堰市委员会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于2015-2018年间,整合各方力量和学术资源,由湖北的长江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十堰文史·三线建设专辑》,这个系列专辑再现了湖北十堰地区三线建设的光辉历史,讴歌了三线建设者不畏艰辛、艰苦创业的伟大精神,为当下十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启城市建设新篇章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十堰是一座湖北省地级市,是鄂、豫、陕、渝毗邻区唯一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城市,素有“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十堰地区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但同时也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三线建设的到来使其发展轨迹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十堰建市就与其密不可分,在这座城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印记。

《十堰文史》是由十堰市政协组织和筹划的一套大型系列文史资料丛书。该书对十堰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轨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总结,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内容。自1991年第一辑出版以来,至今已走过了近30个春秋,已成为认识和了解十堰地区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城乡发展的重要图书资料。其中,该书的第14辑至16辑为三线建设专辑,前两辑由陈家义担任编委会主任,后一辑由张歌莺担任。每一辑由上、下两部分组成,共计6册。三辑共计约226万字,文章共有349篇,照片共计约600余幅,生动再现了十堰三线建设的火热图景。具体而言,第14辑为《三线建设·二汽卷》(上、下),由潘彦文担任主编,于2015年12月由长江出版社出版发行;第15辑为《三线建设·“102”卷》(上、下),由潘彦文担任主编,于2016年12月由长江出版社出版发行;第16辑为《三线建设·综合卷》(上、下),由王钢担任主编,于2018年8月由长江出版社出版发行。

《十堰文史》第14-16辑封面

三辑的主题体现了十堰三线建设的重点和特色,即第二汽车制造厂(下文简称为“二汽”)是十堰三线建设的核心项目。而“102”工程指挥部是具体负责筹划建造二汽的建设部门。与此同时,如襄渝铁路、黄龙滩水力发电厂、东风轮胎厂等配套工程和服务在这一时期也陆续上马,这些建设项目和二汽共同构成了十堰地区三线建设的主体内容,为这座汽车城的诞生和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汽是十堰地区三线建设的核心项目,设计年产量为10万辆。早在1952年,毛泽东就提出了“要建第二汽车制造厂”的重要指示,但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二汽于1969年正式开工建设。尽管如此,在当时“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十堰进行这样一个大规模的项目建设难度可想而知。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思想指导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汇聚在一起,发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将困难化为动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荒山峡谷中一座座现代化的工厂拔地而起。在整个三线建设的16年时间里,二汽利用十堰山间谷地共建设成24个专业厂及1个水厂、1个热电厂,依托公路和铁路走向,形成了以总装厂为中心的蜘蛛网式布局。截止1983年底的统计,工业建筑竣工面积125万㎡,已建成厂区铁路专用线74㎞、公路144㎞,安装设备2万多台,职工有5.3万多人。可以说二汽开启并引领了十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二汽于1992年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四大汽车企业集团之一。作为《十堰文史·三线建设专辑》的开篇之作,《三线建设·二汽卷》(上、下)共收录文章144篇91万字,图片150幅,分为东风序曲篇、东风涅槃篇、东风辉煌篇和东风记忆篇4个版块,全景式展现了二汽在筹划、建设、发展、改革过程中的重要片段和难忘时刻。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展示了十堰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20世纪70年代初,第二汽车制造厂挂牌

作为一项工程庞大的建设项目,仅仅依靠十堰地区或者说湖北省内的建设力量显然是不够充分的。因此,为了支援建设二汽,1969年5月,国家建工部从所属的工程八局、六局、北京建工局,调动近四万人奔赴十堰参加二汽建设,成立了“102”工程指挥部,作为建设二汽的指挥机构。关于“102”这一名称的由来,《三线建设·“102”卷》(上)中提到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毛泽东主席在1965年10月1日至3日,连续批准了三个三线大型企业的建设,其中10月2日批准的就是建设二汽。另一种说法认为“102”是指建国以来国务院批准建设的第102个工程项目。无论是何种说法都足以说明二汽项目的重要性以及“102”工程指挥部所肩负的重大使命和责任。在《三线建设·“102”卷》(上、下)的96篇文章中,许多动人的故事和难忘的经历都在诉说着这段艰难困苦而又激荡人心的岁月。赵献青和其他学徒工每逢春节只能守着空空的宿舍,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淌……想家,想父母;周金栋和他的同伴们在凌晨一点的寒风中出发行走到20多公里外的邓湾码头用板车拉钢筋回营地;杨艳霞和其他放映员带着放映设备走遍十堰的各个施工角落,为每个工地送去精神食粮……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这些异乡人在鄂西北的山区奏响了一首动人心弦的深山交响曲。尽管“102”的名字在十堰历史上仅存在三年半时间,但“102”人创造的“102”精神却已经深深内化于十堰的城市精神中。

