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的历史:从军事要塞到皇家宫殿,再到公共博物馆

澎湃新闻 10-16 12:30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但在几个世纪以前,它曾是一座要塞,而后成了皇家宫殿。 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卢浮宫建筑主要归功于两位法国君主——路易十四(Louis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但在几个世纪以前,它曾是一座要塞,而后成了皇家宫殿。

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卢浮宫建筑主要归功于两位法国君主——路易十四(Louis XIV,1643—1715 年在位)和拿破仑三世(Napoléon III,1852—1870年在位),他们的决策对今日卢浮宫的建筑构造产生了最为深远的影响。

1660年至1678年间,路易十四发起的改造方案使得方形中庭大放异彩,至今仍让21世纪的参观者叹为观止。国王为卢浮宫启动了长期持续的建筑工程,施工周期被无限延长。

在最初的改建阶段,首要任务是拆除卢浮宫最后残存的中世纪遗址——东翼楼,这里曾经是通往宫殿庭院的入口。新建工程则始于北翼楼,就是如今面向里沃利(Rivoli)大街的建筑,工期从 1661 年持续到 1667 年。在北翼楼拔地而起之时,南翼楼的长度也增加了一倍,使得南北两翼规模相当。南翼楼原有的建筑始建于亨利二世时期,完成于亨利四世时期。东翼楼的建造则耗费了更长的时间:规划方案层出不穷,却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第 一 个 方 案 是由路易·勒沃(Louis Le Vau)提出的;之后又请意大利巴洛克时期著名的雕刻家和建筑师贝尼尼(Bernini)参与设计,但他提交的两个设计方案也都被否决了。

雷内·努姆茨(塞曼)

荷兰,1623—1667 或 1668 年

《老卢浮宫以及小波旁宫的风光》

Vue de l’ancien Louvre et du Petit Bourbon

约 1650 年

布面油彩

45cm×78cm

1667年,一个由法国建筑师和艺术家委员会(成员包括克劳德·佩罗,路易·勒沃和夏尔·勒布伦)联合提出的方案最终被采纳并付诸实施,它成就了如今的东立面——柱廊(la Colonnade)。柱廊朝向圣日耳曼—奥赛尔(Saint Germain-l’Auxerrois)教堂,是卢浮宫最宏伟的入口之一,同时也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标志性作品。

阿波罗画廊

内景

路易十四登基后,就在宫殿最古老的区域为自己的母亲—奥地利的安妮(Anne d’Autriche)建造了夏季套房。套房的天花板保存完好,天花板上的装饰—安吉耶(Anguier)的仿大理石雕塑和罗马内利(Romanelli)的画作——都是17世纪室内装饰的代表作。1661年,一场大火烧毁了亨利四世建造的国王画廊。年轻的路易十四下令重建,继而将其改名为阿波罗画廊。

在卢浮宫改建期间,路易十四还完成了杜伊勒里宫的建造,偶尔光临这座新宫殿。不过,国王越来越偏爱凡尔赛宫,最终定居在那里。1678年,巴黎王宫的工程全面搁浅,直到1754年才恢复进度。

爱德华·德尼·巴尔杜斯

法国,1813—1889 年

杜伊勒里宫,中间部分的东立面,面向卡鲁塞尔中庭

约 1860 年

摄影

奥赛博物馆

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卢浮宫性质大变,从王室居所转变为公共机构,成了一家艺术博物馆。然而法国大革命带来的颠覆并没有过多地波及它的建筑,只有大画廊经过了修整,用以放置革命期间收归国有的若干藏品。大革命之后,又有许多重修方案被提上议程,然而所有的方案都没有下文。此后,拿破仑一世(1804—1815年在位)也启动了一些工程,例如开辟新的展厅以陈列艺术作品。不过,他对卢浮宫最主要的贡献还是“第二大画廊”的建造,即现在里沃利大街沿线的建筑。这座建筑的目的是将卢浮宫和杜伊勒里宫之间的地带围合起来,从而实现当年亨利四世构想的“大设计”。可惜这项工程没能全部实现,只有与马尔桑(Marsan)馆相连的西段最终落成。

