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冈·博尔歇特——德国“废墟文学”的一面旗帜

2020-11-23 19:07
广东

德国文学史的天空中,曾有几位作家如彗星般光亮一时,却令人扼腕地英年早逝,沃尔夫冈·博尔歇特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二十六年的短暂生命中,真正用于文学创作的只有一年,留下的文学作品也寥寥可数:一部剧本、几十篇短篇故事、一些诗歌。但是,博尔歇特仍然在德国文学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废墟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博尔歇特1921年出生在德国汉堡。父亲是教师,母亲是作家。或许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博尔歇特很早就表现出对文学的兴趣,中学时便开始诗歌创作,并且在观看过一次《哈姆雷特》的演出后,立志成为一名演员。对文学和舞台表演的浓厚兴趣,使博尔歇特荒废了学业。1938年,中学肄业的他开始了书店学徒生涯,并参加了演员培训班。

文学艺术的浸染,令博尔歇特厌恶一切权威和限制。1940年4月,博尔歇特因为在作品中对同性恋的描写以及对社会的批判,被盖世太保逮捕并审讯,但他却毫不在乎。

在演员培训班结束后,博尔歇特满怀热情地开始了梦寐以求的演员生涯。然而,仅仅三个月后,1941年6月,他就被征召入伍,于同年12月被派往东线战场,在斯摩棱斯克与苏联军队作战。苏德战场上司空见惯的死亡、伤痛、恐惧、无助、寒冷,成为他日后许多小说的主题:《拉迪》中的“我”,梦中见到战死的好友拉迪,拉迪带“我”来到曾经的俄国战场,看到拉迪的遗骸,闻着充满了尸体气味的陌生土地。《我那苍白的兄弟》中,描写在一片最干净、最洁白的雪地中,躺着一个被击毙的战友的尸体,像一个污点。《许多许多雪》中,一个孤独的机枪手,为了战胜恐惧而唱起了圣诞歌……

1942年2月23日,博尔歇特站岗回来,左手带着枪伤,中指被切除。据博尔歇特自己说,一个苏联士兵突然出现在他的掩体里,在搏斗中,博尔歇特的枪走火打中了自己,敌人却逃跑了。但他的上司认为他有自残的嫌疑。他的朋友们则表示,博尔歇特作为演员,非常在意自己的手,而且深知军人自残会面临怎样的处罚。不过博尔歇特则一直保持沉默。为此,他于同年7月被捕,并被送到军事法庭审判。虽然法庭最终判决无罪释放,但是此事至今悬疑未解。

获释后的博尔歇特,再次被送到苏联托罗佩茨战场。在那里,他双脚二级冻伤,感染引发高烧,并发黄疸病,被送进传染病医院,在医院里每天目睹了无数士兵的死亡。这段经历,被他写进了小说《在这个星期二》。

1943年,博尔歇特被鉴定为身体状况不适合前线战斗,被派去随军剧团。因为讽刺纳粹政权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尔歇特在12月1日再次被捕,被判9个月监禁。监狱中恶劣的条件、各种各样的犯人,之后在小说《我们的小莫扎特》中得以再现。

刑满释放后,1945年5月,博尔歇特回到部队前往法兰克福抵御美军。不久,德军就变得群龙无首、无心恋战,大批大批地向美军投降。在去往战俘营的途中,博尔歇特逃跑了,徒步走了六百多公里,回到家乡汉堡。此时的他,已经精疲力竭、伤病缠身。就像《沿着漫长漫长的马路》中,费舍尔少尉行走在漫长的路上,脑海里不断闪回死在苏联沃内什的战友,战争的回忆与饱受战争摧残的城市及其平民,惨烈的景象不断交织在一起。

战争终于结束后,博尔歇特立刻投入到他热爱的戏剧工作中,开始参加排练、撰写脚本,并且渴望亲自登台演出。然而,伤病交加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从1945年11月起,就只能卧床休养。虽然他仍期待有一天能够登上舞台,但由于病情加重,不得不放弃当演员的念头,专心从事文学写作。

1946年1月,博尔歇特的第一篇“短篇故事”《蒲公英》发表。短篇故事是受美国文学short story影响、在德国战后迅速崛起并一度成为非常重要的文学形式。从此,博尔歇特在病床上创作出一篇又一篇的短篇故事。

1946年秋,博尔歇特用八天时间写出了剧本《大门之外》。剧本辗转到了西北德意志电台总编恩斯特·施纳贝尔手中,被后者改编成广播剧,于1947年2月13日播出。故事的主人公贝克曼从西伯利亚战俘营返回故乡汉堡,然而,他的亲人已经死去,妻子也投入别人的怀抱,故乡变成了异乡。战争中各种恐惧的回忆不断在他梦中出现,使他不断追问战争的意义。他尝试重新开始生活,却到处碰壁,总是被拒之门外。广播剧播出后,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听众来信如雪片般飞到电台。许多听众表示,作者说出了他们内心最深处的感受。许多剧院纷纷表示要上演该剧。而博尔歇特本人,由于用电管制,却没能收听到广播剧的播出。