国家建工部关于一○二工程指挥部组织机构成立的批复文件(首页)

在二汽项目开工建设的同时,大量的配套工程和项目也在十堰地区相继开工建设,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深刻改变了十堰地区的发展轨迹,而且也对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思想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三线建设·综合卷》(上、下)中就对除二汽项目以外的十堰地区三线建设重点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回顾。综合卷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分为襄渝铁路建设篇、总后军工企业篇、黄龙滩水力发电厂篇、东风轮胎厂篇、医疗卫生篇、地方服务篇等7个版块,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十堰地区三线建设的整体面貌。可以说,十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三线建设中一路走来,同样地,当地百姓也为三线建设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三线建设与十堰的城市发展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

本专辑内容丰富,体量较大,视角多元,较好的呈现了十堰地区三线建设的全貌,是了解和研究这段历史不可多得重要图书资料。具体来说,本专辑呈现出几下几个特点:

(一)政府部门的直接参与和重视

近年来,三线建设研究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重视,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在欣喜之余,我们同样还要看到在三线建设研究开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专家学者的努力,同样也需要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参与和支持。随着三线建设研究的不断升温,政府部门亦开始愈发重视这一领域的研究,在相关研究课题的立项、经费的拨付、会议的举办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政府部门的支持,这对今后研究的深入开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活动的开展依然是以专家学者为主角,政府部门并未直接参与其中。而《十堰文史·三线建设专辑》则是由十堰市政协牵头和组织筹划的一套文史资料汇编,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系统梳理和总结了十堰地区三线建设的历史脉络,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当地政府对于保存和研究这段历史的高度重视,对今后开展这段历史的研究无疑具有导向价值。在这过程中,十堰市政协的相关工作人员不辞辛劳,克服种种困难,最终付梓出版,着实不易。在编辑《三线建设·“102”卷》(上、下)时,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采访组分别赴北京、天津、武汉、襄阳等地走访“102”人,将鲜为人知的往事加以记录和整理,最终将其呈现在世人面前,他们以三线精神为三线叙事,将这段历史牢牢地与这座城市结合在一起。

相信在政府的直接参与和带动下,未来会有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十堰的三线建设历史研究中来,让三线建设的历史深深根植于十堰的城市文化中,永放光芒。此外,本专辑的问世同样会对其他地区的政府部门产生示范效应,推动更多地区的政府部门更加关注和重视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工作。

(二)图文并茂,鲜活生动

在三线建设研究乃至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开展过程中,许多留存下来的图像史料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在《十堰文史·三线建设专辑》中共包含有超过600张的珍贵历史照片。其中一部分照片被集中展示于书的正文之前,这些照片主要包括历代领导人的参观与视察、工人群众的生产与劳动、重大工程的开工与建设、重要会议的合影、各型产品、工厂建筑、十堰市容景观等内容,这些照片从宏观层面反映了十堰三线建设的历史进程,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1991年4月9日,二汽召开第100万辆东风车下线庆祝大会

还有一部分照片则是分散于部分文章中,由于这些文章大部分属于回忆录和口述史,因此这些照片的插入将增加文章的客观性和可读性。秘春生在其文章中描述爬电线杆的场景时就配有一张相应的照片,可以直观的感受到这项任务的危险程度(《三线建设·“102”卷》(上)第116页)。而李艳春在其文章中回忆初到十堰的艰苦环境时,附上了一张芦席棚宿舍的照片,艰苦的生活条件可见一斑(《三线建设·二汽卷》(上)第247页)。这部分照片则是从微观的层面对于当时日常的生产生活进行了记录。

