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非虚构时间
2025年来了。回望过去的一年,争端不断,逆势更加明显,不确定感依然是时代情绪的主流。纷繁扰乱的当下,我们依然试图通过出版,真实地记录、阐释这个世界。
译文纪实“陌生的中国”推出《高墙人生》,监狱警察讲述与犯人相处的故事;《电车之心》为中国动力电池作传。“看不见的美国”有对罗诉韦德案的全方位追踪调查《选择的权利》,远离都市文明、居住在山谷的离网生活的《在别处安家》等。“日本现场观察”推出讲述日本社会“拼爹”现状的《父母格差》,聚焦晚年照护问题的《山谷,我的家》,歌舞伎町男公关俱乐部探秘的《梦幻之街》等。
此外,还有直击辅助生育产业阴暗面的《美丽新人类》,完整呈现当前叙利亚恶劣现实的《走进叙利亚破碎的心脏》,调查媒体大佬和他的新闻帝国的《福克斯新闻大亨》等。
译文科学,《门捷列夫之梦》描绘从炼金术到元素周期表,现代化学的兴起与发展,《悬而未决》探讨气候变化,《生育是你的天赋,也是你的自由》关于生育及辅助生育的科普、实用手册,《黑夜突如其来》躁郁症专家帮助我们理解自杀,“疗愈了法国”的鲍里斯·西吕尔尼克心理学三部曲也将与大家见面。
历史学堂《超级大国的撕裂》,一书读懂两百年“驴象之争”;《日本与德国》探究道歉还是不道歉?德日两国战后的差异究竟从何而来?《妥协与对抗》走进战时日本知识分子的内心;《走过黎明》讲述一个东欧家庭战时的流离失所。
今年的“火与风”系列,也佳作不断。有聚焦明朝近两百年的采木大役的《大明神木记》,资深媒体人李菁对历史学人的访谈录《历史的钟摆》等。
译文坐标关于人造子宫的《夏娃》;译文经典的《自恋主义文化》,探究自恋主义这一西方文化社会核心性格与心理特征;关于中国当代中产家庭育儿的《不确定的爱》……
2025年新书目录奉上,希望有你喜欢的那本。新的一年,愿我们仍有选择的权利。
上海译文出版社·人文社科编辑室
2025年新书目录
(信息会有改动,具体以出版时为准。)
译文纪实
陌生的中国
他们如何走进高墙:
聚焦“雄性乐园”里的众生相
什么是罪?谁才是罪人?
我希望我的记录本身就是答案。
《高墙人生:我和我管教的“坏蛋”》
赵斐 著
内容简介:
当我决定写犯人的时候,一整个世界向我打开了,我甚至感到命运的齿轮转动了。
当“写作者”和“执法者”同时被唤醒,当二者合而为一的时候,我才有勇气走进那一个个向我打开的世界。
什么是罪?谁才是罪人?人性的复杂如何在具体的人身上呈现?我把这些犯人以及我和他们的互动写出来,试图与更广阔的人群沟通。
作者赵斐是河南某监狱的资深狱警,每日与形形色色的犯人接触,警服与囚服隔开自由与禁锢。高墙之内自有另一片时空。犯人们各有自己的方式面对漫漫刑期。通过与犯人面对面的交流和朝夕相处,作者自己也收获了成长与感悟。
在监狱,时间是复制粘贴的,每天都是同样的时间做同样的事。狱警和犯人,虽然身份截然不同,但越来越像是在一起坐牢,时间不声不响地改变了一些东西,直至改变一切,身处其中的人往往后知后觉。从战战兢兢地面对第一个90后杀人犯,到后面五花八门的犯人和罪行,作者野心勃勃又平心静气地书写的并不是一份严肃专业的调查报告,反而在字里行间展现了自己的感性、任性以及可笑无知之处。
作者简介:
赵斐,85后,河南民权人,监狱警察。已出版长篇小说《婆婆纳的旅程》。
为什么全球电池产业无法剥离中国?
动力电池,中国制造进阶的隐秘之心。
《电车之心:中国动力电池传》
杨璐 张从志 著
内容简介:
《电车之心》记录了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如何从零到全球第一的发展史。
全书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中国如何花钱砸出一个动力电池市场。第二部分围绕新能源汽车替代燃油车的痛点,讲述中国动力电池行业技术如何演进。第三部分记录中国动力电池如何积累工业制造能力最终超越日韩,成为全球第一。第四部分揭示了动力电池的产业链如何互相配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成为中国动力电池竞争的优势。第五部分写常州和宜宾两个中国最出名的动力电池产业集群是怎么发展起来的。第六部分描述了下一代动力电池研发的进展。
作者采访了包括中国锂电池之父陈立泉院士,推动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清泰,刀片电池主要发明人孙华军等动力电池行业各个阶段亲自参与并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人物。实地探访了宁德时代、比亚迪、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等国内主要的动力电池企业的生产车间。
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因为高科技属性和激烈的竞争,一直以来非常低调,无论是高管、技术人员,还是车间几乎不接受采访和公众媒体的探访。本书的出版,为关注动力电池但获得都是碎片化信息的业内、媒体和读者提供了一手的连贯的信息。
作者简介:
杨璐,2007年进入《三联生活周刊》社会部。长期关注国货崛起、外贸、制造业发展、供应链等领域。主笔《国货弯道超车,中国消费品的新故事》《探访超级工厂》《外贸何以逆转,从中国制造到电商渠道》《新国货还有哪些路可以走》《鸡蛋、猪肉、蔬菜餐桌之旅:深度调查食品供应链》《韧性与挑战:中国外贸的底层逻辑》。
张从志,2018年进入《三联生活周刊》社会部。在报道社会新闻同时,也关注教育、医疗、产业等民生话题。曾参与2020年新冠疫情、2020年长江流域洪水,2021年河南水灾等封面专题,也对职业教育,制造业转型,全球产业链重构等话题做过跟踪报道,主笔撰写了《好的职业教育》《衡水模式》《超级工厂》《跟着铁路行中国》等多个封面故事。
看不见的美国
“女版乔布斯”编出的创业神话
历史上最大的企业诈骗案之一
比尔·盖茨2018年度推荐
两届普利策奖得主约翰·卡雷鲁作品
奥斯卡影后、“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主演
《坏血》
Bad Blood: Secrets and Lies in a Silicon Valley Startup
(美)约翰·卡雷鲁 著,成起宏 译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硅谷初创科技公司亿万美元骗局的故事。
2014年,伊丽莎白·霍姆斯创立的希拉洛斯公司因其血液检测技术——用一滴血进行两百多项专业检测——在短短十年间成为硅谷最具商业价值的独角兽公司。霍姆斯本人更是跻身全美四百大富豪榜,入选《时代》杂志影响全球的百大人物,一跃成为硅谷第一位亿万女性创业家。
就在人们期待着希拉洛斯变成下一个苹果或者谷歌时,神话破灭——这个革命性的血液检测技术是假的,其内核只是一个谎言。
希拉洛斯公司的身后是一个豪华阵容的董事会——有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亨利·基辛格,媒体大亨鲁伯特·默多克,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传奇创投家唐纳德·卢卡斯等。那么,一场价值近百亿美元的骗局是如何精心打造出来的?一个毫无医学背景的斯坦福辍学生缘何能蒙骗住一众美国政商界大佬的?
作者以冷静的笔触和完整的细节,揭露了一个安然公司之后规模最大的企业诈骗案内幕。
作者简介:
约翰·卡雷鲁,《华尔街日报》调查记者,两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因其对此事的深入报道,获乔治·波克奖财经报道奖、罗布杰出商业财经新闻奖的专题报道奖,以及巴莱特&史提尔调查新闻银奖。本书获包括《金融时报》与“麦肯锡年度商业书籍”在内的多项大奖,并售出近20国版权。
这场旷日持久的无果斗争
不仅是政治的,更是关乎人性的
“对美国灵魂的诚实一瞥……
关于妇女主权的全面的、
细化的、有世纪深度的案例。”
《选择的权利:推翻罗诉韦德案》
The Family Roe: An American Story
(美)乔舒亚·普拉格 著 温华 于泳波 译
内容简介:
自1970年代以来,以堕胎权为核心的围绕女性生育权、胎儿生命权、隐私权等问题的争论屡屡搅动美国社会,引发线上线下的大规模关注。The Family Roe: An American Story便是对五十年来美国社会堕胎战争的史诗般记录,也是对现代美国最具争议的里程碑案件罗诉韦德案的全方位追踪调查。本书围绕罗案的原告诺玛·麦考维(化名简·罗),对此案及其当事人展开近十年的追踪调查,完整展现了诺玛的一生,在性别、宗教、阶级、党派的交织推动下,罗的一生讲述了美国近五十年来围绕生育权所发生的政治和社会道德变化。
普拉格以侦探小说般的形式详细描写了罗的生活,从她在达拉斯做性工作者到她对家庭和生育的想法、她与女权主义者和基督教领袖的交往以及她放弃抚养的三个女儿。普拉格找到了这些女性,包括出生于诉讼期间的那个孩子。书中有很多这样的揭露,不仅关于诺玛和她的孩子们,还有与这个案子有关的更广泛的“家族”。包括活动家和旁观者:最初提起诉讼的女权主义律师琳达·科菲;曾是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的柯蒂斯·博伊德,如今成为妊娠晚期堕胎的支持者;哈佛医学院第一位黑人女毕业生米尔德里德·杰斐逊,后来却成为拒绝生育的反堕胎领袖……
作者简介:
乔舒亚·普拉格(Joshua Prager),《大西洋杂志》《名利场》《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的撰稿人。曾是哈佛大学尼曼研究员,作品有The Echoing Green(《华盛顿邮报》年度最佳图书之一),现居新泽西。
那些感到被咀嚼和吐出的人,
远离甚至有时反对他们一生参与的机构,
山谷是他们的避难所,是他们的流放地。
边缘社区的迷人写照,文明社会的解毒剂。
《在别处安家:
边缘地带的离网生活》
Cheap Land Colorado:
Off-Gridders at America's Edge
(美)特德·康诺弗 著,王聪悦 译
内容简介:
Cheap Land Colorado是一部穿越美国的野蛮生活的作品,在那里,伴随着独特和令人惊叹的景色的是猛烈的风,有犯罪前科的邻居,以及非常少的政府和医疗服务。2017年5月,特德·康诺弗回到自己的家乡科罗拉多州,探索圣路易斯谷和住在那里的人们,亲身体验一种乡村的生活方式,数百人住在偏远的拖车和小木屋里,远离主流,远离大城市,在自己的土地上过一种廉价的生活。巨大的圣路易斯河谷附近的干旱的高原,五千美元便可以买到五英亩的土地。人们来到山谷,只是为了拥有自己的地方,没有房东和水电费。“这种态度是,我宁愿在外面过着艰难的生活,也不愿住在城里被人瞧不起。”
康诺弗为当地的一个团体提供志愿服务,在严寒的冬天救助无家可归者。他遇到了意想不到的群体多样性: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退伍军人、在家里接受教育的小孩、年轻和年老的吸毒者、同性恋者、有色人种、枪支和大麻爱好者、有社会焦虑症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拒绝外界的慈善援助,希望实现自给自足,尽管很多时候失败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当社会崩溃时,他们将是最后倒下的人。
康诺弗买下了自己的五英亩土地,并在四年的时间里沉浸在经常有争议的远郊文化中。在孤独、犯罪、成瘾、创伤、贫困和社会边缘化中,他挖掘出慷慨、宽容、美丽和爱的深层脉络。他发现许多人不喜欢政府,但依赖政府的补贴;他们热爱自己的空间,却发现自己与别人息息相关;他们慷慨,但对小偷有戒心;他们忍受肮脏与不便,但欣赏美丽。在他们为生存和相处所做的斗争中,康诺弗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被差异所困扰的美国,在这里,边缘人的声音越来越多被主流人群所听见。