广播剧的巨大成功,使博尔歇特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每天有众多访客,信件更是无以计数,众多出版社纷纷表示要出版他的新作。博尔歇特也计划并开始了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但是最终只停留在开头,因为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写作长篇作品。在此期间,他在1940年至1945年所写的控诉战争罪恶和苦难的诗歌,于1946年12月结集出版,这是他的第一本作品集,也是唯一的诗集《路灯、黑夜和星辰》。

博尔歇特把最后一线希望寄托在去瑞士的疗养上。1947年9月,博尔歇特启程前往瑞士达沃斯,但是,他虚弱的身体无法承受这样的长途旅行。还没有到达目的地,他就被送往巴塞尔的一家医院。1947年11月20日,博尔歇特去世。第二天,《大门之外》作为话剧在汉堡首演。开演前,博尔歇特去世的消息传来,导演向包括博尔歇特父母在内的全体观众宣布了博尔歇特的死讯。在巨大的悲痛中,首演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纵观博尔歇特短暂的文学创作,他早期的诗歌明显受到德国表现主义文学的影响,主题常常是反叛、内容充满激情或伤感、语言极具表现力。这些风格,在他的剧本《大门之外》中还能找到痕迹。战争结束后,他的创作风格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受到以海明威为代表的美国short story传统的影响,博尔歇特的创作风格变得紧凑、简洁、克制,他喜欢用短促的句式,句子中经常出现缩略语和排比句,标点符号的使用也非常随意。他的许多名篇如《面包》《厨房钟》《夜里老鼠们要睡觉》,不仅教科书般地展示了德语短篇故事这个体裁,而且成为战后德语废墟文学的典范。

博尔歇特的短篇故事中,不仅有《在这个星期二》《拉迪》《我那苍白的兄弟》《读本故事》这类直接描写战争的残酷、荒诞和非人化的作品,也有通过不同的切入点,揭示战争带给人的创伤,从战争的直接参与者到被无辜波及的平民,从战争中被摧残的身体到无法愈合的心理伤害,这种创伤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博尔歇特笔下:《献给一位朋友的挽歌》中在战场上阵亡的朋友、《明天用的木头》中从战场归来的士兵、《玛利亚,一切都是玛利亚》中的波兰人,都是他描写的对象。《厨房钟》里那个长着一张苍老的脸的年轻人,精神受到重创,像他手里那个永远停在两点半的钟一样,永远无法恢复正常。

然而,博尔歇特作品在描写死亡、残酷、创伤、绝望之后,仍然会呈现给读者一线希望、一丝温暖:《面包》中描写了战后饥馑年代一对共同生活几十年的老夫妇,每人晚饭只有三片面包,丈夫难忍饥饿,夜里起来偷吃面包,被妻子发现后说谎。对一切了然于心的妻子并没有拆穿丈夫的谎言,而是在第二天晚饭时把自己的面包给了丈夫一片,并谎称自己吃不下。两位老人之间于平平淡淡中显示出的宽容和爱,让人动容。《夜里老鼠们要睡觉》中九岁的小男孩儿尤尔根夜以继日地守在一堆瓦砾旁,因为那下面埋着他四岁弟弟的尸体,他怕老鼠们会吃掉弟弟的尸体。全篇没有一个字提到战争,然而战争造成的物质和精神伤害,跃然纸上。尤尔根的幼稚、孩子气以及与他年龄不相称的勇敢和坚定,催人泪下,也打动了那个形迹可疑的男人,他告诉尤尔根,晚上可以放心回家睡觉,因为夜里老鼠们要睡觉。

在他充满痛苦经历的短暂生命和为数不多的文学作品中,博尔歇特发出了对战争最强烈的控诉和反思、对人性最温暖的向往和赞颂,由此也奠定了他在德国文坛上的一席之地。“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满目疮痍、遍体鳞伤,在废墟和瓦砾之中诞生、以反思战争伤痛、追求美好人性为主题的“废墟文学”在这一时期赢得了民众最大的共鸣,反映了社会的心声,博尔歇特则是德国“废墟文学”的一面旗帜。