电工工人在作业

芦席棚宿舍

除了史料价值以外,这些照片同样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它们既是三线建设亲历者的精神寄托,也是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如果没有这些照片的说明,对于青年一辈来说当时的环境和条件是难以想象的。

(三)用故事诉说历史,以精神滋润人心

《十堰文史·三线建设专辑》共计有349篇文章,这其中大部分属于三线建设亲历者的回忆录和口述史,他们有的是在一线工作的普通工人,也有的是担任过领导职务的退休干部,还有的是在后勤方面默默付出的工作人员。他们站在各自不同的视角来回顾自身经历的三线建设,不仅是在诉说往昔的苦难和艰辛,更多的是能够从字里行间看到心中的自豪与欣慰,因为十堰今天的成就和发展与三线建设者的付出与奉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郭守玉在其文章中谈到当初的十堰流传着一些人们亲身经历的口头语,大家称之为十堰有十怪,尽管说法不一,但总体上相同,即:

一怪  不分城里和城外

二怪  下雨打伞头朝天

三怪  电话没有走得快

四怪  开了石头当煤卖

五怪  客厅摆着木棺材

六怪  小猪系个裤腰带

七怪  鸭子下班飞回来

八怪  牛棚住人不奇怪

九怪  征地如买大白菜

十怪  钢瓶装着电回来

这样一首打油诗用轻松诙谐的语言描述了当年一穷二白的十堰,作者为了使读者能够更好的理解其中的由来,还对这十怪分别加以介绍和阐述。(《三线建设·“102”》(上)第222页)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许多,如果将这300多个故事串联起来,我们会惊喜地看到一幅热火朝天的三线建设画卷跃然纸上,仿佛穿越时光,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三线建设者们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来面对这些不利因素,将最初只有一家打铁店作为全部工业家当的十堰打造成为上世纪80年代湖北省内仅次于武汉、黄石的第三大城市,全国闻名的汽车。真可谓是“其志可嘉,其功乃成”!

除了记录历史,回忆往昔以外,这些故事中所展现的三线精神更是值得去铭记和传承的,三线精神不能仅仅停留于老一辈建设者的心中,更是要将其继承和弘扬。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而言,三线建设可能不是一个熟悉的词汇,他们可能无法想法当年三线建设的场景,因此这些故事的叙述是他们了解三线建设最便捷的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往往都是以情动人,并没有去刻意的宣传和说教,从这一点上来说,青年人也更容易去接受和内化,从而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生根发芽,并且将此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可以说,有形的三线建设早已结束,而无形的三线精神却能持久地滋润人心,传递力量。 

结语

十堰从远古走来,又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今天当我们谈起十堰,“汽车城”、“东方底特律”等一张张闪亮的名片会在脑海中浮现,但是与之相关的“二汽”、“102”工程指挥部等往事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中。而真是这些如今听起来不太熟悉的名字在当年的三线建设中使十堰旧貌换新颜,开启了十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之路。尽管当年的三线建设已经日渐远去,但是三线建设作为这座城市的重要历史却不应被遗忘,《十堰文史·三线建设专辑》将这段重要的历史用文本的方式加以搜集、整理和保存,使众多鲜为人知的点滴往事能够长留于世,其意义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显得愈发弥足珍贵。三线建设研究的重要价值不仅是要勾勒和描绘当代中国历史上这段建设事业,更重要的是可以探寻千千万万的个体与这个时代和国家的命运是如何交织连接在一起的,笔者感到本专辑对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考的方向和指引。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我们这个新时代,十堰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推进新的改革和发展。在前行的道路上,三线建设的精神力量就如一盏明灯指引和温暖着这座城市每一代的建设者和奋斗者。

作者简介:张程程,上海大学历史系2019级硕士研究生;计毅波,湖北十堰汽车工程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教授

本文选自徐有威、陈东林主编:《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第六辑):三线建设研究者自述专辑》,该书由上海大学出版社2020年底出版。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