作者简介:
特德·康诺弗(Ted Conover),作家,撰稿人,其文章发表在《纽约时报》《大西洋月刊》《纽约客》《哈泼斯》和《国家地理》上。已出版的作品包括Newjack: Guardian Sing Sing(本书赢得国家图书评论奖,并进入普利策奖的最终名单)、Rolling Nowhere: Riding the Rails with America’s Hobes等。
日本现场观察
“拼妈”时代的教育焦虑
“聪明”可以世袭吗 阶层无法改变吗
通往健全社会的教育公平如何实现
《父母格差》
ペアレントクラシー:「親格差時代」の衝撃
(日)志水宏吉 著,高璐璐 译
内容简介:
在日本,“父母格差”一词主要指家庭教育环境差距,作为教育专家的作者认为日本当下已经进入了从“能力主义”向“父母格差”社会转型的时代,而“父母的财富”和“父母的教育愿望”决定了儿童的教育背景以及未来的社会地位。书中,作者从学生、家长、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这三个角度入手,选取多个案例,分析了日本如何成为一个父母格差国家。作者认为,从家庭环境来说,教育资本由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关系资本三者构成。一方面,虽然财富对教育有极大影响,但并非有钱的家长就一定能给到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即使没有太多的金钱投入,也能从自身素质出发给孩子好的影响,其相对宽松的环境也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作者针对自身任教的大阪大学的学生做了深度调查,考察了不同家庭背景出身的学生是如何进入国内顶级高校,并如何看待家庭教育对其自身的影响。从教育行政角度,也考察了新自由主义政策对高校教育的影响,并提出重新规划教育目标和实现教育公正转型所需的若干措施。
作者简介:
志水宏吉,1959年生于日本兵库县。东京大学教育学研究所教育学博士,现任教大阪大学人间科学研究所教授,专攻学校临床学、教育社会学。著作包括《验证大阪教育改革——当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克服学力差距》、《人际差距与学力差距》等。
从学校到社会,
选择一份工作,
也是选择一种生活
《我们工作的理由、不工作的理由、
不能工作的理由》
僕らが働く理由、働かない理由、
働けない理由
(日)稻泉连 著
内容简介:
“工作”究竟是什么,又是为了什么?抱着不安摸索着踏入“社会”的年轻人,有着怎样的烦恼与困惑?本书采访了八名年轻人。他们中的一些人从小一帆风顺,顺利拿到名校的入场券;一些人一度辍学又重返校园;也有人退学后一蹶不振。不同的经历和背景塑造了不同性格与人生观,也让他们在走出校园之后做出了不同的职业选择。
作者简介:
稻泉连,1979年生于东京。1995年从神奈川县公立高中退学,1997年通过大学入学资格检定,考入早稻田大学,2002年从第二文学部毕业。
2005年凭借《虽然我也在战时出征:竹内浩三的诗与死》,获大宅壮一非虚构文学奖,成为该奖项最年轻的得主。已出版的作品有《我的高中辍学手册》《工作漂流》《重生的书店》《纪实 豪雨灾害》等。
从“看护者”到“被看护者”,
在贫困的山谷追寻理想的晚年
获小学馆非虚构大奖,
新潮纪实文学奖决选作品
《山谷,我的家:
棚户街的晚年与理想照护》
マイホーム山谷
(日)末并俊司 著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东京的贫民街山谷地区为舞台,讲述当地著名的民间临终关怀疗养院“希望之家”的创始人山本雅基如何从“看护者”转变为“被看护者”,展现山谷地区民间非营利机构的现状与未来。
由山本雅基、山本美惠夫妇于2002年创办的“希望之家”为山谷地区的流浪老人提供了安息之所。“希望之家”是著名导演山田洋次的影片《弟弟》(2010)中疗养院的原型;2010年底,NHK《行家本色》系列纪录片以山本夫妇为主角录制了一期节目,将两人视为“理想看护”的践行者。
然而不为人所知的是,NHK节目播出的第二天,妻子美惠便离家出走,下落不明;丈夫雅基的精神状态则越来越差,卸任院长职务后依靠生活保护金度日,生活逐渐难以自理的他,不得不向山谷地区的民间护理机构寻求帮助……
作者末并俊司跟踪取材山本雅基,找到并采访了失踪的美惠,以这两人的经历为线索,以山谷地区为样本,探索以民间公益机构应对日本老龄化社会看护难题的可能性。
作者简介:
末并俊司,1968年出生于日本福冈县。护理相关话题记者。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学部。1997年起就职于一家电视节目制作公司。2006年成为撰稿人。以负责双亲的居家看护工作为契机,于2017年考取护理职员初级者研修资格证(相当于过去的护理员2级)。以护理、社会福利等话题为中心进行取材和写作,文章主要刊登于《周刊Post》。获第28回小学馆非虚构大奖。
易碎的美梦与冰冷的现实交织,
描绘“夜之街”的真实风貌
《梦幻之街:
歌舞伎町男公关俱乐部50年》
夢幻の街:歌舞伎町ホストクラブの50年
(日)石井光太 著
内容简介:
新宿歌舞伎町是东京的娱乐中心,更以其中的风月街闻名。这里聚集了走投无路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是社会边缘人,在贫困或不幸中度过童年。风月街不问学识学历、不问姓名出身,他们期待能在此谋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本书以服务女性为主的“男公关俱乐部”的行业发展史为线索,采访该行业各个时期的关键人物,记录这条“梦幻之街”50年的变迁。繁华奢靡的歌舞伎町承载着日本社会混乱无序的暗面,有人一夜暴富,也有人悄然消失。泡沫经济破灭、政府发起的“净化作战”、东日本大地震、新冠疫情等,都给“梦幻之街”带来冲击,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作者简介:
石井光太,1977年出生于东京,毕业于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文艺学科。日本著名非虚构作家、小说家。著有《乞讨的佛陀》《饥饿净土》《绝对贫困》《恶魔之家》《43次杀意》《遗体:震灾和海啸之后》等。
2021年获新潮纪实奖,两次入围纪伊国书屋年度最佳图书前30名,多次获大宅壮一非虚构文学奖、开高健非虚构文学奖、讲谈社非虚构文学奖、本屋大赏等提名。
“无罪辩护人”的事件簿
日本刑事司法的半世纪
《律师与权力》
生涯弁護人:事件ファイル
(日)弘中惇一郎 著
内容简介:
日本刑事案件的起诉胜率是99.9%,也就是说,每1000件刑事起诉案中只有1件被翻案。日本检察官引以为傲的99.9%的背后,是代表国家权力的检察机关的傲慢:没有绝对把握就不起诉,一旦起诉就要千方百计获胜。
在这样的背景下,弘中惇一郎在多起足以载入战后日本刑事诉讼史的刑事案件中成功为被告人做无罪辩护,奠定了自己在日本刑事律师中的地位,被称为“无罪辩护人”。
两卷本的《律师与权力》,记载了令弘中印象深刻的十多起案件,既有极具社会影响力或司法判例意义的大案,也有日常生活中普通人都可能碰到的涉法事件。作为出色的律师,弘中的描写条理分明,细节生动,向读者展现了律师与检察官之间跌宕起伏的攻防战。在书中可以读到一名律师如何识破并揭示检察官(有时还有媒体)编造的虚构故事背后的真相。
全书贯穿了弘中“不畏强权,为法律而战”的理念,诠释了刑事律师存在的价值。同时,通过他执业半世纪的记录,也反映出日本政治、社会状况的变迁。
作者简介:
弘中惇一郎,律师,HIRONAKA(弘中)法律事务所代表。1945年出生于山口县。东京大学法学部在读时通过了司法考试。1970年登录为律师。在氯喹事件等药害事件、医疗过失事件、色狼冤案事件等案件中站在弱势一方,为弱势人群辩护。在三浦和义事件(杀妻骗保疑案)、药害艾滋事件、村木厚子事件(邮局贿赂事件)、小泽一郎事件(“陆山会”违反《政治资金规正法》事件)等写入战后日本刑事诉讼史的大案中,弘中成功为被告人做无罪辩护。
误诊、过度用药、药物依赖、强制入院
谁都可能是下一个受害者
《日本精神医疗乱象》
なぜ、日本の精神医療は暴走するのか
(日)佐藤光展 著
内容简介:
日本的精神科医生中有不少不懂装懂的人,他们在极短的诊断时间内匆匆给患者按上一个病名,又或者加大不对症药的剂量,使患者陷入痛苦之中。本书从误诊、强制入院、过度治疗、过度用药、药物禁断反应、医生不恰当的问诊和沟通方式等几个方面,指出精神病院存在的问题。
写作本书时,作者佐藤光展已有超过15年医疗记者的经验,持续追踪报道报道精神医疗现场的乱象。书中既有不负责任或学艺不精的精神科庸医,也有拨乱反正、为患者带去希望的良医。
作者简介:
佐藤光展,1967年出生于日本前桥市。立命馆大学毕业。在神户新闻社社会部工作期间,报道阪神大地震、神户连续儿童杀伤事件等。2000年元旦,入职读卖新闻社东京总社,先后在静冈支局、甲府支局任职。2003年,进入读卖的医疗部,负责《医疗复兴》栏目的专栏连载,多篇独家新闻获菊池宽奖、日本新闻协会奖。2018年1月成为非政府组织“早稻田Chronicle”的记者。
真实罪案
通过GPS/Google Earth/IP电话
社交网络/媒体直播实时指挥
开启全球恐袭新模式
了解21世纪恐怖主义的入门书
《围攻》
The Siege:Three Days of Terror Inside The Taj
[英] 凯西·斯科特-克拉克 [英] 阿德里安·莱维 著
单映 译
内容简介:
2008年11月26日晚,恐怖分子袭击了孟买市的几个重要地点,其中一处是被誉为全球最豪华酒店之一的泰姬酒店,他们将包括印度国内外政要、名流、富贾、游客、酒店工作人员在内的数百人围困其中,随后大开杀戒。
此次恐袭有一个前所未有的特点,即指挥者通过GPS、Google Earth、互联网和IP电话在国外远程遥控恐怖分子,酒店内部各处乃至摄像头位置尽在掌握。恐怖分子亦借助媒体的不间断直播节目、社交网络上即时发布的信息来实时调整袭击行动。因此,此次恐袭也前所未有地被极其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酒店被围攻了三天三夜,全世界也在屏幕前看了三天三夜:看到了印度安全部队令人震惊的无能,警察系统的官僚作派,警员的警械原始、警车不足;也看到了酒店员工和警员个人超乎想象地舍生忘死拯救人质。
从外交角度看,此次事件摧毁了印巴两个邻国之间自2004年始逐步建立起来的信任和信心。美国则将此次恐袭描述为“印度9·11”,据此在全球开展反恐战争。
记者凯西·斯科特-克拉克和阿德里安·莱维对这一地区及其政治有着深刻的理解,通过采访这场灾难的亲历者,在一个充满惊悚、悲剧、历史和英雄主义的真实故事中还原了孟买11·26恐袭事件的来龙去脉。
作者简介:
凯西·斯科特-克拉克,国际知名的获奖调查记者,先任职于《星期日泰晤士报》,后加入《卫报》,20多年来报道足迹几乎遍及世界各地。2004年因国际报道获得一项世界媒体奖,2008年和2009年两度入围英国新闻奖,并获得了“一个世界”年度记者奖。她出版了多部作品,入选过《纽约时报》年度图书,被《华盛顿邮报》评为“年度最佳”,还获得过威斯敏斯特公爵军事文学奖章。
阿德里安·莱维,国际知名的获奖调查记者,作者在加入英国《卫报》担任高级记者之前,曾担任《星期日泰晤士报》的特约撰稿人和外国新闻记者7年。他在南亚从事新闻报道10多年,现住在伦敦和法国。他与凯西·斯科特-克拉克合著了多部调查作品。
堪比心理惊悚片的真实罪案作品
FBI传奇“心理神探”约翰·道格拉斯亲眼见证
追捕美国历史上最恐怖连环杀手之一
“BTK杀人魔”的三十年
《走进BTK连环杀手的内心世界》
Inside the Mind of BTK
(美)约翰·道格拉斯 约翰尼·多德 著 李兰杰 译
内容简介:
《走进BTK连环杀手的内心世界》一书讲述的是FBI传奇探员约翰·道格拉斯参与追捕美国历史上最恐怖的连环杀手之一“BTK杀人魔”三十年的背后真实故事。
