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要被翻拍的消息传出后,本人就对此充满期待。原因无他,当年这部电影曾经为笔者带来过美好的回忆。何况,当年的《那些年》也确确实实是一部质量上乘的青春电影。
不过,日版《那些年》的预告片就让我产生了不详的预感。从台词到分镜,竟然都与原版分毫不差。既然如此,翻拍的意义何在?转念一想,这样做或许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观看过原版的日本观众应该不多吧。安慰一下自己——能够重温一遍曾经让自己感动的画面,也不是坏事嘛。
当然,看过日版《那些年》后就会发现,主创也没有偷懒。除了加入日本特色等常规操作外,本片还试图制造更为复杂的人物关系。比如,将原版中不起眼的女儿改造成男主的青梅竹马,还拼命炮制暧昧的气氛。又比如,两位男配角之间竟然还出现了同性单恋。
日版《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但说实话,这些改动的意义实在有限。因为,毋庸置疑,《那些年》的故事就是关于沈佳宜和柯景腾的。不管改编多少个版本,丢掉了这个根本,这个故事就不可能成立。既然如此,不妨把更多精力放置到对男女主人公的对手戏的雕琢上,而不是将时间浪费在一些枝蔓上。
不管怎么说,日版《那些年》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版的经典桥段。从女主用圆珠笔戳男主的后背,到七位好友在海边嬉戏,畅谈未来理想,再到滂沱大雨中的那句经典“大笨蛋”,几乎是分毫不差地照搬。就连结尾处两位好友相约打棒球,主角决定把青春故事写成小说的桥段,都和原版一模一样。总而言之,整个观影过程常给我一种错觉——这是不是对原版《那些年》的cosplay?
然而,真要细究起来,日版《那些年》在不少情节的处理上又略显粗糙。就拿男女主角的约会来说,原版中的沈佳宜告诉柯景腾,自己并不完美,他爱上的可能只是想象中的自己。这里面的潜台词是很清楚的,沈佳宜已经喜欢上了柯景腾,但又带有一丝少女的忐忑不安。
日版《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可是,在日版里突然出现上述台词,给观众留下的感觉就只有突兀和不自然。原因何在?日版男女主角在前期的相处没有擦出多大火花,感情积淀也不深厚,导致他们的分分合合都如过家家一般,很难得到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本片女主角的扮演者,是在中国也有一定知名度的斋藤飞鸟。从年龄上来说,她显然比陈妍希更像“国民初恋”。满满的胶原蛋白,是骗不了人的。
可事实是,不比不知道,陈妍希的表演竟然比斋藤飞鸟灵动、自然得多。飞鸟同学美则美矣,但在演技上真的还需好好雕琢一番。尤其是结尾处的婚礼戏,女主脸上既看不出喜悦,也看不出遗憾,完全成了一个木头美人。
这样一来,原本的煽情荡然无存。曾经让无数观众落泪的亲吻场景,也显得格外无厘头。看过日版《那些年》,更让人感叹,陈妍希当年看似平淡无奇的表演,是多么难得。那个最美好的沈佳宜,大概是不可能被超越了。
日版《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但仔细想想,本片的种种缺陷或许也不完全是演员和编剧的错。一转眼,原版《那些年》已经上映8年了。当年陪着你一起观看该片的那个人,如今还在身边吗?时光可以改变太多东西,要找回当年的那份感动,又谈何容易?或许,应该承认,在没有多少创作空间的前提下,日版《那些年》已经尽力了。
倒是多年后回头再看,总感觉沈佳宜和柯景腾间的遗憾结局有些莫名其妙。没错,男生确实比女生成熟得晚。但是,这两位之间的误会,也不是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啊。这不禁让本人产生这样的怀疑——那段美好的恋情,是否掺有男主角的臆想呢?
作者单方面的叙述,也让《那些年》变得可疑起来——沈佳宜,真的很喜欢柯景腾吗?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初被视作“纯情”大男孩的九把刀,在《那些年》上映数年后,也被曝出“劈腿”的新闻。对沈佳宜的那份念念不忘,也不可免俗地沾染上了杂质。又或许,再美好的情感,也敌不过现实生活的侵蚀吧。
当年被《那些年》感动过的少男少女们,如今是不是也“油腻”起来了?看过了太多世事变迁,再要找回“那些年”的感动,真的有点难。我们回不去了,对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