那场惨烈的战争已经过去了七十多年,战争的痕迹渐行渐远,但是战争所带来的惨重伤痛不应该被忘记,这是我们今天重温博尔歇特作品的意义所在。

推荐阅读

目次

乌鸦晚上飞回家

声音在空气中——在黑夜里

火车、下午和夜晚

留下来,长颈鹿

过去了,过去了

城市

保龄球道

四个士兵

许多许多雪

我那苍白的兄弟

耶稣不干了

猫在雪中冻僵了

夜莺唱歌

三个黑色国王

拉迪

在这个星期二

咖啡的味道说不清

厨房钟

也许她穿着一件玫红色背心

我们的小莫扎特

袋鼠

夜里老鼠们要睡觉

他也因为战争很不愉快

沿着漫长漫长的马路

献给一位朋友的挽歌

面包

玛格丽特

悲伤的天竺葵

傍晚

明天用的木头

桩冠牙或者为什么我的表兄不再吃奶油

糖了

雷雨

一个周日的早晨

读本故事

真奇怪

普鲁士的荣耀

玛利亚,一切都是玛利亚

节选

面包

邱袁炜译

她突然醒了。这是凌晨两点半。为什么会醒来呢?她思索着。原来如此!有人在厨房撞了一下椅子。她倾听着厨房的动静。安静。太安静了,她用手摸摸身边的床,发现那里是空的。这就是格外安静的原因:没有他的呼吸声。她站起身,穿过黑暗的卧室摸索着向厨房走去。在那里,他们碰面了。时间是凌晨两点半。她看见厨房的碗柜旁边立着一个白色的东西。她把灯打开。他们穿着睡袍,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在厨房。

厨桌上放着面包盘。她看见,他切过面包。面包刀还放在盘子旁。桌布上散落着面包屑。她每天晚上都会把桌布弄干净才去睡觉。每天晚上如此。但是桌布上现在有面包屑。刀也放在那里。她感觉到从脚底传来的阵阵瓷砖的凉意。她把视线从盘子上移开了。

他环视着厨房,说道:“我以为这儿有什么动静”。

“我也听到了些什么。”她回答道。她发现,他晚上穿着睡衣的样子看上去老了。和他的实际年龄一样老。六十三岁。他白天有时还能看上去稍微年轻一些。她看上去也老了,他觉得,她穿着睡衣看上去就更显得老。不过也许是头发的缘故吧。特别是在夜里,散乱的头发让他们突然显得很老。

“你应该把鞋穿上的。这样光着脚站在冰冷的瓷砖上,会着凉的。”

她不再注视着他,因为她受不了他撒谎,受不了他在结婚三十九年之后撒谎。

“我以为这儿有什么动静,”他又说了一次,目光又徒然地从一个角落望向另一个角落,“我听到这儿有动静。我以为,这儿出了点什么事。”

“这我也听到了。但看上去没什么事。”她从桌上收起盘子,把桌布上的面包屑弹掉。

“是啊,看上去没什么事。”他不确定地附和道。

她给了他台阶下:“来,走吧。可能是外面的声音。我们回床上去吧。在冰冷的地上站着,你该着凉了。”

他望向窗外。“是的,肯定是外面的动静。我以为是在这儿呢。”

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把灯关了,不然我不得不看见那盘子,她想。我可不想再看见那盘子了。“来,走吧,”她一边说着一边把灯关上,“应该是外面的声音。刮风的时候,屋檐水槽总是被吹得撞到墙上。肯定是屋檐水槽的声音。一刮风,它就嘎嘎作响。”

他们穿过黑暗的过道,摸索着回到卧室。光脚走在地板上,发出啪啪的声音。

“是风,”他说,“风已经刮了一晚上了。”当他们重新躺回床上,她说:“是的,风已经刮了一晚上了。肯定是屋檐水槽发出的声响。”

“是啊,我还以为是厨房里的声音。现在看肯定是屋檐水槽。”他说这话的时候,感觉好像要睡着了。

但她察觉到了,他说谎时,声音有多假。

“好冷啊,”她说着轻轻打了个哈欠,“我躲被窝里去了。晚安。”

“晚安,”他回应道,“是啊,真的太冷了。”

接着便一片安静。好多分钟之后,她听见他轻声小心的咀嚼声。为了不让他察觉到她还醒着,她故意发出深沉、均匀的呼吸声。但是有规律的咀嚼声还是让她慢慢地睡了过去。

第二天傍晚,他到家的时候,她把四片面包放在他面前。平时他一直只能吃三片。

“你就安心吃四片吧,”她一边说一边远离灯光,“我不怎么受得了这种面包。你多吃一片吧。我吃了不怎么舒服。”

她看见他把脸深深埋在盘子里,头都不抬一下。这时,她深深地为他觉得难过。

“你不能只吃两片面包啊。”他盯着盘子说道。

“没事。我晚上吃多了这种面包不好消化。你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重新坐回灯下的桌旁。

原标题:《外国文学史上的今天|沃尔夫冈·博尔歇特——德国“废墟文学”的一面旗帜》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