BTK是杀手给自己取的代号,由三个英文单词“捆绑、折磨、杀死”(Bind, Torture, Kill)的开头字母组成。在行凶之后,杀手会以BTK为名向媒体和警方挑衅。原名丹尼斯·雷德的凶手犯下多起绑架、性侵及谋杀罪行,受害者包括至少7名妇女、1名男子和2名儿童。他曾在沉寂九年后突然复出作案,并声称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公众的恐慌和警方的无能成为他一再行凶的动机。经过三十年的斗智斗勇,这位杀人狂魔最终落网。令人惊讶的是,当时的丹尼斯·雷德已61岁,已婚并育有二孩,身份为普通牧师。
作者简介:
约翰·道格拉斯:美国联邦调查局传奇探员、顶尖的犯罪心理画像专家,电影《沉默的羔羊》人物原型,有“美国福尔摩斯”之称。著有《顶级悬案》《心理神探》《坐在我对面的杀手》《杀手的影子》等多部作品。
约翰尼·多德:美国《人物》杂志资深记者兼签约作家,曾多次荣获新闻类奖项,著有三本非虚构作品,被翻译为汉语、德语、日语等多国语言。
理解与洞察——
“美国福尔摩斯”、FBI心理画像大师
教你如何保护自己、保护家人、保护爱人
《变态杀手》
Obsession-FBI's Legendary Profiler Probes Killers and Tells How to Fight Back
(美)约翰·道格拉斯 马克·奥尔谢克 著,闾佳 译
内容简介:
怀抱对受害者的深切同情及对“捕食者”不容置疑的了解,约翰·道格拉斯在本书中剖析了一系列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案件,其中包括连环杀手、连环强奸犯、跟踪狂等等。秉持“行为反映性格”的原则,道格拉斯及其同事得以评估各类暴力犯罪背后的罪犯个性和动机。他们将强奸犯分为四大基本类型:补偿型、剥削型、愤怒型及施虐型。书中讲述的案件里最著名的包括“恋尸癖加杀人狂”爱德华·盖恩(《沉默的羔羊》《德州电锯杀人案》)、“淫乐杀人狂”泰德·邦迪(《沉默的羔羊》《美色连环奸杀》)以及多次出现在媒体报道中的“私立学校杀手”罗伯特·钱伯斯。
作者还同时展现了无数人为受害者权利进行抗争的温暖力量,提醒人们在冷血暴力的黑暗之外,还有充满人性关怀的希望。
作者简介:
约翰·道格拉斯:美国联邦调查局传奇探员,顶尖的罪犯人格画像专家,电影《沉默的羔羊》人物原型,有“美国福尔摩斯”之称。著有《顶级悬案》《心理神探》《坐在我对面的杀手》《杀手的影子》《杀手来电》等多部作品。
马克·奥尔谢克:曾荣获艾美奖的电影制片人、记者,并著有十二部非虚构作品及五部小说。
自然与人
“我不是爱的产物。
我是谎言和商业化的产物。”
《美丽新人类:关于供体受孕的肮脏现实》
Brave New Humans: The Dirty Reality of Donor Conception
(澳)莎拉·丁格尔 著
内容简介:
本书以作者萨拉·丁格尔探寻自己的身世之谜为线索,调查揭露了辅助生殖产业令人不安的现实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萨拉27岁时突然得知自己是通过捐赠精子出生的,自己与父亲并没有血缘关系。萨拉想要知道自己的来历,身为调查记者的她运用专业技能,开始寻找生父。
这场调查长达十年,她翻阅医院记录、追寻线索、进行DNA测试,最终找到了亲生父亲和几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而这一路上发现的情况令她震惊:医院的记录经常被销毁,卵子被用于交易,妇女因接受携带病毒的精子而死亡,捐赠者的权利没受到保障,全球有数十万经由供体受孕出生的人永远不知道自己是谁……
本书揭开了当今的全球辅助生殖产业的遮羞布。这是一个蓬勃发展却基本不受监管的行业,它对巨大的道德问题采取了令人吃惊的宽松态度,漠视人们想要知道自己是谁、来自哪里的基本权利,潜藏着巨大的隐患。
作者简介:
加布里埃尔·谢尔曼,《纽约》杂志特约编辑,常年在《纽约时报》《新共和》《纽约观察家》、GQ等刊物发表新闻报道,也是CNN、MSNBC、NBC、ABC以及本书传主所创办的福克斯新闻担任新闻评论员。
用望远镜取代猎枪,
用审美抵抗无聊,
一年365天观鸟马拉松。
《观鸟大年》
The Big Year:A Tale of Man, Nature, and Fowl Obsession
(美)马克·奥布马斯西克 著
内容简介:
20世纪前,西方的中产阶级在圣诞节的爱好,是比赛谁能猎杀最多的鸟儿。1900年,鸟类学者查普曼建议以计数代替猎杀。之后,猎枪逐渐被望远镜取代,各种观鸟比赛兴起,其中最有名、最疯狂的当属365天观鸟马拉松竞赛的“大年”。
每年1月1日,有一群古怪的人蜂拥而至北美各地,参加这项名为“大年”的激烈赛事,这是一场盛大、昂贵、有时甚至是危险的365天观鸟马拉松。
对其中三名男子而言,1998年更是一场刷新北美观鸟记录的艰苦战斗。他们在美国东西海岸之间往返奔波,涉足沙漠,出入沼泽,只为寻找一生千载难逢的稀有鸟种。
作者简介:
马克·奥布马斯西克(Mark Obmascik)是普利策奖的获奖记者,也是《观鸟大年》等畅销书的作者。他曾获2009年美国国家户外文学户外图书奖、2003年美国国家新闻俱乐部环境新闻奖。
50多万人死亡、20多万人永久残废
史上第三大“人祸”
《博帕尔的灾难》
Five Past Midnight in Bhopal:
The Epic Story of the World's Deadliest Industrial Disaster
(法)多米尼克·拉皮埃尔 (西)哈维尔·莫罗 著
李宗义 译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的是印度一次震惊全球的堪比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化学泄漏灾难。1984年,在印度中央邦首府允许美国联合化工在人口密集的居民区开办了一家农药厂,然而,供大于求,美方为节约成本一再削减安全防范设备、裁减人员,监管不力的厂区在维修期间发生氰化物泄漏,造成2.5万人直接死亡,55万人间接死亡,无数个家庭被“灭门”,另有20多万人永久残废。灾后,印度政府“偷”尸体,隐瞒死亡人数,追究美方责任不力,并在拿到美方补偿后多年也未将款项分发给受灾家庭和个人。
作者通过采访数以百计的当事人,包括受灾的民众、救人的医生、化工厂的工人等,调查和回顾了灾难发生的起因、经过,呈现了种种冲突和冒险,也展现了人性与希望。此次事件最终导致国际社会开始推行“环评”。
作者简介:
多米尼克·拉皮埃尔,法国人,1931年生于法国夏特拉永,国际知名作家,早年为《巴黎竞赛》杂志记者,后与科林斯合著了《巴黎烧了吗》,一跃成为畅销书作家。著有多部历史作品。同时也是电影导演。
哈维尔·莫罗,1955年生于马德里,西班牙著名作家,2011年获得西班牙“行星小说奖”,擅长历史题材,尤其是印度背景下的历史。其几部代表作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他同时也是记者、编剧和制片人。
历史
恐怖分子焚书杀人
图书馆员被迫盗走37.7万份稀世古代手稿
踏上606英里抢救文明之路
《盗书者:廷巴克图的生死时速》
The Bad-ass Librarians of Timbuktu:
And Their Race to Save the World's Most Precious Manuscripts
(美)约书亚·哈默 著,吴娟娟 译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一起轰动全球的长途冒险运送古代珍贵手稿事件的新闻调查。
在马里中部、撒哈拉沙漠的边缘,有一座古城叫廷巴克图。那里曾是声名远播的学术文化中心,存有古阿拉伯文稀世手稿。在历史动荡中,手稿被毁被埋,直到1984年,一个名叫海达拉的年轻图书馆员冒险穿越撒哈拉沙漠,沿尼日尔河追踪多年,才搜集到大量稀世古代手稿,使之得到保护和修复,廷巴克图的文化传统由此复兴。
然而没过多久,威胁再度降临。
西非的恐怖分子活动猖獗,除了基地组织,还有当地五花八门的武装派别。2012年,一伙恐怖分子占领了廷巴克图,他们容不下音乐和文化,动辄烧书、砍人手脚。为免手稿被毁,海达拉组织他的同行并招募志愿者冒险盗走了城内37.7万份手稿,租用汽车、骡车、船只将手稿偷运出城,送往政府军控制区。这场盗书行动,这段606英里的抢救文明之路,在全球社交媒体上牵动了亿万人心,也让廷巴克图的古籍引来了世界目光。
作者简介:
约书亚·哈默,美国记者,1988年加入《新闻周刊》,任驻外记者和战地记者。先后在五大洲不同城市(内罗毕、布宜诺斯艾利斯、洛杉矶、柏林、耶路撒冷、开普敦)担任该杂志分社社长,并长期为《GQ》《纽约客》《纽约时报》《国家地理》《大西洋月刊》等媒体撰稿,曾获包括美国国家杂志奖在内的多项新闻业大奖。
完整呈现了叙利亚当前的恶劣现实
是一本重要的历史文献
也是一部意义非凡的文学作品
入选2016奥威尔奖
入选2016法国五大文学奖项之一美第奇奖
《走进叙利亚破碎的心脏》
The Crossing
(叙利亚) 萨马尔·亚兹贝克 著
内容简介:
萨马尔·亚兹贝克是一位叙利亚作家和记者。2011年时,她因为倒阿萨德政权,被迫放逐。 自此,坚决要让世人知道叙利亚人民受苦的真相,她勇敢的穿过土耳其边境的小洞,回到自己的国家。她拍摄了许多士兵、孩童、平民百姓,这些人只是想活下来,其中有很多故事是我们无法忍受的,艰难又残酷。但她也记述了一路上,她所见到的人性光芒:人们如何在狙击手的注视下生活,有原则的年轻男子如何对抗军方上司的命令,孩子们如何适应地堡……
萨马尔·亚兹贝克笔下的叙利亚生活非常真实,她的文字让人耳目一新。《走入叙利亚破碎的心脏》无疑是一本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一部意义非凡的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
出生于1970年的萨马尔·亚兹贝克念的是文学,后来成为一名记者,也为叙利亚电视及电影写剧本。她目前住在巴黎。
繁荣、萧条,贪婪、进步,
从户外市场到全球金融中心
华尔街两百年熊牛风云
《华尔街两百年》
Wall Street: A History
(美)查尔斯·R·盖斯特 著
内容简介:
这是第一部关于华尔街的史书。自华尔街肇造以来,它从未完整编纂过自己的历史,如实记录那些发生在金融和政治领域,改变了证券发行和交易方式的一系列重大事件。
正如其所反映的社会一样,华尔街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里变得异常错综复杂。牛市也好,熊市也罢,都是华尔街无法摆脱的宿命。当华尔街还只是曼哈顿下城的一个户外市场时,繁荣与萧条的往复轮回早早就开启了。
经过两百年风风雨雨的荡涤,华尔街已经开始吸纳整合所有的金融市场。如今的华尔街不仅仅包括证券交易所,它分为股票市场、各种规模和形态的债券市场,以及芝加哥、费城和堪萨斯城的商品期货市场和其他衍生品市场,这些市场越来越以其复杂性而闻名。
多年来,政府与华尔街的发展休戚与共,关系远比那些金融家们愿意承认的要密切得多。金融业与政府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是华尔街历史永恒的主题。
作者简介:
查尔斯·R·盖斯特(Charles R. Geisst),美国曼哈顿大学的金融学和经济性教授,财经类畅销书作家,作品常年盘踞《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新闻周刊》等媒体畅销榜。
她们
母亲与女儿,
徘徊在寻求自我与寻求依恋之间
《中国式母女》
肖楚舟等 著
内容简介:
对于母亲来讲,母爱是一种天性吗,是否需要学习?母职,是一种被天生赋予的使命,不可回避,还是一种个人选择?
对于女儿来讲,和母亲的相处,除了天然的血缘、亲情连结,是否也是一种女性之间的相处?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我们和女性朋友或者长辈能够深入探讨的话题,面对自己的母亲却往往难以启齿?