然而,拿破仑借此机会清理了两座宫殿之间的部分街区:圣尼凯斯(Saint-Nicaise)大街(现已拆除)和杜伊勒里宫之间的整个区域被夷为平地,以便在卢浮宫前方开辟一座新的中庭——荣誉中庭(la Cour d’Honneur)。这座中庭用栅栏围合而成,我们现在依然可以看到其入口处的标志建筑——卡鲁塞尔凯旋门(l’Arc du Carrousel)。

爱德华·德尼·巴尔杜斯

法国,1813—1889 年

建设中的拿破仑中庭

约 1854 年

摄影

凯旋门由佩西耶(Charles Percier)和方丹(Pierre-François-Léonard Fontaine)主持建造,这两位皇家建筑师以新古典主义帝国风格的建筑设计而为人所知。与此同时,在卢浮宫的方形中庭,拿破仑终于结束了路易十四规划的侧翼建筑改造:顶层缺失的部分得到了补建;整座建筑的高层部分也被统一规划,构成了一个和谐的空间。

路易·夏尔·奥古斯特·库代

法国,1789—1873 年

《拿破仑一世在建筑师佩西耶和方丹的引导下参观卢浮宫的楼梯》

Napoléon Ier visitant l’escalier du Louvre sous la conduite des architectes Percier et Fontaine

布面油彩

177cm×135cm

数十年之后,卢浮宫的建筑再度发生巨变。1852 年,拿破仑三世加冕称帝,随即重启了卢浮宫的整体规划项目。他完成了拿破仑一世发起的北部连接工程,同时清理了卢浮宫四周的建筑群。拆除两座宫殿之间为数不多的住宅只耗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新翼楼的建造于同年开始,最后于1857年结束。

与此同时,始建于拿破仑一世时期的里沃利大街沿线建筑也在东侧得到了延伸。由此,荣誉中庭的南北两侧形成了对称的建筑格局。建筑师维斯孔蒂(Visconti)和勒菲埃尔(Lefuel)设计了两组巨大的建筑体,它们围绕多座庭院展开:北侧的黎塞留翼楼环绕在三座宽敞的庭院周围,正立面朝北,面向里沃利大街,南立面朝向拿破仑中庭(la Cour Napoléon);南侧的德农(Denon)翼楼内含两座开阔的庭院,新建的北立面朝向拿破仑中庭,南立面由大画廊构成。

新建筑富丽堂皇,从卢浮宫古老的建筑前身中汲取了灵感:在规模和整体造型上与旧馆一脉相承,在雕刻装饰上则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原型为主要参考。建筑内部极尽奢华,各个空间通过宏伟大气的楼梯彼此连通。这一时期的大多数建筑,包括拿破仑三世的套房,都保存完好。新建筑的内部装饰均出自 19 世纪最负盛名的雕刻家之手,如让-巴蒂斯特·卡尔波(Jean-Baptiste Carpeaux),他为新建的花神馆(le Pavillon de Flore)创作了一部分作品。

拿破仑三世的套房

大沙龙

拿破仑三世不仅致力于卢浮宫的改建,还针对杜伊勒里宫制订了大规模的修复和重建计划,以求为王室起居和宾客来访营造更加舒适的环境。由于宫内有些地方年久失修,维修工程随处可见。1861年至1864年,老花神馆和大画廊摇摇欲坠的西段建筑均被拆除。不久之后的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流产。在被政府军驱逐出市中心之前,公社成员纵火焚毁各大古建,还将杜伊勒里宫付诸一炬。1882 年,焚毁的废墟被清理干净后,巴黎城最辉煌的建筑之一就此从人们的视野中彻底消失,但是这也打造了贯通东西轴线的城市景观:从卢浮宫的庭院极目远眺,杜伊勒里花园、协和广场、香榭丽舍大街和凯旋门等一系列城市风光尽收眼底。

杜伊勒里宫

花神馆一景

约 1860 年

摄影

在接下来的数十年中,卢浮宫内部只经历了一些小规模的改造和整修。它在1910年的洪灾中躲过一劫,又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幸免于难。之后,除了部分现代化整改,这座古老的宫殿便一直默默矗立在大地之上,似乎不会再受到任何外界的打扰。它将一切危险隔离在厚厚的墙壁之外,为无数艺术珍品提供了最为安全可靠的庇护。

