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区故事》《屋顶上的小提琴手》《歌厅》《艾薇塔》《理发师陶德》《歌剧魅影》……这些赫赫有名的音乐剧常常与一个人的名字挂钩,他就是哈罗德·普林斯。凭借制片人和导演的身份,普林斯曾经创纪录地斩获21座托尼奖,是音乐剧史上绕不过去的人物。
当地时间7月31日,普林斯因病在冰岛雷克雅未克去世,享年91岁。
哈罗德·普林斯普林斯1928年1月30日出生于纽约。父母在他很小时离婚了,他是由母亲和做股票经纪人的继父抚养长大的。他的家人是剧院的常客,8岁时,奥森·威尔斯的一场演出让他目瞪口呆。
“我从一开始就对戏剧很感兴趣,很幸运。我早年遇到了一些音乐剧,但它们总让我觉得有点傻,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我的音乐剧鲜有愚蠢的。”2007年接受采访时,普林斯说。
普林斯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年纪轻轻就开始尝试当制作人。1954年、1955年,他先后制作了《睡衣仙舞》《该死的洋基队》,两部剧都将托尼奖最佳音乐剧奖收入囊中。
不过,普林斯在业界名声大噪,得益于他与音乐剧界的“双子星”——斯蒂芬·桑德海姆、安德鲁·劳埃德·韦伯的合作,前者被誉为“美国音乐剧之父”,作词作曲俱佳,后者立足英国,从他手里流出来的旋律灌进过无数人的耳朵里。
首演于1957年的《西区故事》,是音乐剧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也在普林斯的艺术生涯里书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
该剧改编自莎士比亚戏剧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背景设在1950年代的纽约贫民区,男女主角托尼和玛丽亚来自势不两立的帮派,虽然深深相爱,最终却惨死在帮派间的仇恨中。
这部剧的主创团队堪称“梦之队”:剧本作者是阿瑟·劳伦斯,曲作者是莱奥纳多·伯恩斯坦,编舞是杰罗姆·罗宾斯,身为制作人的普林斯当时在百老汇风头无二,而身为词作者的桑德汉姆当时还是21岁的新手。
在此之前,没有一部音乐剧像《西区故事》这样揭露社会黑暗,充满格斗和凶杀。因为音乐剧太过成功,1961年,好莱坞将其翻拍成电影,在奥斯卡上抱走了10项大奖,这个记录直到1997年《泰坦尼克号》问世才被打破。
1960年代,普林斯转型为导演,同样一往无前,一部《歌厅》拿下了8个托尼奖,而他本人也第一次得到了最佳导演奖。
1970年代,普林斯与桑德海姆、韦伯的合作进入黄金期,尤其是1979年这个高峰年。
当年3月,由桑德海姆作曲、普林斯导演的《理发师陶德》在百老汇首演,理发师陶德与馅饼店女老板联手血腥复仇的故事让无数人着迷。
《艾薇塔》当年9月,普林斯又将韦伯作曲的《艾薇塔》从伦敦带到纽约。这部以阿根廷“第一夫人”艾薇塔·贝隆为原型的音乐剧大获成功,一曲《阿根廷,别为我哭泣》更是风靡一时,甚至成为阿根廷的“第二国歌”。
1980年代,普林斯经历过几次大的失误,最后又绝处逢生,大胜而归。
《歌剧魅影》让他重回了巅峰。韦伯作曲,普林斯导演,这部剧1986年在伦敦首演,1988年登陆百老汇,由韦伯当时的妻子莎拉·布莱曼首演克里斯汀。
该剧围绕巴黎歌剧院地下迷宫里毁容的音乐天才“魅影”、女高音克里斯汀、劳尔子爵展开三角恋叙事,浪漫凄美的故事、华丽壮观的布景、优美动听的音乐,这部剧甫一问世便引发轰动。
“在这部剧中,没有一个场景是没有惊喜的。”普林斯说,“有时候它是一簇火苗,有时候它是一把声音,有时候它是自动弹奏的钢琴,有时候它又是一片落在克莉丝汀身上的风景,总有一些惊喜在那里。”
一见魅影误终身,有人这样形容自己对这部剧的痴迷。
2012年2月11日,《歌剧魅影》在百老汇迎来第一万场演出,这是第一部在百老汇上演场次超过一万场的作品。它也是《悲惨世界》之后,在伦敦西区上演时间第二长的音乐剧,时至今日依然在伦敦女王陛下剧院常演不衰。
《歌剧魅影》普林斯始终是乐于冒险的人,“如果我听从了很多建议,我就不会有事业。”
“他是迄今为止最好的音乐剧导演。”1984年接受普林斯的传记作者采访时,桑德海姆说,“他比大多数制作人更敏锐。他很认真,非常大胆,极富想象力,创造力无穷。他喜欢抓住一切机会。”
普林斯有太多作品久演不衰。
2004年、2014年,《歌剧魅影》两度来中国巡演,无不掀起“魅影热”。2020年之前,《歌剧魅影》将再度回归中国,并由莎拉·布莱曼坐镇指导,选出首位“中国魅影”。
今年9月,《艾薇塔》(又名《贝隆夫人》)同样将造访中国,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展开四个月近百场巡演。
哈罗德·普林斯(左)和斯蒂芬·桑德海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