母女关系可能是人与人之间所有关系中最为复杂的一种,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但在当下,一方面,我们身边的母女关系越来越多元;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对于母女关系的认知和讨论,被放置于更复杂的语境和维度,既尖锐又模糊。
本书以三联生活周刊2024年封面专题《母女关系》为基础,重新结构、增补而成,囊括了来自学者、女性创作者、艺术家以及我们身边普通母女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青年一代的生活、她们对于亲密关系和家庭关系的理解;以及近年来女性精神处境、性别意识的真实样貌。
另收录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计迎春、心理学者訾非、东京大学社会学教授上野千鹤子、精神病学专家斋藤环等学者的专访。
作者简介:
肖楚舟,《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人物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年度最佳图书”
showtime定制的同名美剧《最响亮的声音》
拉塞尔·克劳主演
新闻调查的典范之作
一个权势滔天的媒体大亨和他的暗黑媒体帝国
《福克斯新闻大亨》
The Loudest Voice in the Room:
How the Brilliant, Bombastic Roger Ailes Built Fox News
(美)加布里埃尔·谢尔曼 著,徐晓丽 译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新闻调查的典范之作。
调查对象是为特朗普操纵大选的福克斯新闻的创办人罗杰·艾尔斯。由于传主拒绝受访甚至派律师出面阻挠,作者采访了与其关系密切的亲友、敌人、同事及媒体界、政界、娱乐界人物等614人,以数千小时的采访所得还原了这位媒体大亨的人生。艾尔斯白手起家,凭借头脑灵活,善于观察和钻营,在1996年受默多克邀请创办有线新闻网福克斯,把它打造成了一个电视新闻帝国。他大胆贪婪、手段狠绝,长期操纵新闻、插手华盛顿政治,不仅权欲熏天,还粗暴对待员工,甚至长期性骚扰女主播,2016年被迫辞职,次年去世。
本书不仅是艾尔斯的人生,也是一部福克斯新闻的成长史。它从一个新闻媒体,变成了左右美国政坛和选举的力量,党派政治的宣传机器,使美国政坛和媒体发生了永久性的变化。
作者简介:
加布里埃尔·谢尔曼,《纽约》杂志特约编辑,常年在《纽约时报》《新共和》《纽约观察家》、GQ等刊物发表新闻报道,也是CNN、MSNBC、NBC、ABC以及本书传主所创办的福克斯新闻担任新闻评论员。
走过黑暗世纪
一只特立独行之“羊”的心灵史
日本国民级文化巨匠笔下的“诗”与“真”
《羊之歌》
羊の歌/続 羊の歌
(日)加藤周一 著
内容简介:
《羊之歌》(含续篇)是日本文化大家加藤周一撰写的散文体自传,2018年岩波书店创业100年之际举行的“读者优选佳书”调查中,该书荣登“岩波新书”系列第三名。至今重版不断,被不少日本读者认为是加藤周一的最高杰作。该书描写了作者童年到日本战败的1945年之间的生涯。《续 羊之歌》则是从1945年日本战败起,写到60年代日美新安保条约缔结时期为止。两部作品具有前后连贯性,不仅是记录这位“知识巨人”成长历程的优秀文学作品,也是记录日本半个世纪多舛之命运的一份珍贵历史档案。作者在后记中曾写道,撰写本书并不是仅仅为了回忆叙旧,而是想记录下作为一个作为"平均水准的日本人"的经历。作品取名《羊之歌》,是因为作者出生在羊年,又认为自己性格中也有像羊的稳重的一面。但正像日本读者所评价,个性强烈、爱憎分明,又始终坚持独立思考、毫不妥协的加藤周一,其实在日本人中极为罕见,绝不是日本人的“平均水准”,毋宁说是一只脱离了“羊性”的、特立独行的“羊”。
作者简介:
加藤周一(1919—2008):日本思想家、文明史学家、评论家、小说家。1943年东京帝国大学医学系毕业,被誉为日本国民级的知识巨匠。曾任东京都立中央图书馆馆长,上智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柏林自由大学教授,立命馆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等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日本文化的杂交种性》《日本文学史序说》《羊之歌》等。
深入了解脑外科医生的日常生活
揭示生命的脆弱性和力量
这是一部尖锐诚实、引人入胜的
关于生命和思想交织的记录
《行走在刀尖上》
Life on a Knife's Edge
(美)拉胡尔·詹迪亚尔 著
内容简介:
作为世界领先的脑外科医生之一,詹迪亚尔博士是许多患有晚期癌症病人的最后希望——这些病人虽已无法得到救治,但他们也值得有更多的生存时间。《行走在刀尖上》是他在病人身上看到的复原力、勇气和信念,以及他从病人身上学到的东西。
这本书既是对重大外科手术全面细致的描述,也是一本深刻、感人和内省的回忆录,揭示了一个日复一日被逼到极限的外科医生的心灵深处。从用自己的手保持枪伤患者的心脏跳动,到拯救一名瘫痪的妇女,以及在大出血患者时间紧迫的情况下进行脑部手术,我们能看到做出生死决定和面对难以想象的压力是如何塑造一个人的生命的。
在这本令人叹为观止的回忆录中,詹迪亚尔医生分享了他从每天平衡生与死之间的关系中了解到的人性。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詹迪亚尔将帮助他的读者在面对徒劳的时候找到目标,在失去的时候找到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快乐。
作者简介:
拉胡尔·詹迪亚尔(Rahul Jandial)医学博士是美国洛杉矶希望之城的一名接受过双重培训的脑外科医生和神经科学家,希望之城是位于洛杉矶的研究中心、医院和研究生培训机构。在不做手术的时候,他在以他名字命名的实验室——詹迪亚尔实验室领导一个科学家团队,该实验室以其尖端的脑外科和神经科学方法而闻名。除了世界级的外科医生和科学家的头衔之外,詹迪亚尔博士还撰写了10本学术书籍和100多篇论文,《神经健康》(NEUROFITNESS)是他面向普通读者的第一本书。
译文科学
如今,气候危机的预言比比皆是
随之而来的是焦虑和恐慌
美国物理学会却发现
我们对“地球气候”知之甚少。
《悬而未决:
气候变化的事实和迷思》
Unsettled:
What Climate Science Tells Us, What It Doesn’t, and Why It Matters
(美)史蒂芬·库宁 著,王乔琦 译
内容简介:
“汹涌的海平面正在淹没海岸。”
“飓风和龙卷风正变得更加猛烈和频繁。”
“气候变化将是一场经济灾难。”
你已经听说了这些都是“事实”。但根据科学研究,所有这些说法都具有极大的误导性。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媒体、政治家和其他知名人士都宣称“科学已经定论”。事实上,从研究到报道再到大众媒体充斥了被误解和错误的信息。核心问题——气候如何应对我们的影响,以及它将带来什么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得到解答。气候正在变化,但其原因和变化方式并不像你所相信的那样明确。
作者简介:
史蒂芬·库宁博士(Dr. Steven E. Koonin)是美国科学政策的领导者。他曾在奥巴马总统任内担任美国能源部科学副部长,在那里他是能源部战略计划和首届四年技术回顾(2011年)的主要作者。库宁博士在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科学计算、能源技术和政策以及气候科学领域发表了200多篇同行评议的论文,他曾是加州理工学院的理论物理学教授,并担任加州理工学院副校长和教务长近10年。
跨越科普和实用手册的文化读本
权威机构女性医生30年科研临床经验
10个代表性家庭故事,
45个身体智慧
1次说清楚
《生育是你的天赋,也是你的自由:
辅助生殖之路》
鹿群 著
内容简介: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选择不婚不孕的同时,还有一批女性,因为高龄、患病等特殊原因不能生育,她们甚至愿意以生命为代价换取自己曾经来过、活过、爱过的一丝痕迹,她们想要生下一个孩子。生育,是人类的本能,是一种广泛的情感需求,也是女性的基本权利。试管婴儿技术的诞生给生育困难的家庭带来了福音。一位拥有三十年临床经验的辅助生殖医生,用丰富病例汇总成10个引人共情的患者故事,其中有母性、有伦理争议,也有无奈。这本书告诉女性:你的身体,你有选择权!
本书围绕生育问题,科普了人类生育的原理,展现人类身体的精妙,也讨论了辅助生殖技术的限制及带来的伦理问题。
作者简介:
鹿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科主任医师,北京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生殖健康分会不孕不防治组副组长。师从辅助生殖领域权威专家陈子江院士,率先开展卵母细胞激活技术,培育国际首例ICSI未受精卵母细胞激活的健康婴儿。
自杀是可以预防的
但你得先理解它
《黑夜突如其来:理解自杀》
Night Falls Fast:Understanding Suicide
(美)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 著
内容简介:
自杀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些地方,统计数据显示,死于自杀的人数比艾滋病或癌症等疾病的还要多,有时甚至多于战争。
作为国际公认的抑郁症权威,杰米森博士也经历过自杀:在与躁郁症斗争多年后,她曾在二十八岁时试图自杀。
多年来,杰米森博士一直尝试从历史、心理学、生物学、公共卫生以及个体故事的角度,探讨自杀、尤其是青少年自杀的成因和预防。
《黑夜突如其来》帮助我们理解自杀,认识并帮助那些处于危险中的人,以及它对生者的深远影响。对于父母、教育工作者和任何想要了解这种流行病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及时而至关重要的科普读物。
作者简介:
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Kay R. Jamison),世界躁郁症研究领域顶尖专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系教授,情感障碍中心主任;曾荣获美国及全球诸多科学奖项:1995年,美国心理卫生协会(NMHA)威廉斯蒂伦奖;1996年,美国自杀预防基金会研究大奖;曾入选“全美最佳医生”行列,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之医界英雄”。
有的东西易燃,有的东西导电
有的东西有毒,
而有的东西是生命的不可或缺。
为什么大自然会这样?
《门捷列夫之梦:
从炼金术到元素周期表》
Mendeleyev's Dream
(美)保罗·斯特拉森 著,王加祥 译
内容简介:
本书描绘了从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到中世纪的炼金术士,再到现代化学的兴起与门捷列夫最伟大的发现:元素周期表,为我们勾勒了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史,以及在它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中,那些前科学时期的思想家们进行的或正确或错误的尝试与猜测,让我们看到一门现代科学学科是如何从混沌的迷蒙之中慢慢觉醒的,过去与现在的思想家是如何看待并理解我们所身处的这个世界的,以及科学是如何帮人们理解自然甚至改造自然的。
另一方面,本书并非门捷列夫的个人传记,也不仅仅为我们描绘了化学史,作者更多地向读者展示了化学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与事件,以及他们在整个科学发展史上的位置,这为阅读这本书带来了不一样的乐趣——当然,对于部分人物与事件的描述,作者的笔触是值得商榷的,故而只能当做逸闻轶事来看待。
本书另一个特色在于作者保罗·斯特拉森优美、幽默且充满戏剧性的文笔,这为我们阅读严肃的科学史时带来了不少的乐趣与轻松的体验。
作者简介:
保罗·斯特拉森出生于1940年的伦敦。在转行成为一位哲学家之前,他在都柏林的三一学院学习过物理、化学与数学,目前在金斯顿大学讲授哲学与科学课程。他曾凭小说《阿比西尼亚的一季》荣获毛姆奖,此外还写过多篇小说与非虚构类书籍,包括两个非常成功的短篇系列:《90分钟哲学家》以及《伟大的想法:改变世界的科学家》。
《裸猿》作者德斯蒙德·莫利斯作品
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学术畅销书
人类肢体语言的全面观察和科学分析
《观人》
Peoplewatching: The Desmond Morris Guide to Body Language
(美)德斯蒙德·莫利斯 著,刘文荣 译
内容简介:
我们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观人者。我们偶尔会注意到他人的某一独特姿势或者手势,会对它们的原由感到好奇,但我们却很少对此加以深究。严肃认真的观人者则想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本书是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学术畅销书,甚至有“肢体语言圣经”之称。本书要讨论的是人的动作,以及关于动作是如何变成姿势,姿势又是如何转化为信息的各种情况。作者从新颖的角度对人类有意识和无意识的肢体语言进行了全面观察和科学分析,从而揭示出人们日常举止行为中的深层内涵,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作者简介:
德斯蒙德·莫利斯(Desmond Morris),英国著名动物学家、生物人类学家、生物进化科普作家、电视节目撰稿人和主持人、艺术家,历任伦敦动物园哺乳动物馆馆长、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牛津大学特聘研究员。从“裸猿三部曲”起,他一共创作了20多种著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且长销不衰。
《裸猿》作者德斯蒙德·莫利斯作品
世界各地的日常手势
身体语言的百科全书
《身体语言:人类手势的意义》
Bodytalk: A world guide to gestures
(美)德斯蒙德·莫利斯 著,朱琦 译
内容简介:
这本书汇集了世界各地使用的众多不同的日常手势。作者德斯蒙德·莫利斯曾到过60多个国家对人体语言进行实地研究,并记录手势和面部表情,记录了来自欧洲、中东、北美洲和远东的600多个不同手势。在正文中,使用“含义”“动作”“背景”和“地域”,每个手势都用线条图进行说明。
作者简介:
德斯蒙德·莫利斯(Desmond Morris),英国著名动物学家、生物人类学家、生物进化科普作家、电视节目撰稿人和主持人、艺术家,历任伦敦动物园哺乳动物馆馆长、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牛津大学特聘研究员。从“裸猿三部曲”起,他一共创作了20多种著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且长销不衰。
在科幻的思想实验室中,爱情能撑多久?