然而在 1981 年,情况突然发生了改变。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1981—1995 年任职)当选法兰西共和国总统,他很快便发出通告:为了让卢浮宫获得更大的发展,国家决定将财政部占用的黎塞留翼楼归还给它。“大卢浮宫”(le Grand Louvre)计划由此诞生。这一计划旨在将博物馆的展览空间扩展至整座宫殿(除了马尔桑馆,这部分建筑被装饰艺术博物馆占用)。在此基础上,政府还计划对所有建筑进行修复,同时建造一个全新的主入口,以应对日益增多的参观民众。1983 年,这一项目委托给了建筑师贝聿铭。他设计了新入口—玻璃金字塔,并为宫殿内部的修复和重建提出了总体方案。

《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所在的中央楼梯

贝聿铭(建筑师)

美国,1917—2019 年

黎塞留馆,自动扶梯

1993 年

在方形中庭翻新过程之初,又出现了一段小插曲。考古学家在施工现场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即菲利普·奥古斯特和查理五世时期的建筑残存。这些珍贵的遗址都得到了良好的保护,继而被开辟为参观游览过程中的新环节。这一发现为卢浮宫的全新格局又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卢浮宫的改造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89 年 3 月,卢浮宫金字塔和中世纪部分面向公众开放;1993 年,黎塞留馆揭幕,为博物馆增加了四层全新的展览空间;接下来,方形中庭第三层的展厅投入使用;1997 年,经过翻新和扩建的古代东方部和古代埃及部展厅对外开放;2006 年,在德农翼楼的庭院中加建伊斯兰艺术部新展厅的计划全面启动。作为博物馆近年来最大的改造项目,伊斯兰艺术部展厅的建造也许会为卢浮宫这一持续近25年的漫长建筑工程画上完美的句点。

在长达八百余年的历史中,卢浮宫见证了法兰西民族的盛衰兴废,在高墙内外为层出不穷的大事件提供了舞台。

1214年布汶(Bouvines)战役之后,战败的佛兰德斯伯爵——葡萄牙的费迪南(Ferdinand de Portugal)——被囚禁在主塔中,成了卢浮宫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身份显赫的犯人。

法国国王查理五世习惯在藏书塔(la Tour de la Librairie)中钻研古籍,而后会在如今已被方形中庭取代的花园里散步。

1541 年,弗朗索瓦一世在宫中声势浩大地接见了他的死对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兼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后者就下榻卢浮宫的旧城堡中。

文艺复兴时期,卢浮宫见证了1572 年 8 月 24 日的圣巴托洛缪大屠杀(massacres de la Saint-Barthélemy):新教徒被害的悲惨一幕就发生在王室套房里。

亨利三世在这里为他的嬖幸德·茹瓦耶茨(De Joyeuse)公爵举行过盛大的婚礼。1610 年,亨利四世的蜡像在卡娅第德厅展出数日,巴黎人纷至沓来,向这位死于非命的君主致以哀思。

数年后的1617年4月24日,年轻的路易十三命人在吊桥上暗杀了孔奇尼(Concini)——太后玛丽·德·美第奇(Marie de Médicis)的宠臣。莫里哀曾在卡娅第德厅为国王表演,随后这里成了法兰西学院的所在地,直到拿破仑一世下令将学院迁到塞纳河对岸。

同样是拿破仑一世,他在方形沙龙(le Salon Carré)大厅迎娶了女大公玛丽——路易丝(Marie-Louise),方形沙龙为此被赋予教堂的职能。

大革命时期,在 1792 年 8 月 10 日波旁王朝被推翻之后,王室成员先被关在圣殿广场,之后被幽禁在杜伊勒里宫。革命议会取代了王室的位置,占领了古老的卢浮宫,在这里做出了众多影响法国命运的重大决定。

戴高乐将军本想在杜伊勒里宫旧址兴建一座总统宫,最终由于财力不足而放弃了这一计划,卢浮宫也没能恢复历史原貌。

尽管如此,它也一直是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心脏。

点击图片购买

原标题:《卢浮宫的历史:从军事要塞到皇家宫殿,再到公共博物馆》

阅读原文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