未来事务管理局“不存在系列”全新作品
《爱情不存在》
未来事务管理局 编
内容简介:
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爱情存在》,第二部分为《爱情不存在》,是与未来事务管理局(简称“未来局”)合作出品的科幻短篇集,收录篇目以科幻小说为主,少数为科幻相关的非虚构作品。全书主题为在各种假想的科幻世界中探寻人与人之间是否还可能会存在我们现在所认为的“爱情”这一关系。其中第一部分《爱情存在》中的内容都是支持“爱情”这一关系无论在哪一种假想世界中都是可能存在的,而第二部分《爱情不存在》则持相反观点。所选作者以国内科幻作者为主,大多是在国内科幻界最近几年开始崭露头角、屡获奖项的新锐作者,此外也包含了几位国外作家。
作者简介:
未来事务管理局是中国科幻文化头部品牌,也是美国科幻作家协会唯一非英语合作方。未来事务管理局与一百多位科幻作家签约,拥有一千多份科幻作品版权与一千多万网络粉丝。本次小说的参与作者包括许多国内外知名的科幻作者。
当科幻作家们将面临来自现实世界的挑战
他们还能一窥未来么?
《AI大师》
未来事务管理局 编
内容简介:
随着ChatGPT、Stable Diffusion以及Midjourney等技术的大火,AI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而AIGC(AI创造内容)这一概念逐渐甚嚣尘上。有人大呼艺术已死,也有人惊叹奇点将临。
每个人都想更了解AIGC一点,想要揭开AIGC的神秘面纱,尤其想要知道在AIGC时代自己应该何去何从。而,在科学家们还在研究AIGC、社会学家们还在争论AIGC、投资者们还在吹捧AIGC的当下,科幻作者们却为大家带来了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一窥AIGC的机会。
这套选集收录了来自中国、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非洲、东欧、南亚、南美等十余个国家与地区的科幻作家,以当下正全面介入艺术领域的AIGC为主题,最新创作的二十余篇科幻小说。
这些作家中包括包括刘宇昆、阿德里安·柴可夫斯基等当今欧美科幻名家在内,每一位作家都有科技或艺术的职业背景。
与以往纯粹的思想实验不同,这一次,科幻作者将直面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将与社会各圈层一同面对巨变中的世界,并一同找寻未来的可能方向。
作者简介:
未来事务管理局是中国科幻文化头部品牌,也是美国科幻作家协会唯一非英语合作方。未来事务管理局与一百多位科幻作家签约,拥有一千多份科幻作品版权与一千多万网络粉丝。
本册书的主编是乌克兰裔美国人亚历克斯·施瓦茨曼,他长期担任美国科幻杂志主编,编纂和出版科幻奇幻选集十余本。他本人也是位著作颇丰的作者和优秀俄语译者,出版过3本长篇奇幻小说并发表过十余篇短篇小说。
不存在什么常规医疗和替代医疗,
医学只有两种:有效和无效。
《你相信魔法吗?
——替代医学的故事》
DO YOU BELIEVE IN MAGIC?
(美)保罗·奥菲特 著
内容简介:
半个世纪前,针灸、顺势疗法、自然疗法、草药、膳食补充剂、脊椎按摩和阿育吠陀疗法被认为处于常规医疗的边缘地带。
今天,从过胖到癌症,有一半的美国人使用这些替代疗法来治疗各种疾病。然而在美国,替代医疗是一个不受监管的行业,没有法律义务证明其主张或承认其风险,许多流行的替代疗法无效、昂贵,甚至致命。
奥菲特博士用戏剧性的生活故事和医疗历史,解释了为什么替代疗法或常规疗法都应该遵守同样高的循证标准。本书的目的是对替代医学领域进行批判性审视,将事实和传说区分开。因为事实上,并不存在什么传统医学、替代医学和补充医学。只有有效的医学和无效的医学。
作者简介:
保罗·奥菲特(Paul A.Offit),医学博士,美国费城儿童医院传染病科的主治医师,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儿科教授。奥菲特是疫苗学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儿科教授,费城儿童医院疫苗教育中心主任。他是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疫苗工作组的成员。他还是FDA疫苗和相关生物制品咨询委员会的成员。此前,他是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的成员。
牧羊人三部曲之二
在宇宙尽头,探寻人类终极问题的答案
《答案》
Die Störung 2: Die Antwort
(德)布兰登·莫里斯 著
内容简介:
牧羊人1号飞船正在前往离太阳最近的恒星的途中。半路上,乘员组在太阳引力透镜技术的帮助下,成功拍摄到了关于宇宙起源的清晰照片,从而获得了揭示宇宙如何诞生以及上帝是否参与其中的答案。
但是,宇航员们刚把这个消息告诉地球,无线电连接就中断了,尽管飞船显然是正常的。是破坏,还是这三名宇航员被科学和宗教几千年来一直在寻找的答案冲昏了头脑?
只有一个人可以找到答案。飞船的前宇航员本杰明现在正住在地球上,他的意识被送到牧羊人1号。本杰明发现宇宙飞船是空的。他的朋友们似乎已经逃走了。他是孤独的,离太阳1.5光年远。没有退路了。
但本杰明突然意识到,他并不是飞船上唯一的生命体......
作者简介:
布兰登·莫里斯(Brandon Q. Morris ),物理学家、太空专家、德国畅销科幻作家,著有二十多部太空背景的硬科幻小说,版权销售美英法等多国,是美国科幻和奇幻作家协会、火星协会的成员。官方网站:www.hard-sf.com。
牧羊人三部曲终结篇
《真相》
Die Störung 3:Die Wahrheit
(德)布兰登·莫里斯 著
内容简介:
没有人比牧羊人1号的宇航员更深入太空。他们的任务目标是见证宇宙的诞生,看看谁参与了其中。
答案从未到达地球。牧羊人1号看起来功能正常,但已被遗弃。前船员本杰明出发并将他的意识发送到飞船上。虽然受到种种阻挠,他还是找到了罪魁祸首,但现在唯一问题是似乎没有任何补救措施可以挽救飞船被摧毁的命运。面临绝望之际,飞船突然收到了一个来自星际空间的无线电信号……
本杰明只有一个机会,他必须与他的对手联手抵御朋友和地球面临的危险,并希望在这一过程中揭开最终的真相。
作者简介:
布兰登·莫里斯(Brandon Q. Morris ),物理学家、太空专家、德国畅销科幻作家,著有二十多部太空背景的硬科幻小说,版权销售美英法等多国,是美国科幻和奇幻作家协会、火星协会的成员。官方网站:www.hard-sf.com。
鲍里斯·西吕尔尼克
心理学作品三部
鲍里斯·西吕尔尼克(Boris Cyrulnik)1937年出生于波尔多,是法国著名心理医生、人类和动物行为学家、神经学家和精神病学家,现任法国土伦大学教授。他著有多部畅销作品,2008年获颁法国三大文学奖之一雷诺多文学奖(Prix Renaudot de l'essai),被誉为“疗愈了法国”的作家。他还拥有自己的电台节目,目前仍活跃于法国文化界。
在充满温柔、哲理与爱的文字中,
找寻情感的纽带
《情感的纽带》
Sous le signe du lien
(法)鲍里斯·西吕尔尼克 著,张笑语 译
内容简介:
《情感的纽带》是一本从人类和动物行为学角度分析亲子依恋关系的心理学著作。作者在多年动物行为学研究基础上,以崭新角度观察人类情感行为及依恋关系模式,通过与动物世界(海鸥、乳鸭、翠鸟、狗、大猩猩、壁虱、蚊子、猫……)的对比,阐释凝聚家庭的天然情感纽带究竟如何发挥作用。婴儿从什么时候开始建立与母亲的联系?与母亲的分离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影响?情感依恋是如何启动的?孤儿在什么时候迫切想要寻找生物学上的父母?从弗洛伊德的分析心理学到简·古道尔的灵长类动物学,西吕尔尼克试图从不同维度探索所有这类问题的答案,理解塑造两个个体之间纽带的生物学、心理学及社会文化机制。
没有什么创伤是不可治愈的
它们都是等待破茧的蝴蝶
《丑小鸭》
Les Vilains Petits Canards
(法)鲍里斯·西吕尔尼克 著,王真 译
内容简介:
《丑小鸭》是一本以“心理复原”为主题的儿童心理自助类作品。西吕尔尼克在《丑小鸭》中通过对自身童年经历及多名创伤儿童案例的分析,详细描述了“心理复原”的概念、内涵及其实施过程。本书分为“破茧”和“成蝶”两大章节,前者阐释儿童可能遭遇的早期创伤及其影响,后者分析应对创伤的疗愈及复原方式。作者将依恋关系分为四种不同类型,指出从12个月至18个月开始,儿童就可以“编织”其“自我复原”网络,即逐渐从由父母的语言和行为造成的创伤中恢复。作者认为创伤分为两种,实际造成的和受创者想象中的,而儿童学会开口说话和自我表达之后,就拥有了自我调整和蜕变的能力。
当一个正常人是要付出代价的
灾难促使我们蜕变
心理复原,就是将痛苦转化为艺术品
《美妙的不幸》
Un merveilleux malheur
(法)鲍里斯·西吕尔尼克 著,王杨 译
内容简介:
为何同样遭遇挫折,有人一蹶不振,有人却能克服苦难、活出新生?
答案就是“心理复原”。作者在《美妙的不幸》前半部分析“心理复原”从何而来、如何作用,超越苦难者身上所展现的内在特质,重新论述“创伤”对人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叙事智慧”重述自己的故事、创造意义,把过去的痛苦改写为“美妙的不幸”,逐渐锻炼出心理复原的能力。因为开始了叙述,所有的苦难都变得可以承受。分享苦难的经历,即请求亲友成为支持我们奋战下去的力量。在后半部,作者将关切的对象转往社会整体的心理复原。身为纳粹大屠杀幸存者,他深知社会环境对于创伤修复的影响。一个社会若懂得倾听受创者的心灵故事,他们修复自我的过程会比较容易;但若社会环境限制他们的感受,则会让伤口恶化,受伤的心灵将被迫屈服于命运,终生陷溺在不幸中。
历史学堂
以色列前驻美大使、著名历史学教授的作品
在此重新了解美国和中东200多年的外交关系
《权力、信仰与幻想:美国在中东(1776年至今)》
Power, Faith, and Fantasy:
America in the Middle East 1776 to the Present
(以)迈克尔·B.奥伦 著,张艳蕊 译
内容简介:
美国为何以及如何在中东问题上如此纠结?
在地理上与美国相距甚远的中东为何会对美国的战略和外交政策产生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历史学家、前以色列驻美大使迈克尔·B.奥伦用“权力”“信仰”“幻想”这三个词解释了这种代价高昂的执着,也讲述了美国自1776年独立起与中东的关系。
几乎从美国独立的那一刻起,美国商船就因失去英国海军的保护而屡遭地中海巴巴里海盗的袭击。美国政府由组建海军起,运用军事、外交、财力来保护美国的商业利益及海外美国公民,进而支持美国宏伟的全球战略,以于美国更有利的方式重塑中东。
新教传教士是最早前往中东的人之一,虽然鲜有穆斯林皈依,但传教士在中东建立了众多美国教育机构,以此支持美国在该地区启蒙和民主化的伟大抱负。
反过来,中东的异域风情、浪漫传说也通过美国政治家、商人、士兵、传教士、探险家、旅行作家进入美国文学和公众认知中,并在美国流行文化中经久不衰,塑造着普通美国人对中东的印象。
作者利用大量政府文件、私人信件以及商人、传教士和旅行者的回忆录,辅以数十张珍贵的历史图片,生动详细地叙述了美国200多年来与这个充满活力和动荡的地区的互动。
作者简介:
迈克尔·B.奥伦博士,历史学家,出生于美国,在普林斯顿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接受教育,曾担任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乔治敦大学的客座教授,也是耶路撒冷Shalem中心的杰出研究员。
在以色列,奥伦博士曾是以色列国防军军官,作为伞兵参加过黎巴嫩战争,在海湾战争期间担任与美国第六舰队的联络员,在第二次黎巴嫩战争和2009年1月的加沙行动中担任以色列国防军发言人,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团的顾问。2009年至2013年出任以色列驻美大使。
对《美国的反智主义》的续写
语言诙谐生动,观点振聋发聩
是对当代美国的当头棒喝
也为当下的我们敲响了警钟
《新反智时代》
The Age of American Unreason
in a Culture of Lies
(美)苏珊·雅各比 著,曹聿非 译
内容简介:
《新反智时代》可以视为对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文化研究经典、普利策奖获奖之作《美国的反智主义》的续写。
在对过去半个世纪的文化史的热烈讨论中,本书聚焦的是各种社会力量的融合,这种融合引发了一场反理性主义的完美风暴。其中包括:风生水起的宗教原教旨主义,它今时今日的政治权力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未能培养出有见识的公民的公共教育;互联网对印刷文化的胜利;以及美国对资讯娱乐节目的有害发展。
作者苏珊·雅各比将历史分析与当代观察相结合,语言诙谐生动,观点振聋发聩,无异于对当代美国的当头棒喝。她既不偏袒右翼,也不偏袒左翼,而是向美国人发出警告:在今天这样关键的政治时刻,若任由反智与反理性发展,只会使美国人越来越愚蠢,未来的美国只会变成精神荒原。《新反智时代》也为当下的我们敲响了警钟。
作者简介:
苏珊·雅各比,独立学者,著名演说家,畅销书作家,以《华盛顿邮报》记者开始职业生涯,并且是《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美国瞭望》《琼斯母亲》等媒体的专栏作者。2010年获宗教基金名誉理事会杰出成就奖、理查德·道金斯奖。
一本书读懂两百年“驴象之争”
政党极化如何改变了美国社会面貌
《超级大国的撕裂:美国250年政党政治史》
アメリカの政党政治 建国から250年の軌跡
(日)冈山裕 著
内容简介:
在近现代世界政治史上,美国的政党因其独特的党群关系和运作规律而独树一帜。自其1776年建国以来,历经多次分化、整合,最终发展成为今天两党制的形态。本书从政治史和制度史两个角度切入,回溯了美国政党政治250年的历史,从建国制宪时代开始,历经南北战争、大萧条、二战、冷战时代,一直讲述到不久前特朗普与拜登的选战。除了已经为大众所熟知的民主、共和两党外,还介绍了曾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联邦党人、辉格党以及其他第三党派的浮沉,不仅深入浅出地简介了政党政治制度的运作机制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也勾勒出了美国两百多年来社会的演变轨迹。
作者简介:
冈山裕,1972年生,庆应义塾大学法学部教授,主要研究美国政治、政治史。作品有《美国两大政党制的确立》(东京大学出版会、2005年/获美国学会清水博奖)、合著《美国的政治》(弘文堂,2019年)等。
道歉还是不道歉?
日德两国的战后差异由何而生?
《日本与德国:两种战后思想》
日本とドイツ 二つの戦後思想
(日)仲正昌树 著
内容简介:
作为出生于战后日本的德国思想史研究者,仲正昌树自学生时代以来一直为两国战后对待历史的差异而感到困惑,并以之作为其学术研究的重要起点。在本书中,他尝试以一种让尽可能多的读者能够理解的方式呈现出这一问题的方方面面。尽管德国和日本的战后思想看似相似,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细微差异,这既因为两国在近代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上的不同,也受到战后国际格局的影响。作者从战胜国对二者的定罪处置、对战争责任理解、战后国家形态、战后两国所处的地域性周边环境等的不同入手,尤其侧重介绍两国知识分子思想以及其对国民影响力度的差异。作者介绍了德国战后社会从普遍性地抗拒反思,到新一代人成长起来有了接受反思的土壤,再到政治家层面作出的明确表态。尽管日本社会的历史发展脉络差异与德国存在差异,但也应向德国更多学习和借鉴,做出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作者简介:
仲正昌树,1963年生于广岛。东京大学大学院地域文化学博士。现为金泽大学法学部教授。专攻法哲学、政治思想史和德国文学。因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经典而著称,著有多部大众学术畅销书。著作有《精讲!当代日本思想》《精讲!当代美国思想》《现在正是重读阿伦特的时候!》《超越黑格尔的黑格尔》《现代德国思想讲义》《<战后思想>导论》《马克思导论》等。
日本民众史大家扛鼎之作
全景展示日本国家黎明时期的真实面貌
《何谓明治》
明治の文化
(日)色川大吉 著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民众史大家色川大吉的代表作。有别于长期以来侧重于政治人物自上而下社会规划的传统明治史观,作者认为不同阶层、群体的民众都在现实生活中创造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享受着节日、信仰、艺术、技术、衣食住行等,这些社会文化具有巨大的潜移默化力量,无形地规范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成熟的现代文化和兰学遗产、广泛普及的教育、民众自身崭新的精神自律、充满城乡的志士气概,再加上憧憬新时代的巨大热情,因此有较充分的准备迎接西欧文化洪水般的冲击,形成了日本摆脱国际危机的前提条件。书中以丰富的事例,从民众史观的角度挖掘了明治文化中被忽视的重要侧面,展现了那一时代背景下大众的精神风貌,也是对明治时代大众创造性的想象力和精神的致敬。
作者简介:
色川大吉(1925—2021),毕业于东京大学文科历史系,东京经济大学名誉教授,历史学家,日本民众史研究大家,开创了“民众史”“个人史”领域。太平洋战争末期作为学生兵应征入伍,未及参战便迎来战败。战后游历西班牙,法国、美国等地,目賭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确立了民众史的历史研究方向。著有《明治精神史》、《欧亚大陆纪行思索》、《定本 历史的方法》、《色川大吉著作集》全六卷。
走进二战日本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
还原历史真相
倾听被遗忘的声音
重新认识战争中的个体责任
《妥协与对抗:
日本知识人的战时与战败》
王升远 著
内容简介:
二战虽已过去,可在这个地球上战争却每天都在发生。日本的战争时代似已不再,可作为一种历史遗产,战争式的思维是否已随之远去?曾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悲剧会不会“昨日重现”,会不会发生在世界的其他角落?
本书从战争史中的“个人”这一角度出发,聚焦于二战时期日本知识分子的个体命运,深入历史的细节,试图在时代境况、政治境况中感知“人的境况”,剖析战时日本知识人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探问历史与个人的关系。撇去过往战争史的宏大叙事,从底层世界与周边视角,注视那些丰富、具体的生命,倾听那些被主流叙事压抑的悲戚之声,感知渺小的知识人个体在二战时期这种“极端语境下”,是如何看待战争,如何进行抉择的?他们是逃避、服从、沉默……还是选择对抗?他们在战争的洪流中又有着怎样的复杂境遇?
作者简介:
王升远,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近代史、思想史。出版有专著《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平体验”》,译作《近代日本的中国观》(子安宣邦著)等。
一个流离失所的家族
在国家崛起和沦陷中的挣扎史
史学巨匠的家族史
与波罗的海国家的命运交织
勾勒文明核心的空虚与重塑
《走过黎明:
一个东欧家庭的战争与生活》
Walking Since Daybreak:
A Story of Eastern Europe, World War II, and the Heart of Our Century
(加)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 著,武忠明 译
内容简介:
部分是历史,部分是自传,《走过黎明》讲述了波罗的海国家在二战之前、期间和之后的故事,也是作者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的家庭成员的生存或毁灭的个人故事。本书以作者的家族成员和他们的朋友们的真实故事为基础,深入地描述了战争对这些人的人生轨迹和心灵状态的影响。
二战期间,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在德国和苏联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在战争中,许多人被驱逐出境,流亡到德国,之后又逃离到世界尽头的各个国家。埃克斯坦斯本人于1943年出生,童年时期生活在难民营里,通过种种努力,这个家庭最终得以移民到加拿大。
在本书中,埃克斯坦斯探索了战争的历史、政治和文化背景,并考察了二战对人性的摧残。他关注的重点是普通人,而非指挥官或决策者。他描述了他们如何试图维持正常的生活,如何逃避暴力和逃离逼迫,如何为自己的生命和家庭的未来而奋斗。他通过这些人的故事来表现历史的真相,将二战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本书描绘了日常生活中的艰难,如人们如何翻山越岭,跨越沼泽和穿过沙漠来逃避战争;如何挤在破旧的火车里,拼命争夺食物和座位;如何在面对不公正和暴力的时候保持信仰和勇气。作者还描绘了二战后东欧国家的重建,以及其在苏联统治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挑战。他探讨了这些国家如何应对挑战,并解释了这些挑战如何影响了这些国家的文化和身份认同。埃克斯坦斯借此探讨了欧洲意识和文化的复杂性,以及二战及其遗产的影响。
作者简介:
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Modris Eksteins)是多伦多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生于1943年的拉脱维亚。他受人称道的畅销书《春之祭: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现代的开端》(Rites of Spring: The Great War and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Age)曾在九个国家出版,并荣获华莱士·K. 弗格森奖和延龄草图书奖,还被《环球邮报》和《纽约时报》列为当年的优秀图书之一。
Walking Since Daybreak也是一部畅销书,获得过皮尔逊作家信托基金非虚构图书奖,并被《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洛杉矶时报》列为2000年优秀图书之一。
火与风
从严州到建德的两千年
“被湮没”的家乡史
江南以南
微观、地区、国家和跨国视野下的地方史
多种视角下建德两千年的地方史
一部微观的中国史
《江南以南》
杨斌 著
内容简介:
近几十年,中国历史的研究当中,地区分析的框架逐渐为人接受。在施坚雅提出的九大宏观区域[华北、西北、东北、长江上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或长三角,也即江南)、东南、岭南、西南]当中,江南(以及华南)独树一帜,关注最多,成就最多,影响也最大。
学术界讨论的江南,狭义上说,指镇江以东的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区,其中杭州府居于最南面,而严州,正在杭州以南。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上,严州一直与杭州府相提并论,却既非江南(地理),又非闽浙(文化)。本书作者以微观、地区、国家与跨国数者相结合,试从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文诸多方面,重述严州(建德)的地方史。
挖掘“被湮没”于水下和历史中的严州府,是历史叙事的努力,也是作者出走万里、回望故土的思古幽情。历史学者、作家杨斌,带着自己的独特情感与视角,广集史料文献,撰写出一本不一样的地方史与家乡史:全书除“序”和“后记”之外,共有十三章,从建德这个浙西南山区小县的地理独特性——异于北邻的江南地区写起,进而到该地在与国家建构的相互过程中得以形成,同时勾勒了这个不沿海的内陆山区如何在跨国的交流中忝有一席之地。
作者简介:
杨斌,美国波士顿东北大学博士,美国历史学会古登堡电子奖获得者,师从美国历史学会前任主席帕特里克·曼宁。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史、全球史、科技医疗史及海洋史。主要著作有《海贝与贝币:鲜为人知的全球史》《人海之间:海洋亚洲中的中国与世界》《季风之北,彩云之南》。
一本书完整了解中东乱局的来龙去脉
从历史到现实,从根源到表象
跟着最会讲故事的人
一起走进中东的百年变迁
《穿越百年中东》
郭建龙 著
内容简介:
现代中东问题的起点,是首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崩溃。在一战前,几乎整个中东地区都在奥斯曼帝国的羽翼之下,随着帝国的崩溃,一系列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但由于新建国家的政治不成熟、经济不平衡、宗教冲突频发,导致了近百年来纷争不断。本书以游走、研究的方式,讨论了百年中东纷争的来龙去脉。贯穿历史的脉络,将中东问题总结为几个大的题目进行分章,穿插以作者的现场观察,以故事的形式再现百年中东的矛盾和冲突。
作者简介:
郭建龙,自由作家,社会观察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已出版历史畅销书《汴京之围》、《盛世的崩塌》、《丝绸之路大历史》、“帝国密码三部曲”(《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历史游记《穿越非洲两百年》《穿越百年中东》等。译有甲骨文丛书《一把海贝:从奴隶贸易兴起到革命年代的西非》《墨洛温王朝:创建与变革》等。
从神木山到紫禁城
探寻皇室奢靡背后的代价与传奇
《大明神木记》
龚静染 著
内容简介:
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即位,移都北京,浩大的宫殿建造拉开序幕。永乐四年(1406年),工部尚书宋礼入川采办皇木,他来到了位于四川马湖府地区(今四川宜宾、乐山、凉山州三地交接区域)的山林之中,此地是千年楠木之乡。但宋礼面临一个巨大的问题:巨木一般都生长在深沟大壑、危岩峭壁之处,而且山高路远,如何将它们运出?正在焦虑之际,一日清晨,人们发现几棵砍倒却苦于运走的巨木突然自动滑到山下的溪河之中,并顺流漂入金沙江。之后它们又流到了长江,转入京杭大运河,直到运进京城,成为了紫禁城大殿建造的栋梁之材。
朱棣听到这个故事后大悦,以为神迹,将那座冲下巨木的山脉赐名为神木山,并让大臣胡广写下《神木山》碑文,将石碑从北京运到神木山上建祠祭祀。蜀中名山、大山如云,本是一不知名的平凡小山,却意外地变成了一座神山,从此名扬天下。不仅如此,它也影响了中国的城市建造史,如今北京尚留有皇木厂、黄木厂路、乾隆神木诗碑等历史遗迹,均与神木事件有直接的关系。
从神木山之后,明朝开启了近两百年的采木大役(其中包括了清初的一段采木时期),紫禁城中宫殿楠木多取材于四川地区,数量达百万根块之多,耗资上亿两白银,工匠不计其数,“委官幕役疲死、杖死、客死,禁于圄、羁于旅、行乞于市,前后相望。”明朝的从盛到衰,与靡费无度的皇宫营造有很大的关联。另外,巨木采办主要集中在神秘的横断山东缘与小凉山地区,也即所谓的西南夷地区东北部,这些地区从汉朝开始就一直为少数民族控制,并与神秘的古蜀文明有密切的关系。过去,中央王朝与西南边疆的关系一直非常微妙,羁縻制度延续到清初,而改土归流正是从明朝的神木山地区逐渐拉开,且以皇木采办作为导火线,通过战争(三雄之乱、播州之役)的方式彻底改变了西南边疆的格局并影响至今,而这也为神木的故事铺垫了更为深厚的历史背景。
《大明神木记》一书就是以神木山的出现为基点,聚焦大明从永乐到万历时期的采木大役,通过实地走访、田野考察、文献档案查阅等手段,以非虚构写作方式寻找历史遗迹,还原历史现场,解读历史谜题,再现了一座蜀山被岁月掩藏的六百年变迁。该书融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选题较为新颖,叙事角度独特,讲述生动精彩,通过一个历史切面来反映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和人物命运。
作者简介:
龚静染,作家。出版有《桥滩记》《昨日的边城》《河山有灵:岷峨记》《西迁东还》《整个世界慢慢灰暗下来》等十多部文学作品集。其中,《李劼人往事:1925—1952》被评为2021商务印书馆年度十大好书,荣获第七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并入选第二届文景历史写作奖十强。
盲公主讲述大明王朝衰亡之谜
《盲春秋》
何大草 著
内容简介:
《盲春秋》是一本历史小说。主要讲述了美国汉学家宇文长安,从九十岁的修道士西芒手中,获得一部残缺不全的神秘手稿。手稿于二百多年前,由传教士从中国带到欧洲,一直秘藏在葡萄牙宝莱塔修道院。宇文长安邀请精通历史的中国作家一同破译、整理。
经十二年的考据、查证、探访,手稿终于逐一还原,一段尘封了三百六十年的历史真相大白:大明帝国覆灭的废墟中,传教士救出一位双眼烧瞎的女子,竟是末代公主朱朱!隐姓埋名四十五年后,她开口说话,向史学家讲述父皇崇祯的身世谜团、他与李自成的法华寺密晤、王朝轰然坍陷的真实内幕。
作者简介:
何大草,本名何平,祖籍四川阆中,生于成都,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曾在《人民文学》《十月》《钟山》《江南》等刊物发表小说百万字,代表作有《如梦令》《李将军》《白胭脂》《一日长于百年》《一千只猫》《午时三刻的熊》等。中短篇小说集《衣冠似雪》入选中华文学基金会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出版有长篇小说《春山》《刀子和刀子》《拳》《午门的暧昧》等。
好的历史学者绝不可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
他们有各自的中国认识
他们笔下的中国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历史的钟摆》
李菁 著
内容简介:
本书由李菁老师根据对海外中国研究的历史学人的访谈撰写而成,主要访谈对象有费正清、傅高义、周锡瑞、伊沛霞、柯文、裴宜理、葛兆光、许倬云等重要学者,介绍采访对象的个人成长和学术观点,以历史学人的视角来阐释中国的历史,从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葛兆光老师作序。
作者简介:
李菁,知名记者,资深媒体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加入《三联生活周刊》,曾任《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近20年来,采访领域涉及政治、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做了大量一线报道。曾亲历2003年抗击SARS疫情一线,重返切尔诺贝利现场,奔赴巴厘岛爆炸案广场,直击巴基斯坦人质事件。2006年,在周刊开设“口述”栏目,采访历史及文化领域有影响的人物不计其数,“口述”成为三联生活周刊广受欢迎的栏目之一。先后采访近百位国内外各领域重要人物。担任《锵锵三人行》《圆桌派》《见字如面》等活动嘉宾。著有《往事不寂寞》《记忆的容颜》《走出历史的烟尘》《共和国记忆》《中美外交亲历记》《沙盘上的命运》《成为大师——贝聿铭传》《天下为公——孙中山传》《活在别人的历史里》等。
让历史感同身受
信念、勇气、坚韧,
二战“抵抗之母”
《寂寞而不孤单:荷兰女王回忆录》
Lonely but Not Alone
(荷)威廉明娜 著
内容简介:
20世纪著名女性政治家威廉明娜女王的回忆录。
威廉明娜女王尊重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度,在位时亲历了荷兰和世界历史的很多转折点。
她在一战中努力维持国家中立。二战时,1940年5月10日德军入侵荷兰,她向全国发表题为《火红的抗议》的宣言,号召人民积极抵抗,希望自己的臣民们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发自良知的警惕和镇定;5月13日率王室和内阁迁往英国,并成立流亡政府。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她支持美、英抗日,并宣布荷属东印度自治。1942年3月成立具有议会性质的“特别咨询委员会”。在整个二战期间,威廉明娜女王坚持在伦敦通过无线电广播,号召全国人民拿起武器,保持旺盛的斗志,直到全国解放,成为荷兰人对德国占领进行抵抗的象征。
1945年5月荷兰光复后,她回到祖国,受到热烈欢迎,被誉为“抵抗之母”。
作者简介:
威廉明娜女王(Wilhelmina Helena Pauline Marie,1880-1962),1890至1948年为荷兰女王,1948至1962年为荷兰王太后。尼德兰国王和卢森堡大公威廉三世与其第二个妻子埃玛之女。1890年十岁时继位,其母摄政至她十八岁生日;1898年9月6日正式加冕,统治荷兰长达五十年。
译文坐标
人造子宫,解放女性的福音
还是通往“美丽新世界”的噩梦?
《夏娃:关于生育自由的未来》
Eve:The Disobedient Future of Birth
(加拿大)克莱尔•霍恩 著
内容简介: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造子宫”这一原本只存在于科幻小说的产物的面世已是指日可待。但在技术逐步成熟的同时,社会层面尚有大量解决的法律和伦理问题。新技术将要进入的社会并非一张白纸,而是具有种种不平等和偏见。不尊重孕妇自主权的国家和人们可能会利用这些技术进一步限制选择,推进优生思想,或加深阶级和种族分歧。这也促使我们思考人工妊娠领域的这一突破对母性、女性和亲子关系意味着什么。
本书回顾了从第一个育儿孵化器到当今的尖端科学突破的漫长旅程,深入探讨了这个时代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比如,人造子宫是否能解决人口和生育率下降的问题?它对于女性保护来说到底是解放的福音还是新的压迫?我们如何保护生殖和堕胎权利?曾在“优生学”名义下出现的历史悲剧会再现吗?人造子宫技术下诞生的孩子该以什么样的身份标签去面对父母?这些伦理上的模糊地带和未知领域,都亟待去填充和赋予新的伦理程序。在这个充满质疑和魅力的现代生育故事中,本书以令人大开眼界、清晰明了的方式探讨了这一切对人类的未来的意义,也再次提醒我们,只有在有益于社会文明发展的伦理规范限制之下,技术的发展才可能真正造福人类。
作者简介:
克莱尔·霍恩,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健康法律研究所的博士后研究员。她在过去六年的工作重点是有关性健康和生殖健康、权利和技术的法律与政策。她曾为多种学术和非虚构出版物撰稿,包括《医学伦理》、《医学法律评论》、《女性主义法律研究》。
魏玛宪法的漏洞
如何铺就通往第三帝国之路?
打破“常识”滤镜,还原历史真相
《纳粹“骗局”与紧急状态条款》
ナチスの「手口」と緊急事態条項
(日)长谷部恭男 石田勇治 著
内容简介:
长久以来,大众中一直有种模糊错误的印象,那就是在二战前的德国,纳粹是得到国民的压倒性支持上台,而希特勒也是通过合法的民主选举程序成为国家领袖。这种认知在某些人那里甚至变成了根深蒂固的常识,尽管真相并非如此。事实上,当时仅获得三分之一选票的纳粹党是通过暴力、欺诈的手法扭曲了组阁程序,并利用魏玛宪法中“紧急状态条款”的漏洞才建立起了政府。也因为这一历史教训,战后各国都对“紧急状态条款”做了重重限制,以防被滥用。
然而近年来,日本自民党政府企图通过修宪完成重新军备的目标,除了针对九条即和平条款之外,另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宪法中增加紧急状态条款。其表面的解释是针对发生灾难或恐怖袭击时的一种对策,实际上却将权力集中在首相手中,限制国民的权利。这一动态也引起了日本知识界的警惕。本书中,法学家长谷部恭男与历史学家石田勇治通过对谈的形式,分别从各自专业角度对这一“历史常识”进行剖析,厘清了历史演变的真实脉络,同时通过对比德国与日本的历史认识和教育上的差距,指出日本需要借鉴学习德国经验,谨防紧急条款的滥用,以防重蹈历史覆辙。
作者简介:
长谷部恭男,早稻田大学法学院教授。曾任东京大学法学部教授后,自2004年起担任现职。日本公公法学会理事长,国家宪法研究会代表。主要著作有《何谓宪法》(岩波新书)、《宪法的逻辑》(有斐阁)等。
石田勇治,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综合文化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德国近现代。德国马堡大学博士。曾任柏林工业大学访问研究员和哈雷大学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包括《希特勒与纳粹德国》(讲谈社现代新书)等。
数字民主能够改变打工人被剥削的命运吗?
告别内卷,走向自主,是否可能?
《归我们!:未来经济社会的行动指南》
Own This!
How Platform Cooperatives Help Workers Build a Democratic Internet
(德)特雷博尔·朔尔茨 著
内容简介:
在后疫情时代和反全球化保守潮流的双重冲击下,世界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人正在从裂缝中跌落,丧失了社会安全保障网的支撑。年轻人在现有的内卷系统里看不到未来,渴望尝试一种能够创造尊严和安全的工作模式。在这一不断高涨的需求之下,数字平台合作社这一全新模式应运而生。
平台合作主义继承了传统合作社共同运营、利益共享的原则,与去中心化的区块链等尖端数字技术相结合而诞生。在这种“民享民治”的经济模式中,成员优先于利益,企业不再需要承受来自投资人的利润增长压力,可以制定符合企业健康发展的合理指标;成员在运营问题上拥有真正的投票权,能通过控制劳动条件实现体面的工作方式,创造力和工作效率也因此得到显著提高。这也在利润驱动和内卷剥削的传统范式之外为企业发展方向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
书中分享的案例遍布全球各地,有在破产后通过员工集资买下企业使其重生的美国工厂、音乐创作者拥有产权的流媒体服务平台、在区块链上运行的司机拥有的出租车创业公司、一半收入流向当地社区的民宿企业……作者证明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它已经存在于我们中间。
作者简介:
特雷博尔·朔尔茨,文化传媒研究学者、作家,公平和可持续数字劳动实践的倡导者。现为纽约市新学校平台合作主义联盟(PCC)的创始人与教授,开放社会基金会、伯格伦研究所和蒙德拉贡大学的研究员,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和社会中心教师,巴塞罗那技术主权咨询委员会成员。著有《优步化和低薪化:工人如何打断数码经济》(2016),《归我们! :未来经济社会的行动指南》(2023)等。
献给世上的另一个“我”
在原子化时代,如何重塑个体纽带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Friendship
(新西兰)麦克·杰克逊 著
内容简介:
这是一个分离的时代,一个失去的时代,也是一个重新孕育联接的时代。
现代文明的发展也带来了高度的个人原子化,个体的孤独导致的人际关系疏远,相互保持一个安全距离。然而在新冠疫情造成个体社会化隔绝的几年,越来越多人体会到与人交流和重新建立社会联系纽带的重要性。于是,友情这个古老又历久弥新的话题,在当下社会环境中又焕发出新的吸引力。
人类学家麦克·杰克逊使用哲学、传记、文学、电影和人类学素材来探索友情的意义。全书从相对具有普遍性的文本和艺术素材出发,如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和蒙田散文中关于友情的著名章节,再到被称为“友情的天才”的汉娜·阿伦特的哲学和生平、阿巴斯关于友谊的电影等,展现了这一主题的复杂侧面。作者同时也探讨了友情在普通人生命轨迹中的不同动态。作者结合自己作为人类学家的亲身经历,反思了人类学田野工作中友谊的复杂性,也展示了友谊的选择性亲和力是如何超越文化、性别和年龄达成的美好奇迹,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带来的全球变化以及对社交人际的冲击之下,重新反思现代社会中友情和人际网络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麦克·杰克逊,新西兰人类学家、作家。目前是哈佛大学神学院世界宗教学系的教授。他已经出版了三十多本诗歌、小说、人类学和回忆录,并因其在人类学写作方面的创新、在人类学中率先使用现象学和实用主义方法以及对存在主义人类学和宗教研究的贡献而闻名国际。
非虚构小说
获直木奖
今村昌平同名电影原著
“恶的世界是文学的源泉……
《复仇在我》的出现
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复仇在我》
復讐するは我にあり
(日)佐木隆三 著
内容简介:
根据发生于1960年代的真实案件“西口彰事件”改编。
高智商罪犯榎津严(原型为西口彰)横跨日本列岛,四处行骗,杀害5人,逃亡78日,最终被一个10岁的女孩识破身份,被捕后被处以死刑。本书描写了榎津严的逃亡之旅,追溯了他的成长经历。
“西口彰事件”发生当时,日本即将举办东京奥运会,全国上下沉浸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喜悦之中,西口彰所代表的“恶”仿佛晴天霹雳,照亮了平静水面之下罪恶的影子。
作者佐木隆三为写作本书,循西口彰的足迹,做了大量实地调查取材工作。30年后,他故地重游,又对本书做了较大幅度的修改,竭力还原案件原貌。
作者简介:
佐木隆三,1937年出生于朝鲜。福冈县立八幡中央高校毕业。1963年,《石头剪刀布协定》获新日本文学奖。1964年离开八幡制铁所,开始以写作为生。1976年,《复仇在我》获第74届直木奖。1991年,《身份帐》获第2届伊藤整文学奖。著有《吹向法庭的风》《昭和二十年八岁的日记》《越山:田中角荣》等。2006年任北九州市立文学馆馆长,2012年起任该文学馆名誉馆长。2015年10月31日去世。
我国现有心血管病患者近3亿
每10个因病致死的人中
就有4个心血管病患者
上海市中山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
主任医师·程蕾蕾最新科普作品
告诉你一些容易误诊的心脏病故事
《心·眼》
程蕾蕾 著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以事实为写作基础的心血管科普故事书。
程蕾蕾是中山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医师,也是这本书的主角。她以发生在中山医院心内科的医生和病患的故事,告诉我们“眼见未必为实”。心脏病是复杂的,如果不花心思把病人当作一个整体去考虑“这个人这样不舒服究竟是什么原因、应该怎么办”,而只是综合各项检查报告给出诊疗意见,很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因为人身上的病往往千变万化、相互牵连。比如,肾功能减退会引发高血压,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会同时累及心脏和眼睛,抗肿瘤治疗会诱发高血压、高血脂、心律失常、心肌炎和心力衰竭等。程蕾蕾医生的专业方向是肿瘤心脏病,所以,本书除了介绍常见的心脏病之外,也介绍了相关的免疫性眼病、肾脏肿瘤以及肾移植等疾病。
作者简介:
程蕾蕾,复旦大学医学博士,美国Emory大学心内科博士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医师,复旦大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博士研究生导师。
擅长疑难心血管病变超声诊断及心内科疾病诊治。热爱医学科普,历年来发表医学科普文章约200篇。出版心血管科普故事书《医生最懂你的心——心脏故事》《说句心里话》,被评选为“2017健康中国年度杰出科普作品”等。
译文经典
解锁主体与结构的深层互动
资本主义与社会演化的全景展现
国家、阶级、权力的深刻剖析
《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
社会分析中的行动、结构与矛盾》
Central Problems in Social Theory:
Action, structure and contradiction in social analysis
(英)安东尼·吉登斯 著,郭忠华 译
内容简介:
《社会理论的核心问题》是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思想家安东尼·吉登斯的重要作品之一。吉登斯庞大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对马克思、涂尔干、韦伯等经典思想家著作的反思、社会学研究方法的重建、现代性理论体系、超越左与右、第三条道路理论等。
本书在吉登斯的思想体系中扮演着承前启后的角色。一方面,它秉承了反思三大思想家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又加入了对结构主义思潮的反思,从而对社会学理论传统进行了系统的检视。在此基础上,吉登斯系统提出了其对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解。本书以能动与结构作为两个支点,沿着意识、权力、再生产、制度化和社会变迁等线索,系统建立起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本书在社会学理论领域具有崇高的地位。它不仅是了解吉登斯社会学理论思想的重要著作,而且是理解20世纪中后期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基本著作。它将20世纪中期有关能动与结构、个人与社会等社会学基本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推向深入。它超越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和解释社会学在这些问题上形成的尖锐对立,从实践的角度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将社会学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作者简介: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 ),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和政治思想家,曾任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教授,伦敦经济政治学院院长。吉登斯的政治思想对英国新工党的发展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曾被誉为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的“精神导师”。
卡西尔从文化长远的传承着眼
重新肯定人类作为缔建者的意义和价值
《人文科学的逻辑》
Zur Logik der Kulturwissenschaften: Fünf Studien
(德)恩斯特・卡西尔 著
内容简介:
《人文科学的逻辑》为德国著名哲学家、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代表人物恩斯特·卡西尔的重要著作。卡西尔曾设想将本书充作毕生力作《符号形式的哲学》第四卷,其主旨固在于探讨人文科学,揭示人文科学的种种研究对象,并说明研究背后人类的心智活动;其目的是在自然科学的强势压迫下,通过对比反省,说明人文科学固有的“科学性”的特点,为其争取应有的尊严和应占的席位。卡西尔在《人文科学的逻辑》中分五章探讨了人文科学的对象、自然与人文的不同感知方式、自然概念与人文概念的差异性、文化形式、文化价值与现代文化悲剧等重大问题,从其“符号形式的哲学”出发解答人文与人文科学的可能性基础问题。
作者简介:
恩斯特·卡西尔(1874-1945),现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被誉为“当代哲学中最德高望重的人物之一,现今思想界最具百科全书知识的一位学者”。他出身于德国犹太富商家庭,在希特勒上台后离开德国,流亡英美等国。
我们是否爱上了我们自己?
自恋主义真的是一种病吗?
《自恋主义文化:
心理危机时代的美国生活》
The Culture of Narcissism:
American Life in an Age of Diminishing Expectations
(美)克里斯多弗·拉什 著, 陈红雯 吕明 译
内容简介:
我们是否爱上了我们自己?是否在追求自我满足时牺牲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是否在疯狂追求“自我”和“性解放”的同时,失去了亲密、欢乐与互相之爱?
正如本书于1979年问世时所指出的那样,它要阐述的是“一种正在死亡的生活,一种崇尚竞争的个人主义文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和西方社会,焦虑的、自我关注的自恋性格,正逐渐取代了弗洛伊德时代那种深受超我意识压抑的歇斯底里型性格。
作为个人主义发展的结果,自恋主义,正是西方社会文化的核心性格与心理特征,也是当代西方社会文化与心理危机的根源。
本书是20世纪社会心理和文化批评的经典之作,对于美国乃至西方的学术界以及社会公共议题影响巨大,并获得了当年度的“美国国家图书奖”。
作者简介:
克里斯多弗·拉什(Christopher Lasch,1932-1994),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与社会心理学家,罗切斯特大学历史学教授,曾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其主要著作有《自恋主义文化》《精英的反叛》《最小的自我》等。曾有人评价说,当代没有任何一位历史学家能像他这样引起公共论坛的震撼。他的文章忠于事实、风格特异,又平易近人,每部作品的出版总会引起极大轰动。
公众的智慧与决策能力是个神话
神圣的公众形象仅仅是幻影
那么,难道政治家要替公众决定一切吗?
《幻影公众》
The phantom public
(美)沃尔特·李普曼 著,林牧茵 译
内容简介:
本书是李普曼最富盛名的著作。他研究认为公众的智慧与决策能力是个神话,神圣的公众形象仅仅是幻影。面对公众事件与公共事务,公众只是一群“局外人”,他们的时间、精力和获得的信息都极其有限,既没有识别真相的智慧,也缺乏有效决策的能力。他们就像是坐在剧院后排的聋哑观众,对眼前发生的一切麻木而茫然。他们必须走下公众的圣坛,去做他们该做的事。李普曼将他对公共舆论的思考和民主理论结合,试图探索优化民主的新途径,引发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此外,本书提供了了解美国政治的全新视角。
作者简介:
沃尔特·李普曼,美国著名政论家、新闻记者,曾于1958年和1962年两度荣获普利策奖。一生撰写了20多部著作和大量新闻评论。深刻的见解和勤奋的创作使其成为美国政治学、传播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啊的学者之一,在宣传分析和舆论研究方面享有很高声誉。
其他
一本关于中产阶级父母雄心勃勃的育儿方式
以及他们的希望、焦虑与困境的教育民族志
一剂缓解从“虎妈”“鸡娃”的流行辩论中
获得的兴奋感的解毒剂
《不确定的爱:
当代中国育儿的希望与困惑》
Love's Uncertainty
The Politics and Ethics of Child Rearing in Contemporary China
(美)关宜馨 著,毛超予 译
内容简介:
《不确定的爱》是一本教育民族志方面的著作,作者关宜馨在书中探讨了当代中国城市中产阶级父母的希望与焦虑。将长期的民族志研究和对流行的育儿指南、电视剧以及官方文件的分析相结合,关宜馨见证了普通中国父母的困境,他们在有限资源的现实中努力调和“好父母”的新定义。
关宜馨与昆明的十多户中产家庭结成了超越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关系的长期友谊,这些家庭的父母大多是一九七〇年代生人,在与这些父母、学校的老师等相关人员的交谈和来往中,关宜馨以人类学学者特有的对叙述和细节的敏锐,将田野调查、民族志研究与学术规范相结合,对当代中国城市中产阶级父母雄心勃勃的育儿方式以及他们身处其中的希望与焦虑提供一种理论性的解释,回应了在当前中国教育体制下城市中产阶级父母所处的道德困境,以及在急剧变化的现代化进程中家庭这一最基础单位内部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经历。将这些父母的经历置于国家努力提高“人口质量”的历史背景下,此书揭示了经济变革如何在人类最私密的经历中表现出来。本书提供了一种对道德能动性的本质的思考,探讨人们如何在生活无数的意外事件中,辨识什么是可以控制的,什么是不可以控制的。
作者简介:
关宜馨(Teresa Kuan)本科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人类学,博士毕业于南加州大学,目前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其研究领域包括中国人类学、医疗人类学、儿童研究、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心理观念等。
“首先失去的是友谊,
突然间,人们都太忙了,
他们不得不去赚钱。”
关于1989年后
欧洲动荡的转型的一次迷人旅行
《应得:转型后的经济记忆》
Deserved: Economic Memories After the Fall of the Iron Curtain
(奥)蒂尔·希尔马 著,潘梦琦 译
内容简介:
19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东欧世界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短短几年内,劳动力市场完全混乱,工作的含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夜之间被抛入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人们,是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秩序以及新的价值体系的?
蒂尔·希尔马研究了东德和捷克共和国在这段经济过渡时期的记忆,提供了有关经济变革叙事力量的新见解。尽管经济转型具有结构性,但人们往往从个人的角度来解释生活的结果。许多人深信成功和失败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强调个人的努力、责任和品格,根据一个人在就业市场上的命运做出道德判断。希尔马认为,这种理解框架代表了解释1989年后严重的经济和社会混乱的方法。人们精心设计关于自己和他人的正当性/应得性叙事,以解决在一个新的社会秩序中的认同和归属问题。
根据对工程师和护理工作者的深入访谈,以及对经济崩溃的历史和比较分析,《应得》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想象和经济变革的经验提供了新的启示。这本书还提供了关于当今政治的重要视角,展示了“应得”和社会整体的道德价值观是如何推动欧洲的右派民粹主义的。
作者简介:
蒂尔·希尔马(Till Hilmar),出生于维也纳,维也纳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员,耶鲁大学文化社会学中心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